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將軍一個開國武將。《網路歷史》

自古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有大批軍事人才匯聚在他的麾下,可謂眾將雲集,『大樹將軍』馮異便是其中之一。

馮異,字公孫,西漢末年潁川郡父城縣《今河南寶豐》人。

馮異自小喜歡讀書,手不釋卷,對《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有很深研究。

《後漢書·馮異傳》記載:『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日‘大樹將軍’』說馮異外出打仗,每當軍隊安營紮寨,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大小、爭功擺好,而馮異常常獨自退避樹下,軍中將士戲稱其『大樹將軍』。

正是這位『大樹將軍』幫助劉秀登上了皇位,成為東漢初年德才兼備的名臣名將。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漢室皇位,建立了王氏政權,國號為『新』。

王莽屬於外戚血統,外戚幹政成為西漢後期王朝政治的沉疴痼疾。

自王莽篡位以來,西漢社會各種災禍接連不斷,天下大亂,民怨沸騰。

王莽政權僅維持10餘年,各路義軍便揭竿而起,烽火遍地,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綠林和赤眉起義,也包括被奪走政權的劉氏後裔劉縯、劉秀率領的軍隊。

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年號,名曰『更始』。

由此,綠林軍也稱為漢軍。

馮異原是王莽政權中的一名小官吏,在南陽郡以郡掾身份監察父城等5個縣,與父城縣令苗萌共同守城。

劉秀當時是劉玄手下的偏將軍,奉命前來攻略潁川地區,率兵攻打父城,卻屢攻不下,遂決定智取,佯裝撤退,引得馮異出城。

果然,馮異被漢軍生擒,送至劉秀的軍營中。

當時,馮異的很多同鄉都在漢軍服役,他們向劉秀舉薦馮異,說馮異為人忠厚、打仗勇武,建議把他留下。

馮異也早聞劉秀大名,對其仰慕已久。

初次相見,馮異感覺劉秀舉止非凡,具有龍虎之氣,深深被其折服。

他對劉秀說,我一個人留下來,勢單力孤,縱有三頭六臂,也不會對將軍有多大幫助,倘若將軍不介意,我願意回去說服五縣歸順將軍,帶領眾將士投奔麾下,以報答將軍不殺之恩。

劉秀放了馮異之後,馮異果然沒有食言,率眾投奔劉秀,擔任劉秀的文書機要官,並舉薦銚期等幾個同鄉在劉秀手下當差。

銚期後來也成為劉秀身邊的一員大將,列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所謂『雲臺二十八將』,指的是光武帝劉秀麾下幫助其一統天下、完成帝業、復興漢室的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將。

漢明帝劉莊在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這二十八個將軍的肖像,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范曄的《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劉秀之所以能廣攬天下英才,絕非偶然。

其實,劉秀本人也是具有敏銳政治嗅覺和軍事韜略的戰略家,他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從起兵到建立政權,廣納人才,襄助其完成大業。

劉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禁止官兵搶掠,違者問罪,很多人是慕名投奔其麾下。

劉秀的哥哥劉築擔任更始朝大司徒,因居功自做,並曾與劉玄爭奪帝位,被劉玄借機謀殺。

親哥哥被殺,劉秀雖憤,但不敢流露出半點情緒。

馮異私下勸劉秀隱藏私情,以圖大業。

劉秀擔心殃及自已,招來殺身之禍,便否認對劉玄有不滿情緒。

馮異則直截了當地說,我既然已經選擇了主公,就下定決心與你共生死。

後來的歷次征戰中,馮異一直跟隨劉秀左右,不離不棄。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玄想派劉秀去攻占河北《黃河以北》,但又擔心劉秀脫離控制,放虎歸山,難以駕馭。

劉秀從前線打了勝仗回來,立即表示效忠更始帝,故意斷絕與兄長舊部的往來,既不表功,也不為哥哥舉行葬禮,言行舉止不改常態,成功騙過了劉玄耳目。

此外,劉秀還通過結交皇帝身邊的重臣,打消了劉玄的顧慮,最終得以縱馬河北,大展宏圖,發展自己的勢力。

渡過黃河以後,馮異建議劉秀對地方官員進行異地輪換,下郡縣體察民情,斷理冤假錯案,廣佈恩澤。

劉秀采納了馮異的建議,廢除了王莽苛政,恢復漢制,大力整傷官吏,逃犯自首者可得到寬大處理,鰥寡孤獨可以領救濟糧。

馮異還暗中搜集各地二千石官吏的個人資料,判斷他們對劉秀的忠誠度,並將這些材料密報給劉秀。

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劉秀了解到地方官吏的情況;另一方面,也使劉秀更加信賴和倚重馮異。

