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戰爭,一文讀懂。《網路歷史》

明清戰爭是一個龐大的歷史話題,個人一直想把這段歷史理一下,現在終於完成了這件事。

目錄

一、後金的進攻——撫順清河之戰

二、扭轉戰局——薩爾滸之戰

三、鏖戰遼東——後金攻勢的擴大

四、袁崇煥守遼——錦州大捷和寧錦大捷

五、後金入關——己巳之變及後金多次入塞

六、松錦大戰——大明最後的期望

明和後金對峙圖

一、後金的進攻——撫順清河之戰

努爾哈赤像

1、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

明萬歷年間,張居正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抵禦外藩,而李成梁負責的是遼東地區,主要抵禦蒙古和女真。

應該來講,李成梁是成功的,甚至其功績可以並肩戚繼光,他主要用分化的策略,以軍事打擊為主,對蒙古和女真形成了壓制之勢。

李成梁的功績讓其多個兒子官至總兵,但卻沒能重現其父的輝煌。

努爾哈赤的祖父、外祖父、父親、姑父都死於明軍之手,這讓努爾哈赤與明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努爾哈赤通過一系列的戰爭,由弱變強,創建八旗制度,基本統一女真《葉赫除外》,建立金國。

我們這裡一句話就描述了努爾哈赤建國,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

從努爾哈赤1583年起兵,到基本統一女真整整花了33年之久。

繼而,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發佈了七大恨告天,這一天是努爾哈赤其揚眉吐氣的一天,甚至可以說這是他朝思暮想的一天。

第二天,努爾哈赤就發動了對撫順的進攻。

2、進攻撫順

撫順是明遏制後金的前哨,為了拿下撫順,努爾哈赤決定智取。

他以互市為由,讓兵士假冒商人,把撫順軍民引誘到城外進行貿易,然後以騎兵突入城內,兵不血刃就占領了撫順城。

遊擊李永芳投降了後金,開明朝中高級官員投降的先例。

努爾哈赤所獲甚多,人畜達到三十萬之多《後金統計俘獲時,會把人畜一起計算》。

真正的大戰來自於之後,明朝得知撫順戰敗,急派總兵張承胤率兵萬餘人救援。

援兵的到來正中努爾哈赤的下懷,明軍被基本全殲,張承胤戰死,死者過萬,生還者寥寥無幾。

這裡說說明軍的出援問題。

明城池、堡壘、據點眾多,所以不得部分兵駐守。

比如,撫順城外就有堡壘四個,烽火臺20多個。

後金騎兵攻擊一城,其城內守兵不足,明隻得派遣援兵。

但一旦派出援兵,就會與後金軍在野外遭遇,後金的騎兵威力就會發揮到最大。

所以,明所派遣的援兵,輕則敗退,重則全軍覆沒。

而後金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屢試不爽,戰果豐碩。

占領撫順之後一個月,後金出鴉鶻關《鴉鶻關原為明軍1467年所修,1606年,李成梁放棄原來的鴉鶻關,在關西50裡處重修鴉鶻關。

鴉鶻關又分為三道關,是防衛女真的重要關隘》,對清河發動了進攻。

清河城更為險峻,明軍的抵抗也更為頑強,後金在付出一千餘人的代價之後,占領的清河。

清河的軍民五萬餘人,大多被屠。

3、影響

撫順清河之戰,後金勝利可以說是意料之中。

後金擁有精兵六萬,明在遼東雖有兵同樣為六萬左右,但軍隊戰鬥力與後金相比,相差甚遠。

同時,明軍分散在整個遼東,後金六萬聚集在一起。

此戰極大的增強了努爾哈赤的決心,在給明朝的信中,努爾哈赤的態度十分強硬:『若以為我為非理,可約定戰期出戰,或十日,或半月,攻城決戰;若以為我合理,可納金帛,以息圖事!』。

當然,最大的影響,還是直至接導致了後面的薩爾滸之戰。

二、大決戰——薩爾滸之戰

編輯

搜圖

薩爾滸之戰地圖

1、戰前準備

得到遼東戰事消息的大明王朝,大為震動,立即著手對後金的軍事打擊。

為了一舉建功,明庭做了充分的準備,一共準備了十個半月,聚集了近10萬人,並得到了朝鮮13000《打醬油的》和葉赫部2000人相助,總兵力超過10萬人。

主帥遼東經略楊鎬的目標是後金老巢赫圖阿拉,為此他兵分四路,他為何要兵分四路呢?

