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晉
《左傳》、《國語》和《史記》等古令典故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晉鼎盛之時,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
春秋晉國國力之強大,常以兵伐之勢穩壓齊秦楚三個大國,雖中有差錯,但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裡都是獨霸中原。
春秋五霸,八種說法,有一種便是:『齊一而晉四也』,齊國先稱,晉國後占四席。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制霸百年
晉一國前後稱霸數百年之久《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
在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由晉文公稱霸而始,有晉襄公續繼其父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
亦有晉成公與鄭結盟,多援鄭國,聯白狄擊秦,俘虜秦將,扈邑會諸侯;
更有晉悼公,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難,國勢鼎盛,軍治萬乘,鑄造軍國霸權,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終霸中原。
霸業中斷《公元前597一589年》
晉景公一時敗於楚莊王,晉國霸業有所削弱,但其文治武功並不弱。
初時,在柳棼之戰和穎北之戰先後擊敗楚莊王率領的楚軍,但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被楚國打敗,使得楚莊王成為霸主。
邲之戰《兩棠之伇》
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再次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再次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中,晉軍內部分歧不斷,將帥不和,缺乏統一指揮而各自為戰,又顧忌秦軍從背後偷襲。
楚軍利用晉軍的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
知恥而後勇
在前589年的晉齊鞌之戰中,晉景公派兵擊敗齊國。
公元前583年,晉景公派兵,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 ,使楚國霸業結束。
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由『晉楚繞角之役、伐蔡、侵沈、攻楚』組成
公元前585年,楚國令尹子重攻打鄭國,欒書帶領晉國六軍救鄭,在繞角與楚軍相遇,交戰前,晉軍采納析公的建議,同時敲打許多鼓發出大聲,在夜裡全軍進攻,楚軍果然連夜潰逃,晉軍隨後進攻蔡國。
前583年,晉國欒書帥軍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作戰中俘虜了楚國大夫申驪。
楚軍敗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盟國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揖初。
此戰更好的打擊了楚國霸業,使之結束。
晚年之時
晉景公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馬》,並改稱新絳。
遷都之後又發兵消除專政的趙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對卿族的第一次勝利。
公元前583年《景公十七年》,發兵殺死了趙同、趙括,並滅亡了他們的家族。
有臣子韓厥勸說:『怎麼能忘記趙衰、趙盾的功勞呢?
怎麼能斷絕他們的香火呢?
』於是,晉靈公又讓趙氏庶子趙武作為趙氏後代,並封給他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