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西大移民,數十萬人遷移到甘肅,看看有你們家族嗎?《網路歷史》

明代山西大移民,

數十萬人遷移到甘肅,看看有你們家族嗎?

 『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鸛窩』 這是一首流傳在西北各地的民謠。

它的背後就是被人們經常提起的明代山西大移民。

數十萬人遷移到甘肅,給甘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也奠定了今日甘肅的文化基調。

甘肅的很多家族,追根溯源,或來自山西,或來自江淮,不少人家的族譜上,很明確地記載了當年艱難遷移開拓之路。

看看,有你們家族嗎?

A、甘肅自古就是移民地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省份,眾多的民族給這塊土地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

從記載來看,甘肅至少經歷過四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期,蒙恬修築長城之後,在甘肅境內設置了榆中等縣,第一批中原移民就來了。

第二次是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後,整個甘肅全部歸屬中央政府所管轄,大批的中原移民也陸續從中原地區遷移到甘肅,這是繼秦朝大移民之後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漢武帝為了鞏固河西走廊地區,大批中原地區的罪犯被充軍發配到甘肅。

西漢時期,遷移至河西走廊的移民達40萬人,僅僅在今天內蒙古額濟納旗地區《原屬甘肅》戍邊的軍人就達到18萬。

第三次是北魏隋唐時期,這也是絲綢之路最為興盛的時期,河西四郡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當時武威的人口達百萬,有七座衛星城。

這些人中既有中原地區來的漢族,也有來自西域的商人。

這也是,甘肅移民的一個特點,不僅有中原人士西遷甘肅,也有西域人東遷到甘肅。

第四次移民高潮就是明初,為了消除邊患,朱元璋一方面將大批江南的罪犯充軍甘肅,另一方面將山西晉南的大批居民遷移到西北的甘肅等地。

  B、朦朧記憶『大槐樹』

『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麼?

大槐樹下老鸛窩!』這句民謠中的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山西洪洞縣城西北二公裡的賈村西側大槐樹公園內。

在元末的戰亂中大部分地方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山西相對安定,加之大量難民流入,使山西成為當時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1407年》五十餘年間,明王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當時,明朝政府在洪洞縣城西北二公裡的賈村西側的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許多年後,當年的移民後裔雖然已經不記得家鄉的具體地方了,但是『大槐樹』的影子卻長久地留在他們記憶深處。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一部分到河南、湖北等地,一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地區。

今天,在甘肅的某些地方把上廁所稱之為解手,這句方言的背後其實就是山西移民來甘肅艱難歷程的佐證。

據說,當時為了防止移民逃跑,都被反綁起來,用一根長繩連結起來。

要大小便,就必須報告官兵,解開手上的繩子,『解手』一詞由此而來。

而移民們反綁的動作,也演變成了西北人走路背手的習俗。

  C、戍邊西北的江南移民

除了山西人移民甘肅以外,大批江南人也來到了甘肅。

甘肅中部地區的江南人來自南京等地。

洪武五年,南京周圍的豪門大戶和汴京17個姓氏的居民遷徙到甘肅中部,其目的就是要加強長城內外的邊防力量,保護明王朝政權的安全。

洮岷地區的江南移民則是戍邊將士和發配充軍的罪犯。

1368年,明王朝建立後,明政府在甘肅境內設置了衛所,用以鞏固地方政權,防禦少數民族進犯。

其中在今天臨夏、甘南一帶就設立了臨洮衛、岷州衛、洮州衛等衛所。

按照明代軍制5600人為一衛。

衛所所屬的部隊,有的是留下戍守的部隊,相當一部分是充軍的犯人。

       

        據記載,守衛洮岷地區的官兵僅作為充軍的就有三萬人以上,如果加上他們的家屬至少有十萬之眾。

這些人多是明初將領徐達、常遇春、沐英、李文忠、胡大海、金朝興等人的子弟或部下,大部分原籍應天府、鳳陽府。

這些人從江南遷來後,以洮州衛城為中心分散後居住周邊各個戰略要地,起到了守衛衛城抵禦少數民族進攻的作用。

至今人們在《洮州廳志》上還能見到這樣的記載:金朝興是南京佇絲巷人,忠勇多謀,有儒將風。

洪武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金朝興為都督奉國將軍,從西平侯沐英討洮州一帶的部族,平定結束後,曹國公李文忠命金朝興修築洮州衛城,有功被封為宣德侯,他的兩個弟弟都被授予衛指揮使,因此就留在了洮州,後來金朝興在征雲南時去世。

而明初名將李勝是鳳陽府定遠縣人,他的兒子李達,曾鎮守洮州四十餘載,子孫六代繼其衛指揮使職,直到滿州人入關才變軍為民。

  D、為今日甘肅文化奠基

肅王和韓王也從江南帶來了大批的護衛、仆役、屬官。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封諸子為藩王,其第十四子朱被封為肅王,就藩府甘州。

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府遷至蘭州。

除肅王外明初甘肅還有封於岷州的岷王,封於平涼的安王,以及後來接替安王被改封而來的韓王,在寧夏的慶王等。

在這三位王爺中封於岷州的岷王後來改封到雲南,沒有來甘肅。

這些藩王來甘肅時,帶著大批的護衛甲士、巫醫樂師,這些人成為另一種移民。

大批移民進入甘肅,不僅將原居住地的飲食、服飾、語言、生產方法、風俗習慣以及方言詞匯帶入新的環境,還將一些神話傳說帶到了甘肅,也在蘭州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特的移民習俗。

《皋蘭縣志》記載過的天涯望哭,就是留在蘭州的移民中形成的獨特習俗。

肅王來到蘭州後,江南等省人遷居蘭州者甚多,其中也有不少士人,致使外來人口大大超過了本土人口。

明朝初年,從江南各地遷徙來的人口占據了蘭州所有人口的十之七八。

因路途遙遠,有些人再也無法回江南水鄉,思鄉之情無處發泄,於是想回娘家的婦女,隻好在大年三十下午,祭祀家族祖先的時候,觸景生情,好在院內哭泣一場,算是對遙遠親人的祝福。

蘭州的晏公廟則是江南移民從南京移植而來的。

以臨潭、岷縣為中心的洮岷地區保存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民俗———端午祭。

它給人們揭示了500多年來,十萬多名來自江南地區的移民不僅完成了中央政府賦予的重任,而且也將自己家鄉的傳統習俗保留了下來,成為特殊的群落。

顧頡剛等諸多學者專家曾經到這一帶進行考察研究後認為,洮岷花兒中唱的茉莉花,在洮岷地區根本沒有,而洮岷地區流傳的發型、方言,則保存明初江淮人的習俗特征,他們的方言中也保留了大量移民色彩。

現在,許多當地人口語中還保留著江南腔調,這些都證明了那段艱難的移民歷史。

明代是甘肅本土文化的成型之時。

移民活動不僅填補了甘肅人口的不足,而且文化也在這種大融合中得到全方位的發展。

在來自江南等地的學者、工匠們的帶動下,甘肅各項事業比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

尤其是江南的學者為甘肅培養了著名學者段堅《其祖先就是從山西隨肅王而來的》,而段堅則培養出彭澤、段續等一批才子。

在這些學者們的帶動下,明代甘肅地方文化日漸興盛。

眾多著作問世,大批學者的出現,一批外地民俗嫁接保留,眾多建築的建設,奠定了今日甘肅本土文化的底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