因為在成化三年,明軍曾經派兵五萬,三路並進,最終取得勝利。

楊鎬於是接受歷史經驗,分兵四路,齊頭並進年。

這四路是:

西路,以杜松為主將,從沈陽出發,兵力約2萬人。

北路,以馬林為主將,從開原出發,兵力約2萬人 加上葉赫部2千人,合計2.2萬人南路,以李如柏為主將,從清河出發,兵力約2千人。

東路,以劉綎為主將,從寬奠出發,這一路得到了朝鮮1.3萬人的加入。

楊鎬作為最高統帥,坐鎮沈陽。

2、大戰

大明王朝對這次作戰寄予厚望,準備妥當之後,就開始催促楊鎬出兵《明朝遇大戰必催主將出戰,凡催促必敗,後來的洪承疇、孫傳庭就是例證》。

在二月二十八日, 也就是東北最寒冷的日子,明四路大軍開始朝赫圖阿拉進發。

西路杜松軍,行動迅速,二十八日離開沈陽,當日就夜出撫順關。

杜松軍日行百裡,一路沿著渾河北上。

杜松是陜西人,在陜西與胡人大小作戰百餘次,與騎兵作戰的經驗十分豐富,被塞外民族稱為『杜太師』,他憑借軍功到了今天的位置,身上的刀疤無數,甚至有的刀疤上還有刀疤,一層蓋一層。

在進軍途中,杜松喝了酒,在漫天飛雪裡,卸下甲胄,赤裸上身,騎馬舞刀,意圖頭功。

而努爾哈赤見招拆招,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集中兵力,各個突破。

而努爾哈赤很清楚,明軍的主力必然從撫順沈陽方向而來,所以他首先攻打這個方向的明軍。

努爾哈赤首先打的杜松軍,並早就做好了準備,設了伏兵,待杜松渡河而擊。

杜松的車營槍炮沒能渡河,而杜松把已經渡河的兵力一分為二,一部占據薩爾滸山頂紮營,一部由其親自帶領去攻擊界蕃山吉林崖。

杜松本就2萬人,這樣一分為三,每部兵力更加分散。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親自指揮,派六個旗約4萬人猛攻薩爾滸山。

薩爾滸山上明軍雖占據地理優勢,但後金騎兵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薩爾滸山上明軍全軍覆沒。

