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中華成語有哪些?可知這些成語背後有怎樣的歷史典故?下。《網路歷史》

春秋戰國歷史典故驚鴻一瞥《下》

前言:現在很多人生意虧損,事業受挫,工作不順,家庭不和,有很多問題和困惑不知道怎麼辦。

給大家一個建議:少獵奇獵艷,多學歷史文化,這裡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獨家觀點,耐心讀完,多思考,或許你會豁然開朗。

如果還有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本人一定盡心盡力免費解答。

正文:

『……鼎之輕重不是大王所能問的』王孫滿一席話『大珠小珠落玉盤』,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真是不吐不快。

而剛才還傲慢無禮的楚莊王頃刻間變得啞口無言,像是啞巴吃了黃連,也像是因噎廢食。

便宜沒占到,結果『問鼎中原』的野心則暴露無遺了,可自己這德行還遠遠不夠啊,目前的實力更是不允許,還是別在這裡丟人現眼了,趕緊帶隊繼續趕路吧。

若是過路的口渴了討口水喝,天子倒是樂於賞賜一碗,積德行善,倘若居心叵測,心懷鬼胎,妄想『問鼎中原』還是省省吧。

說完一個關於『鼎』的故事,還有一個,也是和『鼎』有關,看來今天我們和『鼎』杠上了。

說公元前307年《『問鼎中原』整整過去了300年》,秦國國君秦武王領兵也攻到了周都洛陽。

這時候已經到了戰國末期了,這時的周朝王室更加衰落,幾近奄奄一息了,暫且不提。

還是說秦武王這個人,都說他比較能征善戰,力大無窮,真的假的不知道,反正那時候離秦始皇統一中國已經不遠了,秦國的國家實力較之前肯定有了質的飛躍。

秦武王一班人馬到了洛陽之後,幹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 ——『舉鼎絕臏』,結果可歌可泣,青史留名。

據說,秦武王等人到了洛陽,哪裡都沒去,直接去了代表王室威儀的大殿,因為大殿陳放著代表周朝權力尊嚴的九個大鼎——荊鼎、梁鼎、雍鼎、豫鼎、徐鼎、青鼎、揚鼎、兗鼎、冀鼎。

上一個故事提到這九個大鼎從夏禹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距離當時差不多已有1800年了,可想而知那得有多沉重!就算有人真的天生神力,能舉得起大鼎的重量,也舉不起大鼎的份量啊!大鼎的份量比重量更重要,就像君王的德行比能力更重要一樣。

可是,這個秦武王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許是當時太年輕氣盛了,太缺乏敬畏之心了,他一定要與手下大將孟說進行一場比賽,看誰能把大鼎舉起來,非要見個輸贏,分個高低不可,無論身邊的大臣怎麼勸說都不聽。

隻見他們兩個在眾人註視下來到代表秦地的雍鼎前,孟說打量了打量說不行,舉不起來,如果秦武王有自知之明,也應該像孟說一樣作罷,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典故了,可是他愣頭愣腦地偏偏決定要親自試試。

他想,你不敢舉,只要我能有所舉動,那我從面子上就贏了。

然而,悲催、索命的是,秦武王最後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剛有所舉動即被掉落的大鼎砸斷了腿腳,頓時血流一地,當即昏迷,當夜便氣絕身亡。

悲哉悲哉,本是萬乘之軀,豈能尊卑不分?

如何妄自菲薄?

怎能輕易試力?

為何適得其反?

這又讓我們想起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那位。

讓人說什麼好?

一句話,對自然要心存敬畏。

既要敬畏自然,也要敬畏本心,因為一花一世界,本心即自然。

兩個『鼎』的故事都說完了,一個春秋的,一個戰國的,一個自取其辱,一個被貽笑了千年。

不懂敬畏是要欠債的,欠了債也是要還的,再看看下面『債臺高築』的這位能不能還得上巨額的債務吧。

說到了公元前256年,秦國變得進一步強大了,連年東征西討,戰果累累,離一統華夏隻差一個人橫空出世,距離也隻有一步之遙。

剛才說三百多年前楚莊王就已經開始試探『問鼎中原』,野心盡顯了,三百多年後又一個楚王——楚考烈王也是野心勃勃,也頗有問鼎之意,可是他面對的是更為強大的秦國這個強勁對手。

那麼,怎麼才能與秦國一爭中原呢?

楚考烈王想破腦袋,終於想出一個辦法。

他想,當年一代雄主鄭莊公以天子令伐不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現在秦國虎視眈眈,四處樹敵,對天子也相當藐視,為什麼不可以約天子共同討伐秦國呢?

當時的天子是周朝最後一個君王——周赧王,雖然周朝氣數已盡,天子勢單力薄,但是天子畢竟還是天子,號召力應該尚存一息。

周赧王聽說楚考烈王要聯合諸國一起討伐秦國,高興地當即就答應了下來,命令大臣趕忙起草共伐秦國的令書,並火速分發諸國。

他自己也迅速集合了6000多名周軍以應援,不過這些周軍基本上都是些老弱病殘,打仗是差強人意的,吃喝拉撒倒是一樣也不能少。

這軍餉怎麼辦啊?

堂堂天子也犯難啊。

周赧王也想出一個辦法,他讓周朝的商賈富人集體出資,並許諾將來等多國聯軍打敗秦國以後,一定連本帶利贈還。

這些商賈富人見錢眼開,腦袋一熱,紛紛響應支持。

誰知道在約定集合的那天,除了楚國、燕國以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派軍隊前來,因為害怕打不贏,哪怕違抗天子令也不敢出兵,怕得罪秦國。

就這樣,楚考烈王『以天子令伐不庭』這個東施效顰的計劃宣告失敗。

可是,最無奈的不是他,而是為了此次伐秦不惜高額借貸的周赧王。

6000多人的戰力不怎麼樣,但是每日的開銷巨大,現在計劃黃了,戰利品是沒有了,拿什麼去還貸呢?

很快,這些見錢眼開的商賈富人就聽到了這個晴天霹靂。

他們做夢也想不到以天子的名義進行的討伐之戰會半途而廢。

既然黃了,損失是沒法避免了,那趕緊要債吧,能收回多少是多少,於是這些一心想發財的人紛紛堵著周赧王的府邸,沒日沒夜地討債。

周赧王自知理虧,無力歸還,隻好跑到一處高臺上躲著不下來。

這就是『債臺高築』成語的由來。

好了,就說這麼幾個吧,由於篇幅所限,有機會我們再聊吧。

故事講不盡,道理講不完。

任時代如何變幻,有些東西始終是相通的。

從古至今沒有改變。

傷感漸漸消弭,明天回歸正傳。

《註:文中圖片源自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系刪除,此致 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