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番外篇(35)郗公吐飯,救二小孩的故事。《網路歷史》

微歷史,大道理。

生活的真諦和歷史的真相,往往在細微之處。

今天的國學成語番外篇再講一個山東人的故事,不是筆者偏心,實在是湊巧而已。

隨後講的第二個小故事也與飲食有關,主人公則是江蘇人。

兩則故事都出自《世說新語》。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因兵荒馬亂造成特大饑荒而餓殍遍地甚至易子而食的記載屢見不鮮,其中比較典型的時段當屬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發生在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當年漢趙首領、匈奴人劉淵命令兒子劉聰以及大將劉曜等率領精兵四萬打敗西晉京師洛陽守軍,進而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

公元312年,晉懷帝司馬熾被俘,王公士民十萬餘人先死於戰亂。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晉懷帝被殺死。

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即皇帝位。

公元316年,劉曜攻入長安,俘獲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使中國從統一再次走向分裂。

從此,中國北方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南方則在司馬睿的主政下,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政權,史稱『衣冠南渡』。

今天的這兩個故事就是發生在永嘉之亂時,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郗鑒,今山東金鄉人,西晉重臣,書法家,東漢禦史大夫郗慮的玄孫。

也就是說,郗鑒祖上『曾經闊過』,但世事變幻,遠祖的餘蔭並沒有到郗鑒這一輩,他從小孤貧。

尤其是永嘉末期,天下大亂,郗鑒在鄉下窮困潦倒,連飯都吃不飽。

好在十裡八鄉的人都敬重他的名望德行,就輪流請他吃飯。

郗鑒不忍獨享,經常帶著自己的侄子郗邁以及外甥周翼兩個小娃一起去蹭飯。

次數一多,大夥有意見了《當時連很多地主家也沒有餘糧》說:『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因為您的賢德,大家才一起救濟您,但恐怕不能一同養活這兩個小孩子』

於是郗公很慚愧,從此獨自一人去吃飯,但每次吃飯時總是在臉頰旁藏些食物,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

就這樣,兩個孩子也勉強活了下來,後來一起渡江南下《衣冠南渡》。

公元339年,郗鑒病故。

當時,他的外甥周翼正擔任剡縣縣令,噩耗傳來,周翼辭官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上草墊守心喪,整整三年。

接下來再講一個稍微與之類似的故事,主人公叫顧榮。

顧榮,西晉末年大臣,名士,今江蘇蘇州人,擁護司馬氏政權南渡的江南士族領袖。

孫吳丞相顧雍之孫、孫吳宜都太守顧穆之子。

話說某年,顧榮在洛陽時有人請吃飯,發現一個上菜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於是就把自己的那份讓給了他。

同席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整天端肉卻不知道肉的滋味的道理?

再後來,西晉喪亂,顧榮也不得不渡江避亂。

每逢危急時刻,總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

顧榮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原來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

劉備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國學經典欣賞:

1、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裡甚窮餒。

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

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

後並得存,同過江。

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2、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

同坐嗤之。

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