後金軍轉頭攻擊吉林崖杜松軍,杜松雖指揮無方,但卻無愧一男兒,一身刀疤,一柄大刀,戰至最後一滴血。

初二,後金覆滅杜松之後第二天,開始對北路軍馬林部發動攻擊。

馬林倉促之間,列了一個品字形防守陣型禦敵。

馬林一部、杜松未過河的龔念卿部、潘宗顏一部,合計三部,相距數裡。

這是明軍經典的防禦陣型,戚繼光時就用車陣防禦騎兵。

努爾哈赤不愧久經沙場,立即找出了應對之策:你分為三部,我一部一部的打。

先打龔念卿部,半日即大獲成功。

繼而攻打馬林部,主帥馬林竟然臨陣脫逃。

最後攻打潘宗顏部,潘宗顏戰死。

最終基本全殲北路明軍。

努爾哈赤下一個目標是東路軍劉綎。

劉綎武狀元出身,功勛卓著,抗蠻族,敗緬甸,大勝日軍,是明軍中為數不多的猛將。

劉綎部有10000餘人,並有約13000朝鮮兵相助。

初四,努爾哈赤在劉綎必經之路設伏,皇太極帥右翼四旗,代善率左翼四旗,合計6萬人,夾擊劉綎。

劉綎完全不怵,奮勇殺敵。

先是左臂中箭,繼續殺。

右臂又中一箭,繼續鏖戰。

殺了幾個時辰,面部中刀,臉被砍掉一半,沒死,繼續血戰。

劉綎前後手刃數十人,最終在漫天飛雪裡,力竭戰死。

其養子劉招孫搶奪其屍,同樣戰死。

劉綎軍敗,朝鮮軍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投降。

至此,明軍隻剩下李如柏《李成梁之子》部,楊鎬急令其退師。

至此,薩爾滸大戰結束。

努爾哈赤以6萬之眾,擊敗明軍10萬精銳。

此役,明軍戰死45870人,其中軍官310人。

努爾哈赤能夠變整體上的軍事劣勢為局部戰場的優勢,聚眾殲敵,其指揮水平無人出其右。

同時在整個戰場中,後金軍顯示出了強大的持續作戰能力,一天消滅一路明軍,十分強悍。

三、大潰敗——後金席卷遼東

1、熊廷弼守遼

薩爾滸之戰後三個月,努爾哈赤用聲東擊西之計謀,佯攻鐵嶺,將明軍注意力調往鐵嶺,主力攻開原,順利拿下開原。

又用重金收買鐵嶺城中的叛徒,裡應外合拿下的鐵嶺。

拿下開原、鐵嶺之後,沈陽就已經近在眼前。

但努爾哈赤卻並沒有急著進攻,因為明派遣了新的遼東經略——熊廷弼。

熊廷弼到了遼東之後,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整治吏治、籌集糧餉、訓練士兵、修繕城池等等。

使得遼東的局勢大為改觀,明軍的戰鬥力顯著增強。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並沒有貿然出擊,而是選擇等待。

熊廷弼真的有那麼厲害,讓努爾哈赤害怕了?

我想倒不至於,後金利用這個時間收拾了葉赫部,完成了女真族真意義上的統一。

後金的實力大增,軍隊數量已經有10萬之眾。

熊廷弼在遼一年多,而國內政局卻突遭大變,不愛上朝的萬歷終於歸西,接替他皇位的泰昌帝隻做了一個月皇帝就因紅丸去世,國內政局亂成一團麻,而與熊廷弼有恩怨的一些人也趁開始攻擊他,熊廷弼最終黯然離職。

2、沈陽之戰

努爾哈赤趁明朝政局跌宕之際,發兵沈陽。

沈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僅次於遼陽的重鎮,明軍在此駐守有士兵八萬人之眾,並在沈陽城外有眾多的堡壘拱衛。

守衛遼陽的是總兵賀世賢和尤世功,賀世賢此人和薩爾滸之戰中的杜松極為相似,也是陜西人,也是由軍功一步一步做到總兵,同樣驍勇善戰,同樣嗜酒如命。

努爾哈赤掃清沈陽外圍之後,包圍沈陽。

按理說,城中有兵八萬,城池堅固,守一段時間是沒有問題的。

而這個賀世賢可不懼後金軍,果斷帶兵出戰。

努爾哈赤佯裝敗退,引誘明軍,然後聚兵而攻,賀世賢戰死。

後金軍猛攻城池,城內的夷人打開城門,後金軍得以入城,沈陽陷落。

3、遼陽之戰

占領沈陽數日之後,後金即發動了對遼陽的攻擊。

遼陽是遼東首府,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其意義不言而喻。

在沈陽失守之後,遼東經略袁應泰立即下令周邊軍力收縮回遼陽,以應對後金的攻擊。

後金到了之後,袁應泰親率五位總兵,合計兵力五萬人,出城五裡與清軍作戰《嗯,看到野戰就可以預計明軍的結果了》,不出意外,袁應泰戰敗回城,損失慘重。

後金軍猛力攻城,戰事激烈,一直到了晚上,雙方舉著火夜戰,直至天明。

明軍中的監軍逃跑,軍心動搖,城破,袁應泰自殺。

後金在十日之內,連下沈陽、遼陽,消滅明軍在15萬以上,軍事實力之強悍,令人震撼。

4、廣寧之戰

遼陽失守之後,朝廷決意重啟熊廷弼,加其為兵部尚書,這也開了兵部尚書主事遼東的先河,並派遼東巡撫王化貞助其守遼。

熊廷弼提出了一個『三方佈置策略』,大概意思是廣寧為前線《王化貞》、山海關為總後方《熊廷弼》、山東登、萊為水軍《陶郎先,熊廷弼推薦》。

為了這個三方佈置策略,朝廷可以說是把全部的家底都掏了出來:在三地共集結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之眾,議餉達到千萬的級別。

