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攻下一個大省,被譽為『戰略備份區』,2200年來多次拯救中華。《網路歷史》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秦國國力因商鞅變法而蒸蒸日上。

為了爭霸天下,吞滅六國,秦國朝臣就戰略方向問題,在秦惠文王面前進行了激烈爭論。

在秦國國相、大縱橫家張儀看來,應該首先攻打韓國,控制成皋和滎陽,占據天下之腹心,進而攻取天下。

但是司馬遷的八世祖——秦國大將司馬錯卻認為,與其攻打韓國,不如先攻打南方的蜀國。

一來,攻取蜀國,可以得到當地的人力和物力;二來,可以免除關中的後顧之憂,進而威脅楚國的腹地。

事實勝於雄辯,雖然張儀口才了得,但秦惠文王卻仍然站在了司馬錯一邊。

就在這一年,秦軍大舉南下,攻滅了蜀國。

隨後,秦國遷徙大量人口進入蜀地,而李冰更是修建了都江堰,將這裡建設成『天府之國』。

就這樣,四川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式加入了中華大家庭。

而這個省也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得愈發特殊,甚至成為中國的『戰略備份省』,中國最後的基地,只要四川不亡,中國就不會亡。

從地形上看,四川的東邊是巫山,南邊是大婁山、大涼山,西邊是大雪山、邛崍山、岷山、北邊是大巴山、米倉山。

四方的群山將富庶的四川盆地包裹於其中,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環境。

正如李白《蜀道難》所說: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另一方面,四川有肥沃的土壤,有濤濤的江水以及其他各類資源,使其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能成為中央王朝最堅固的後方。

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秦國攻下蜀國後,實力迅速增強,利用蜀地龐大的人力物力,秦國獲得了遠超於六國的力量,最終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偉業;

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被封到巴蜀。

而劉邦也是利用巴蜀的人力物力,暗度陳倉,平定三秦,進而占據成皋,擊破西楚,建立了強漢的偉業;

到了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打得有如喪家之犬。

而諸葛亮卻向他提建議:

『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也就是說,只要攻克了益州,就能依靠那裡的千裡沃土,成就帝業。

最終,劉備入蜀,從一個喪家之犬成為三分天下的皇帝。

而後,諸葛亮又依靠益州之地五伐中原,打得曹魏閉門不出。

到了唐代,四川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並有了『揚一益二』之稱。

有巴蜀財賦的支持,唐朝才得以將中國的封建社會推向強盛的頂點。

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長安相繼被安祿山攻克,唐朝乃至於華夏文明陷於危難之中。

而巴蜀,則發揮了『戰略備份』的作用。

首先,唐玄宗逃到了成都,並以巴蜀之力,幫助兒子唐肅宗。

畢竟僅憑貧瘠的雍涼之地,如何與安史叛軍抗衡。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對中原的統治分崩離析。

在中原和河北,到處都是分裂割據、不聽中央號令的藩鎮;在邊疆,吐蕃和南詔持續肆虐,而本處於後方的巴蜀一面要提供人力和財賦,支援唐朝對抗藩鎮;另一方面,又要抵抗吐蕃和南詔的直接入侵。

為了對抗吐蕃和南詔,巴蜀百姓付出了極大代價,無數人死於敵人之手。

其中,南詔更是一路殺到成都,掠走了數以十萬計的百姓。

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無數百姓淪為敵人的奴隸。

然而巴蜀人民在名將韋皋、高駢的指揮下,大破吐蕃和南詔,讓兩個強敵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可以說,如果沒有巴蜀人民的抵抗,巴蜀就將淪入吐蕃之手。

沒有巴蜀作為依托,唐朝的崩潰就將成為定局。

一旦秉承異質文化的吐蕃入住中原,中華文明將面臨難以想象的劫難。

到了南宋,四川又成為抗金、抗蒙的前線。

因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知道,只要攻下了四川,就可以順流直下,滅亡南宋。

因此,四川絕對不可失去。

面對金兀術的猛攻,四川軍民頂住了;面對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的入侵,他們以川中八柱為依托,處處阻擊兇暴的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戰無不勝,卻就是無法戰勝四川人民。

為了抵抗蒙古,四川人口由1200萬人,減少至80萬人。

而蒙古人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蒙哥大汗死於釣魚城下。

而蒙哥的死,不僅拯救了華夏文明,還讓所向披靡的蒙古西征軍就此停步,從而拯救了西方文明。

在四川人的抵抗下,終於將野蠻的蒙古人熬成了文明。

雖然忽必烈最終滅亡了南宋,但在征宋戰役中,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動輒屠城。

可以說,四川人民以自己的犧牲,換來了其他地區人民的生。

如果讓殺人如麻的拖雷或蒙哥攻下四川,那後果是不堪設想。

到了明末,四川再次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李定國利用四川,整整抵抗清軍長達數十年。

而四川人民再次遭遇浩劫,當地百姓百不餘一,市井間草木斑駁,虎狼到處食人。

可以說四川人平日裡懶懶散散,但只要面對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總能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

他們的財力是國家最大的後盾,而他們的人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

為了民族大義,他們敢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抗戰中,往日鬥得不可開交的四川軍閥們全部團結了起來。

他們首先將國民政府迎擊了巴蜀,隨後又征集大量軍隊,派往戰鬥最激烈的前線。

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占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

抗戰中傷亡的326萬國民革命軍將士中有64萬為川軍將士。

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僅2000餘人撤退到湖北,後在棗宜會戰中,川軍再次成為主力,殲敵4萬日軍後有20餘萬川軍士兵傷亡。

在出川的6名中將中,便有4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基本全部在前線犧牲。

如此巨大的傷亡,並未嚇退英雄的四川人民。

在成都建川博物館中,曾保存了一面珍貴的旗幟——『死字旗』,而它來自於一個普通父親,他的兒子就要出川保家衛國。

父親在旗幟上這樣寫道: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傷時拭血,死後裹身』

這是怎樣的家國情懷,這是怎樣的英雄豪邁。

看到這張旗幟,想著2200年來中國的苦難史。

我們相信,只要四川在,中國就絕對不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