西安與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時列舉的王朝中哪些符合王朝標準?《網路歷史》

自古以來隻有洛陽長安才能被稱之為華夏故都,《兩都賦》和《二京賦》都說明了這個問題,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而西安洛陽的建都朝代問題被很多人爭論過,到如今,為了旅遊瘋狂給自己臉上貼金,都加到了十三朝,並非嚴謹的歷史定論。

其實,王朝這個概念至少應當首先排除那些軍閥色彩濃厚、沒有什麼長期性文化積淀的割據政權,比如五代十國那些割據政權,應當符合中國歷史中的大一統觀念,最少也得是一個像曹魏、北魏、北齊、南朝一樣的具有一定時期內統禦半壁江山能力的王朝。

因此,建都的城市在當時除了具備全國或半壁江山的統治半徑外,還要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乃至外交的中心,至少次中心。

那麼,西安與洛陽兩市號稱十三朝古都時列舉的王朝,哪些能符合上述標準?

首先看西安:

西安的十三朝分別是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十三個政權。

1.西周,以豐鎬、洛邑兩都及封建邦國制度統禦華夏諸國,其禮樂制度、農耕技術、德的思想、宗法制度乃至井田理想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且有約二百年上下的大致穩定時期,算王朝級別,豐鎬兩邑也足以配得上古都之名。

2.秦,以東周初封的後起身份,變法圖強,最終滅六國一統華夏,雖沒有穩定的統治,但秦制度、秦律法、秦教訓對後代歷史影響深遠,且第一次實踐了大一統,算王朝級別,咸陽《古咸陽包含現在的西安》也足稱中華古都。

3.西漢,誅除暴秦、延續秦制與一統,文景之治堪為古代治世,漢武昭宣三朝外定匈奴鑿空西域,且內雜王霸為萬世帝業楷模,達到秦漢帝國制度的高峰。

算王朝級別,在西漢200多年中,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足稱中華古都。

4.新,王莽篡漢雖是西漢末年經學思潮的產物,但太過空想主義的改革,不但無助於西漢末年政經問題的改善,反而加劇了動亂。

莽新空有一統之名,全無一統之實,算不得王朝,莽新常安城就更算不得一朝古都了。

5.東漢,其實長安不是東漢的長期都城,隻是迫於軍閥的遷都之處,漢獻帝在長安,東不能治關東諸侯,南不能治荊揚益三州,本質不過一董卓割據政權傀儡罷了,連建安時期的許昌都比不上,無法算作一代王朝古都。

6.西晉,和東漢一樣,是迫於外敵的遷都之處,西晉愍帝因洛陽被前趙勢力攻破而被倉皇擁戴,不過四年便受辱罹難,也無法算作一代王朝古都。

7.前趙,內附並州地區的南匈奴五部建立的政權,統治期間來不及搞什麼建設,一直處於戰爭狀態而且統治非常不穩,華北平原大部還是通過石勒間接統治的,連一統都沒有做到,何談王朝古都。

8.前秦,前秦天王苻堅不同之前的許多十六國君主,推行了很多晉末以來在北方久違了的德政,實現了晉末以來第一次北方+巴蜀的統一,若幹政策啟示了北魏崛起,為北魏統一做了一定的鋪墊。

雖然因為淝水戰敗而最終崩潰,但仍舊可以算作一個不錯的半統一政權,屬於一個介於一統王朝和割據政權之間的『半王朝』。

9.後秦,後秦屬於以下克上,踩著前秦淝水戰敗而起家,但姚秦東不能定慕容諸燕,北不能定赫連胡夏,西不能平諸涼,隻能算一個割據政權。

10.西魏,宇文泰時的西魏,通過弘農沙苑之戰控扼河洛,趁侯景之亂略定漢、襄、巴、蜀,能用蘇綽的六條詔書、文案程式、計賬戶籍之法整頓元魏吏治,結合政權實際推行六官制與府兵制,為日後的隋唐奠基,雖然沒有一統北方,但仍然算得上半王朝。

11.北周,宇文周承繼西魏宇文泰時期的政制,完成關隴集團的孕育,為隋及唐初的統治奠基,並且成功消滅北齊,一統長江以北,為隋朝的統一奠定基礎,算得上半王朝。

12.隋,楊隋篡周,實現了關隴豪強階層對北鎮胡人階層的取代,或者說標志著北鎮胡人徹底融入了關隴豪強階層。

滅南陳、盟河西、間突厥、通運河、創科舉,其統禦雖短,卻為唐代政治奠基,算得上一個王朝,宇文愷新修的大興城,也秉承了元魏平城、河西姑臧、關東鄴城的經驗,古都之名名副其實。

13.唐,唐承隋制,而無隋弊,有貞觀、永徽、開元之盛,羈縻遠國,溝通中外,有唐律之中華古律之頂峰,有唐詩之中華文學之華章,達到隋唐帝國制度的高峰,算王朝級別,唐長安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足稱中華古都。

可見,西安所謂十三朝古都中,隻有周、秦、漢、隋、唐五個名副其實的王朝,前秦、西魏、北周等三個半王朝,其餘政權皆不足以稱之為王朝,那些政權時期的都城也並非足以統禦全國或半壁江山的都市。

再看洛陽:

洛陽的十三朝分別是夏、商、西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這十三個政權。

1.夏商偃師,夏商常常遷都,有過在洛水地區『駐紮』的記載,但除了殷和朝歌,包括洛地在內的除殷與朝歌以外的都城其實都算不上穩固而長期的大城邑。

夏與前期的商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究竟有多麼大的統治范圍,這些都不好定論,甚至夏與前期商究竟有沒有穩定統一中原的能力都值得懷疑《夏有後羿寒浞,商前期頻頻遷都》,何況夏商即便在洛陽地區有過『定都』記載及遺址留存,也隻是時間短、規模小的城邑,並不足以認定為『都城』。

2.西周和東周,周公營洛,東周都洛,在西周時期洛邑確實是周王權統禦關東諸侯的前進基地,但宗周仍舊是豐鎬,洛邑隻是成周,也即陪都,到了東周時期,周王權已然衰落,連近在咫尺的鄭國都敢造次,何況日後的五霸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洛邑僅僅是諸侯們名義的共主居城,邯鄲、郢、臨淄、咸陽、大梁、安邑才是當時獨領風騷的大都邑,在周朝,西周洛邑是陪都,東周洛邑無法統禦全華夏,隻能勉強算作一代王朝《西周》古都《成周》。

3.東漢,東漢平定莽新以來的亂局,以豪強地主徹底成為王朝主人的政治妥協實現了一百餘年的穩定,雖然無法徹底解決秦漢帝國的土地問題,但能夠帶來一定的穩定、軍功與經學傳承,也算一代王朝,雒陽城在當時也算得上全國的中心所在。

4.曹魏,為北方帶來了短暫的統一穩定,但並無能夠結束分裂、促成統一的進一步制度創制,曹丕建國,用陳群九品官人法,順應了世家大族獲得政權的趨勢,也扼殺了本政權的生機,算得上半王朝,洛陽城仍舊能算當時北方首邑。

5.西晉,司馬氏對內確認了世家大族的準世襲仕途,對外完成了短暫的統一,然而其政權過於腐朽,世家大族好玄談或鬥富,皇位繼承問題沒能妥善解決,賈南風與八王之亂重創了好不容易統一的局面,延續漢魏壓迫內附胡族的政策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是一個脆弱的一統,勉強能算半王朝,雖然洛陽仍舊是首邑地位。

6.北魏,孝文帝改革,汲取河西、河北、江東三地留存漢文化之精華,為華夏文化的傳續立功,從此胡漢沖突不再成為北朝後期的主要矛盾,為北朝後期走向隋唐奠定統治階層之基礎,洛陽在孝文帝以後的元魏內部,是北朝胡漢融合後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邑所在,北魏算得上半王朝,北魏洛陽也是一代名都。

7.隋唐,隋朝營造洛陽,並有以洛陽為陪都的規劃,唐朝將洛陽作為東都是為了實現關隴政治中心與江都經濟重心的聯結,洛陽雖然不是首都,但在隋唐也是一個屢屢快要成為首都的城市,算得上一代王朝古都。

8.武周,武則天為了建周,客觀上采取了很多抑制關隴集團的策略,科舉改革、提拔關東士族、遷都洛陽都是如此,洛陽符合武周需要也說明了洛陽本身地位的重要,如果武周能算作一朝的話,洛陽也能算作武周名都。

9.後梁、後唐、後晉,五代之中,隻有後唐正式定都洛陽,後梁後晉乃至後漢後周都是定都開封,這是唐末以來洛陽經濟衰落客觀現實導致的。

後梁洛陽僅在朱溫敗於李存勖後,短暫地作為朱溫行在及末帝西都而已;後晉也僅僅是在消滅洛陽後唐後短暫都洛而已。

再加上,五代十國中僅僅後周有過徹底統一北方的勢頭,後梁的北方還有燕、晉、岐並存,後唐後晉都無法抵擋契丹的攻勢。

如果這三個政權都能算作王朝或者半王朝、當時的殘破洛陽都能算作名都,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古都就真心多如牛毛了。

可見,洛陽所謂十三朝古都中,隻有西周、東漢、隋、唐、武周五朝算得上王朝,曹魏、北魏兩個算得上半王朝,其餘政權皆不足以稱之為王朝,那些政權時期的洛陽也無法統禦全國或半壁江山。

中國古代真正稱得上王朝甚至帝國的,也就殷商《殷》、西周《豐鎬》、秦《咸陽》、兩漢《長安雒陽》、隋《大興洛陽》、唐《長安洛陽》、北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十個而已。

夏和前期商連穩定的都城都沒有,怎麼算王朝?

半壁江山的割據政權勉強還能算作半個王朝,可如果連前趙、後秦、後梁、後晉這種不倫不類的割據政權、新朝這種屢出昏招的政權、獻帝愍帝的逃亡時期也算成王朝定都,未免太過牽強附會了。

其實西周洛邑,唐代洛陽,後梁和後晉的洛陽,以及獻帝愍帝的長安,都很勉強,商代的朝歌,隋代的江都,唐代的太原,遼金的東南西北京,也都是陪都或行在的性質。

其實,西安與洛陽都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也都是集大成的地方,堪稱是中國歷史星空中的『雙子星座』,非得爭出來一個誰是十三朝古都就很可笑,無論是誰建都的朝代多,西安和洛陽都同樣的卓越,非凡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