三方佈置策略很明顯是一個守土計劃,但這個策略首先就遭到了王化貞的反對,王化貞主張進攻,兩人之間的矛盾愈發激烈。

熊廷弼趕到前線,但是在廣寧的部隊10多萬人都由王化貞指揮,熊廷弼可以調動的軍隊隻有5千人,就在這個時候,後金開始發動了對廣寧的攻勢。

在後金掃清廣寧外圍據點之時,明軍派出三路精銳前來救援。

我們知道,救援的部隊在城外與後金軍作戰,叫野戰。

同時,救援軍中有個將領叫孫得功想要投降後金,從中作梗,明軍慘敗。

孫得功又回廣寧城散播謠言,城內大亂。

努爾哈赤對如此輕松就取得廣寧城感到一絲懷疑,甚至懷疑孫得功是詐降。

熊廷弼和王化貞隻能逃向山海關,到了山海關,陸續逃亡而來的逃兵達10萬之眾,普通民眾更是不計其數,而後金參加廣寧作戰的兵力也就10萬而已。

廣寧之戰後,朝廷追責,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邊。

很多人為熊廷弼叫冤,但其實他死得一點都不冤。

廣寧之戰,明軍大軍接近15萬人,一戰失地千裡,直接退入山海關之內,人口損失達百萬之眾,錢糧輜重更是不計其數,創下了明清開戰以來的最大損失。

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的熊廷弼,被殺百次也不冤。

5、孫承宗守遼

廣寧之戰後,遼東經略這個位置,成了燙手山芋,高管們唯恐這個官職落到自己頭上。

這個時候,帝師孫承宗擔起了這個重擔,用內閣大學士來出任遼東經略,可見遼事之重。

孫承宗在遼東是有一番作為的,但不久就被閹黨爪牙攻擊被迫辭官《簡單說一下這個時候的國內政局:魏忠賢專權,首輔葉向高無力制衡,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閹黨反撲,孫承宗也遭到閹黨的攻擊,被迫罷職》。

孫承宗之後,魏忠賢的跟班高第做了遼東經略。

高第痛哭不願就職,魏忠賢不準。

高第硬著頭皮上任,躲在山海關後面就不出來,把山海關外的兵力都調往關內,放棄關外四百裡地。

唯獨隻有一名將領不願意退回關內,帶領不足2萬士兵守衛寧遠,這就是——袁崇煥。

四、鏖戰遼東——袁崇煥守遼

1、寧遠大捷

努爾哈赤攻擊寧遠的時間是正月,天寒地凍,滴水成冰。

十三萬後金軍隊在這樣的天氣下發動了對寧遠城的猛攻,連續三日竟然攻不下,最終明軍發炮擊中後金一重要人物,後金解圍而去。

但後金也不是沒有收獲。

明軍的後勤基地建立在覺華島上,這個覺華島因為遠離陸地,而後金是騎兵,所以被選為理想的後勤基地,在島上有軍民1萬5千人左右。

後金在對寧遠攻擊無果後,選擇對覺華島進行攻擊。

島上的軍民瘋狂鑿冰,凍掉的手指下雨一般掉到冰面,但仍然鑿冰不止。

但天太冷了,鑿開冰很快又凍住了。

後金軍得以踏冰上島,覺華島一個後勤基地怎麼可能抵擋得了後金軍,軍民慘遭屠戮,被燒毀的船隻有2千多,燒毀高度與房子一樣的糧倉1千多個。

明軍多年積蓄毀於一旦,損失可謂十分慘重。

此戰被稱為寧遠大捷,個人認為在覺華島損失如此慘重的情況下,稱大捷實在是言過其實,除非,努爾哈赤真的是被明軍炮火擊傷。

編輯

搜圖

寧遠之戰示意圖

2、皇太極繼位

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之後,不久就去世,由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本來是當不上大汗的,畢竟他隻是四貝勒,前面還有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

但命運最終把他推到了歷史的前臺。

在扳倒大妃阿巴亥之後,又爭取到大貝勒代善鼎力支持,皇太極終於成為後金的最高統治者。

但,皇太極並不是唯一的統治者,四大貝勒仍然南面議論事。

上任之初的皇太極,第一件事就是要穩固自己地位,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得軍事上的成就。

就在即位不久,皇太極將目光投向了南方明朝。

3、袁崇煥主事遼東

袁崇煥在寧遠大捷之後,本該論功行賞,但反而遭受閹黨攻擊,繼而離職。

崇禎繼位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閹黨,而袁崇煥也得到重用。

崇禎問袁崇煥平遼方略,袁崇煥沒有給方法,卻給了一個期限:五年復遼。

這讓崇禎大喜,對其所請無不照準。

但其實,袁崇煥守遼也是有其方略的,大概而言就是三條:

