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經常問:『是集權好?
還是放權好?
』他們發現,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自己會很累,但是把權力下放給下屬,他們又不放心。
一句話:『收權太費心,放權不放心』因此,放權還是集權,成了老板的心事。
當他們意識到應該放權時,又面臨一個問題:該怎麼放權?
如何放權才不會失去控制?
如何放權才能收放自如?
關於這些疑問,不妨先看一看『管理大師』劉邦是怎麼做的。
對於被蕭何稱之為『國士無雙』的韓信,劉邦敢於放權給他,又能做到收放自如。
自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手中經常握有數萬軍隊,而且這支軍隊長期遠離大本營。
劉邦一直覺得韓信是心中的一塊石頭。
到滅楚前夕,韓信的勢力已經足以和劉邦、項羽相抗衡了。
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背叛,那麼劉邦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可是劉邦就敢大膽放權。
與此同時,劉邦經常盤算著如何有效地控制韓信,以免韓信背叛自己。
為此,他使用的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每次韓信完成軍事任務時,劉邦就收回韓信的軍權。
而且伴隨著收權,劉邦都會給韓信爵位的升遷機會或其他安撫措施。
這樣一來,劉邦很好地達到了目的。
總的來說,劉邦在韓信身上之所以能做到權力收放自如,原因有三個:一是劉邦總是在最恰當的時機收權,容易被人理解為是形勢所需,減弱了韓信的反感;二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丞相,甚至被封王,爵位步步高升,他感到心裡踏實;三是劉邦對韓信的日常生活頗為關照,使韓信感受到了器重。
相反,項羽聽信讒言,一氣之下收回范增的兵權,引起范增的極大的反感,最後范增徹底對項羽失望了。
最終的結局,項羽兵敗垓下也在情理之中了。
通常情況下,越是才能出眾的人越難駕馭。
因此,放權容易收權難,但是該收權時必須收回來,因為不收意味著更大權力的喪失,甚至會架空老板的絕對領導地位。
因此,無論怎樣授權,老板都要保留企業發展的決策權,保留關乎企業發展的根本大計、關乎企業內部運作的根本思路、關乎企業命脈的權力。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旦權力下放給下屬,老板的權力就會被架空,企業的命運就難以掌握。
授權與收權之間有非常奧妙的學問,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管理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在權力的『授』與『不授』之間,管理者應該掌握合理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