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分別指什麼人?《網路歷史》

秀才、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分別指什麼?

1.儒生

儒生別稱儒士、儒客,指遵從儒家學說的讀書人。

明朝稱儒生為『朋友』。

2.童生

不論年齡,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為童生。

魯迅小說《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陳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試均考不上,人已老了,還是童生,或稱老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明朝稱童生又叫小友,考上了童子試的叫老友。

3.秀才

何謂秀才?

它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與《禮記》所稱「秀士」相近,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

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隻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

與此同時,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

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

4.生員

如果縣、府、院三試都錄取了,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即秀才的專稱。

生員除了經常到學校、學官的監督考核外,還要經過科考選拔《未取者有錄科、錄遺兩次補考機會》,方可參加本屆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為舉人》。

5.廩生

廩膳生員,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

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

又稱廩膳生。

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

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

6.監生

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國子監生員。

7.舉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

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

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8.貢士

貢士,是中國古代會試中考者之稱。

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

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

明代,貢士分兩種情況:一為入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一為貢入國子監的生員。

清朝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

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

但由於殿試不黜落參試人員 ,因此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9.進士

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進士是中國科舉考試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級,類似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博士學位。

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10.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

殿試第一稱狀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考試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