1、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2、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和》為旁著。

3、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

皇太極和袁崇煥都是初登新位,心裡都憋著一口氣,二人之間的對決一觸即發。

4、寧錦之戰

皇太極率先發難,後金軍南下碰到的第一個釘子是錦州城,守衛錦州的正是袁崇煥的得力助手趙率教。

但皇太極似乎胸有成竹,他也的確有這樣的資本,雖然在前面的寧遠之戰中,後金沒能成功,但那不不能說明什麼。

後金在撫順、清河、薩爾滸、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廣寧等戰役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消滅明軍高達40餘萬,繳獲糧草輜重不計其數,開拓國土千裡,得到人口數百萬之眾。

皇太極有理由相信,這一次,他一定能戰勝而歸。

後金軍來勢洶洶,明軍雖然得到消息,但是仍然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錦州守將趙率教就用投降來誘惑皇太極,皇太極雖然將信將疑,但也多次派出使者前來商談。

趙率教根本沒有投降的想法,隻是想拖延時間,就這樣玩了皇太極一把,同時也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皇太極隻能下令攻城,面對堅城和大炮,後金軍雖然作戰勇敢,但也隻是徒增傷亡而已。

在此情況,皇太極當然不會蠻幹,選擇繼續圍困錦州,希望能夠吸引明朝援軍,從而在野戰中殲滅明朝去的有生力量。

朝廷這個時候坐不住了,要求袁崇煥派出援兵。

袁崇煥這個時候坐鎮寧遠,卻拒不出兵援救錦州,朝廷於是命令滿桂出兵援救。

別看滿桂一介武夫,但對戰場的危險還是很敏銳的,還沒有碰到後金主力,隻是碰到了運糧的後金軍,廝殺了一陣,就又匆匆退回了寧遠。

就這樣,皇太極想要圍點打援的計劃落空了。

皇太極當然不會就此罷休,又將主力調往寧遠。

袁崇煥在清軍攻打錦州的時候,得到了寶貴的時間,得以增強了寧遠的實力。

袁崇煥破天荒的將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的部隊安置在城外,與後金軍野戰。

後金軍想要的野戰終於來了,但是城外明軍背靠城墻,還能得到城上火器的支援,後金雖然戰鬥力強悍,卻也是種無法攻破明軍的防線。

此時,錦州城內的趙率教也率領軍隊出擊錦州外圍的後金軍,雖然沒能取勝,但在戰略上也給後金軍帶來了不少壓力。

皇太極攻寧遠不下,又調過頭來,集中兵力攻打錦州。

當然,同樣沒有任何結果。

此時的天氣,已經逼近盛夏。

皇太極的戰略目標沒能實現,最終隻能悻悻退兵。

寧錦之戰以明軍的勝利結束。

五、後金入關——己巳之變及後金多次入塞

1、己巳之變

清軍在寧遠兩次吃了袁崇煥的虧,第一次是努爾哈赤,第二次是皇太極。

這也讓後金軍知道了袁崇煥是塊硬骨頭,不好啃。

這個時候的皇太極,即位時間並不長,也急需一場勝利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當然,也是吸取了前兩次深刻的教訓。

皇太極最終最終決定繞過寧錦防線,從蒙古越過長城入關,這是一步好棋。

進攻京城,袁崇煥必救,雖然不一定能攻下京城,但如果能把袁崇煥調離防線,出來野戰,那對後金來講也是十分有利的。

袁崇煥在兩敗後金軍之後,作為一代名將,早就看到了後金軍繞過關寧防線入關的可能性。

兩次上書給崇禎,請求加強京畿的防守。

被國內局勢攪得七葷八素的崇禎,哪裡有時間和資源去做這些,將其束之高閣。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兵10萬,突破長城。