同年12月,邯鄲亂軍首領王朗稱帝,劉秀奉命自薊城《今天津境內)征討。

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劉秀率軍日夜兼程,一路上將士們饑寒交迫、人困馬乏。

馮異四處尋找食物,好不容易給劉秀弄到一碗豆粥,讓他驅寒暖胃。

隨後,劉秀率大軍來到南宮,遇上大風雨,劉秀躲進路邊茅草屋裡避雨,馮異又為劉秀抱柴生火取暖,並找來麥子熬成麥飯給大家吃。

劉秀對馮異的忠誠、體貼非常感動。

當時,許多義軍首領自稱天子,搞得百姓無所適從。

劉秀部下也勸其稱帝,劉秀拿不定主意,特意把馮異從前線召回來,征詢他的意見。

劉秀對馮異說,自己夢見乘赤龍上天,醒來心有餘悸。

馮異一聽,就明白了劉秀的心思。

他仔細替劉秀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據、分崩離析的現狀,表示無論從能力、德政還是民心歸屬上看,稱帝已是水到渠成,宜早不宜遲。

隨後,馮異又召集其他將領,商討給劉秀上尊號的問題,希望幫助劉秀早日完成帝業。

鑒於馮異擁戴有功,建武二年《公元26年》,劉秀封馮異為陽夏侯。

劉秀想稱帝,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而是以馮異勸進方式提出,除了基於對馮異的信賴之外,也是因為馮異身為武將,手握兵權,在眾將中威望最高,馮異提出的意見,分量自然不一般。

東漢建立後,盡管有人挑撥離間,在劉秀面前進讒言,稱馮異獨霸關中,有謀反之心,劉秀根本不相信。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馮異自知長期手握重兵,治理一方,擔心遭到非議,心裡也誠惶誠恐、慣惴不安,多次要求調回京城,但都被劉秀拒絕。

後來馮異班師回朝,劉秀向公卿們介紹說:這是我當年起兵時的主簿,替我拔荊斬棘,平定關中。

劉秀還安撫馮異說:對於國家咱們義為君臣,恩如父子,不必顧忌閑話。

馮異與叛軍多年征戰,積勞成疾,於建武十年《公元34年)去世。

劉秀聞訊後,非常悲痛,賜謚號為節侯。

馮異與劉秀初識,就認為劉秀能成大業,並向劉秀提出收攬民心、隱匿殺兄之仇、以江山社稷為重等建議。

馮異武功赫赫,卻從不居功自傲,為人低調,謙恭禮讓。

路上遇到諸將,他總是引車避匿。

論資格,馮異是不折不扣的開國元勛,劉秀能夠復興漢室,馮異功不可沒。

然而,歷史上那些幫助皇帝完成帝業的功臣,很多難以善終。

西漢時期的韓信與劉邦可謂患難君臣,但韓信最終還是被劉邦除掉。

韓信臨死前感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而馮異卻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受到讒言也能安然無恙,這固然與劉秀用人不疑有關,也與他的念舊有關,重要的是劉秀在建立東漢政權後,實施『退功臣進文吏』的人才戰略,妥善安置武將,賜予食邑,這顯然比劉邦誅殺功臣的做法高明很多。

馮異對劉秀也忠心不二,兩人品性相似,自始至終能相知相惜,成功上演了一段君臣合璧的歷史佳話。

兩漢時期廣納各種人才,西漢尤其重視軍事人才,可謂『治國有文臣、平亂有武將』,並出現過幾次盛世。

東漢中後期王朝政治黑暗,出現外戚、宦官專權,加之自然災害不斷,土地兼並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揭竿而起,地方豪強勢力增大,形成軍閥割據之勢,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東漢最終在軍閥混戰中徹底滅亡,並開啟由曹操、孫權、劉備主導的三國時代。

從軍事因素在維護大漢王朝所發揮的作用看,其興也軍事,亡也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