面對後金軍果斷而凌厲的攻勢,袁崇煥根本來不及思考。

立即帶著自己三名最得力的助手: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火速回援京畿。

這三人,也是袁崇煥向崇禎保證五年復遼的基礎。

在給崇禎的上書中,袁崇煥講,如果不能復遼,請殺自己和此三人。

而根本來不及集合軍隊的袁崇煥,隻帶了2.2萬人的部隊,就向京城奔進。

後金軍從長城的三個關口,分批越過長城之後,主力詭異的停滯不前。

皇太極調動袁崇煥主力的目的已經達到,他現在的目的很簡單,在這裡靜候袁崇煥。

袁崇煥要阻擊後金軍進京城,第一座屏障就是遵化。

此時,皇太極就在遵化以東,靜候袁崇煥。

但,袁崇煥沒有來。

袁崇煥令平遼總兵趙率教率4千騎兵,馳救遵化,走撫寧、遷安這條路線趕往三屯營。

並且命他務必在後金軍走完從喜峰口到三屯營地五十裡路前,跑完這條三百多裡路,進入遵化城進行防守。

趙率教不負眾望,全軍覆沒。

袁崇煥不可能不知道趙率教4千騎兵與10萬後金軍之間的差距。

也許,從趙率教啟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趙率教的結局。

我們很難知道袁崇煥給趙率教下這個命令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

或者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這些。

袁崇煥別無選擇,他用棄車保帥的方式,讓自己的主力從一條安全的路線,從山海關走永平到薊州,對北邊的城鎮和清軍,是看都不看,搶在後金軍之前,到達薊州設防。

薊州,是去京城的第二座屏障。

皇太極在吃掉趙率教之後,迅速西進,采取強行軍方式,一路攻城拔寨,直奔北京而來。

在薊州城下,皇太極和袁崇煥終於見面了。

當皇太極知道薊州城上的是袁崇煥之後,對強攻這座城失去了興趣,他再一次實施了攻其必救的戰略。

越過薊州,直奔北京。

袁崇煥在薊州攔截皇太極軍隊的計劃落空。

袁崇煥在薊州攔截失敗後,常規做法,是尾隨後金軍,和北京守軍夾擊後金軍。

但袁崇煥並沒有選擇尾隨追擊後金軍。

他知道,如果自己這樣做,自己就是第二個趙率教。

袁崇煥的軍隊繞道到達河西務。

河西務在天津和北京之間,大約離北京120裡,位於三河西南、通州東南。

這時候皇太極軍隊已在通州附近,他選擇了繞過通州,直奔北京。

這也意味著他要走更多的路,但為了避免在空曠之處與後金軍野戰,繞路也是值得的。

但是代價也是明顯的,步兵跟不上如此的急行軍,最終到達北京城下的袁崇煥隻有九千騎兵。

皇太極把袁崇煥調出來野戰的計劃,再一次落空。

但最終的決戰始終會到來。

在北京城下,雙方都退無可退。

皇太極派出的將領是: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的豪華陣容。

清軍合計四個旗加上蒙古兵,已經是清軍的一半的兵力,具體數字不得而知,按猜想應該在3萬以上。

明軍這邊是袁崇煥、祖大壽、王承胤,他們的軍隊,是九千。

廣渠門之戰,袁崇煥背靠北京城,在北京城上數萬雙萬雙眼睛註視之下,督師血戰。

這一戰,已經不需要什麼謀略,也無需什麼戰法,就是用刀說話。

袁崇煥兩肋上中的箭矢,就跟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多,幸虧穿了重甲,箭並沒有射透。

大戰之處,血流成河,從早到晚。

根據明清和後金兩軍野戰歷史經驗,明軍的勝率不足1%,而這一場野戰,明軍慘勝。

失敗的後金軍,並不會就此認輸,一半的兵力不夠,那就集中了全部的軍事力量。

左安門之戰,袁崇煥沒有給後金帶來任何的驚喜,一如既往,讓後金軍吃了苦頭。

這也是袁崇煥最後的輝煌。

袁崇煥取得了戰術上勝利,擊退了清軍的進攻。

皇太極成了戰略上的勝利者,成功進入關內,打開一片新天地。

皇太極戰略已經達到,戰術上又無法擴大戰果,也隻能選擇退兵了。

這一戰之後,袁崇煥被平臺召見,繼而下獄。

就在袁崇煥被被入獄之後,已經離開北京的皇太極聽到這個消息,立即帶兵返回北京城下。

明軍在滿桂的帶領下,聚集四總兵合計四萬餘人,同樣是在北京城數萬雙眼睛的註視之下,與後金軍展開了殊死決戰。

戰鬥的結果,一如既往。

明軍總指揮滿桂戰死北京城下,四個總兵兩個戰死,兩個被俘,四萬明軍全軍覆沒。

2、袁崇煥

袁崇煥有一知遇之人:孫承宗。

正是因為天啟帝師孫承宗的慧眼識珠,袁崇煥才得以展露頭角。

但在後來袁崇煥下獄之後,直到被凌遲處死,孫承宗沒有為袁崇煥講一句求情的話。

袁崇煥手下有三名得力幹將: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當初,袁崇煥要殺毛文龍,就與手下幾名得力助手商議。

何可綱說到:

生文龍,國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殺文龍,公不幸。

短短幾個字就預見了袁崇煥的未來。

何可綱後來在大凌河城被十萬清軍包圍,城中糧盡,人相食。

主將祖大壽降清,就拿何可綱當了投名狀。

讓人把何可綱拉出城外斬殺,何可綱一死,立即被城內的餓瘋了的人們拉回去吃掉了。

巧的是,袁崇煥在被凌遲處死的時候,他身上割下來的肉,也被圍觀的群眾爭奪著相食,隻不過,京城裡面的人並不餓。

滿桂,作戰也是極其英勇,可以說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悍將。

論職位,滿桂應該是僅次於袁崇煥的,在寧錦之戰中,多次和袁崇煥搭檔殺敵。

可是袁崇煥卻並沒有把他當作為心腹。

在後金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滿桂也來勤王,但是因為沒有糧食,所以滿桂的兵就四處搶掠老百姓的糧食,很多老百姓以為他們是袁崇煥的士兵。

而袁崇煥軍紀嚴明,一個士兵搶奪了老百姓的糧食,被袁崇煥砍了頭。

3、後金多次入關

如果說薩爾滸之戰扭轉的明與後金之間的態勢,那麼己巳之變之後,後金已經事實上掌握了戰略的絕對主動權。

後金軍可以長驅直入,甚至直達中原地區。

這個時候的後金軍,主要目的是在於掠奪財富,以戰養戰。

如果把己巳之變算到一起,直到明朝滅亡,後金軍隊一共七次入關,給普通百姓來了巨大的傷害的同時,也一錘一錘的擊在本已病入膏肓的明朝胸口。

面對敵方強大的軍事實力,除了己巳之變,其後六次大明王朝事實上已經無法組織起大規模的軍事鬥爭了,隻能任由後金來去自如。

我制作了一個表格,把後金入關列了一下,以供參考。

六、松錦大戰——大明最後的期望

1、大凌河之戰

己巳之變之變後,孫承宗掃平了阿敏駐守的四城,並任遼東經略,再一次守遼。

朝廷決定在錦州北面的大凌河修建城池,以抗後金。

修建城池的任務落到了祖大壽的頭上,這個時候的祖大壽已經成為抗擊後金的中堅力量。

皇太極自然不能容忍明軍在自己眼皮下築城,不然明軍的關寧錦防線又會多了一道防護。

在此情況下,皇太極發動了對大凌河城的戰爭。

這個時候,後金利用俘虜,已經制造出了紅衣大炮,並且數量在40門之多。

皇太極帶著6萬精兵和40門大炮朝著大凌河城而來。

祖大壽兵少,軍民合計不過3萬人,不敢與皇太極作戰,固守待援。

皇太極志在必得,把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並伺機打擊明軍的援軍。

明朝果然派遣援軍,數量也不少,在4萬人左右。

其實,我們都不用講戰爭經過,就已經可以預料:明援軍基本被全殲。

明朝在援軍上,每次都是給後金送大禮,就沒有打過大的勝仗。

大凌河的祖大壽這個時候已經是插翅難飛,城內糧食吃光,人相食。

祖大壽以詐降的方式取得皇太極的信任,並願意為皇太極取錦州,哪知道這個祖大壽到了錦州之後,就閉門不出。

錦州城池堅固,皇太極無奈,隻得班師回朝。

2、皇太極的準備

大凌河之戰後,後金采取了繞道入關進行搶掠的策略,關寧錦防線方面反而戰事少了起來。

到。

但隻是搶人口和財物,已經不能滿足後金了,他門要奪取實地。

1629年,清攻占了灤州、遷安、遵化、永平四城,派阿敏帶兵5千駐守《皇太極派阿敏是有深意的,阿敏為四大貝勒之一,為了集權,皇太極用了這麼一招來收拾他。

在明朝京畿附近用5千人守4城,根本是不可能的,丟失城池的阿敏因此退出了權力中樞》。

等清軍大部回到關外,幾座城相繼被明軍收復。

對於這個問題,皇太極是這樣說的:

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

而欲取關,非先取關外四城不可。

所謂關外四城,就是指寧遠以北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

這四座城,錦州在最北,幾座城之間的距離並不遠,大概為二十裡左右。

皇太極選擇在錦州以北的義州作為攻擊基地,在義州進行屯田,並從蒙古購買良馬萬匹,並準備了大量的紅衣大炮,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戰前準備。

3、清軍圍錦州

明得知義州的情況也明白大戰在即,也開始了戰爭準備。

洪承疇在寧遠,聚集了八總兵,步騎13萬,以及可以支撐一年作戰所需要的後勤補給。

皇太極親自部署,命多爾袞對錦州進行圍困。

清軍在掃清錦州外圍據點之後,包圍圈並不緊密。

明居然還運了1.6萬石糧食進去。

從寧遠方向的援兵也是不斷,雖然規模不大,效果自然也沒有,但也給了錦州希望。

清軍圍困錦州八個月,而無重大突破。

皇太極對多爾袞圍城不嚴,大發雷霆。

派濟爾哈朗代替多爾袞,清軍遂把錦州圍城了一個鐵桶。

清軍還得以攻破錦州的外城,錦州的祖大壽。

消息傳到北京,在寧遠的洪承疇在崇禎的催促之下,開始了北上解錦州之圍的征程。

4、洪承疇出兵

洪承疇的13萬大軍說起來是步騎13萬,但還是步兵居多。

洪承疇知道清軍騎兵的厲害,也想吸取薩爾滸分兵的教訓。

所以他采取了穩紮穩打的方法,把自己13萬大軍合在一起,龜速前進。

這個龜速可不是一般的龜速。

1641年3月21日洪承疇帶領八總兵於寧遠,直到7月28日洪承疇的13萬大軍才到松山。

你還別說,洪承疇的13萬大軍合在一起,清軍雖強,也還是啃不動。

雙方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戰鬥,各有勝負,損失都不大。

前線焦灼的戰事,讓在沈陽的皇太極坐立難安。

當時,皇太極生病流鼻血。

皇太極就用一個碗接著血,調集所有後方兵力,奔赴前線。

皇太極到了前線之後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包圍松山洪承疇。

洪承疇在松山有13萬之眾,清軍還能包圍,可見清軍的數量也不少。

洪承疇本來是解圍的,自己反倒被包圍。

松山決戰示意圖

4、明軍慘敗

皇太極是十九日到的錦州,二十日即與明軍列陣而戰。

同時,皇太極派阿濟格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上十二堆糧食。

按說,後勤保障是兵家重中之重,明軍的糧食由怎麼輕易被清軍奪走了呢?

洪承疇把兵力聚集在一起,避免了分兵的危險。

所以,在糧食基地也就沒有重兵把守。

被奪取也就很正常了。

沒了糧食,在松山的洪承疇召開來了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八總兵和洪承疇分歧巨大。

洪承疇意圖速戰速決,而一些高級將領意圖退回寧遠。

洪承疇無奈,制定了分兵兩路突圍的方案。

清軍早就料到了明軍的突圍,早早的做好了準備。

明軍的突圍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大屠殺,明軍於二十一日開始突圍,至二十八日,一共有5.3萬多人被清軍斬殺,這還不包括被趕下海而死的上萬人。

5、四城淪陷

洪承疇沒能成功突圍,帶著萬餘殘兵退回了松山。

總兵曹變蛟算是一條漢子,居然在突圍中突入了皇太極的禦營。

但他也沒能突圍成功,也回到了松山。

洪承疇在松山死守了半年,最終被俘。

錦州的祖大壽也是無能為力,選擇了投降。

塔山城雖小,但骨頭硬,幾千軍民抗爭到最後,最終被屠城。

杏山小城,識趣的選擇了投降。

至此,四城淪陷。

關外也就還剩寧遠一孤城。

松錦之戰戰敗,清軍大軍直逼山海關。

國內農民起義軍也死灰復燃,有席卷之勢,大明王朝已經無力回天,滅亡已經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