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各大王朝,在建國之初都有一個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往往會面臨著原有勢力的壓力,畢竟舊勢力不願意新人來瓜分蛋糕,所以新王朝要想崛起,就必須沖破舊勢力的牢籠,然後再與其它競爭者進行一場角逐,在種種挑戰下脫穎而出之後,最終再擊敗外敵,才能開創一個王朝。
當然,還有些情況就是一戰定乾坤,也就是在天下混亂或者勢力相對均衡的情況下,通過一場大決戰的勝利,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勢,也就是所謂的打破了均衡天平,從此天下就走向了另一個劇本。
戰爭
當然,改變歷史格局,有時候隻需要一次神奇的經歷,就好像昆陽之戰,劉秀以三千精銳便能沖進新莽大軍的中軍營帳斬殺敵軍主將,一舉改變了新朝政府壓制各路起義軍的姿態。
還有就是淝水之戰,謝玄的北府軍,在淝水岸邊,等來了前秦大軍不戰自潰,然後一舉收復了河南數千裡土地,北方將要統一天下的前秦驟然崩塌,天下重回亂世,而南北分裂自此之後,延續了近兩百年。
說回立國之戰,幾乎所有政權立國,都會有存在,就像北魏分裂後,西魏正是因為在沙苑之戰中重創了實力強橫的東魏高歡主力,然後才有了立國根基。
南宋也正是因為和尚原之戰,擊潰數十萬金國大軍,才在江南站住了腳。
割據政權尚且如此,又何況是王朝乎?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了解下,歷史各大王朝的立國之戰。
長平之戰
1、秦—長平之戰
說起秦國的立國之戰,比較好區分,應該是秦襄公幫助周平王在豐京和鎬京打敗了戎狄人的入侵,自此受命立足於西戎。
但是秦朝的立國之戰,就不是那麼好界定了,畢竟秦國東出的多次戰役都比較重要,特別是秦滅六國之戰,是秦朝最終實現大一統的根本之戰。
再加上秦國自春秋到戰國,前前後後數百年的發展,無數次面臨生死存亡,這些戰役不能說對後來秦國統一沒有關系,比如說重奪河西之戰,關乎到了秦國崛起的根本。
但是,秦國歷史上,有一場戰役,一舉改變了天下格局,此戰之後,六國合力也不再是秦國對手,秦國完成一統基本板上釘釘。
如果說秦國稱霸天下源於吳國伐齊,那麼這一戰,則是決定了秦國最終橫掃六國完成混元一統。
此戰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前,秦國已經實現了稱霸天下,畢竟當時魏國和韓國已經被打趴下,楚國丟掉了西邊的半壁江山,燕國不足為慮,而齊國雖然在五國伐齊之後復國成功,並實現了經濟上的富強,但是實力已經不足為a a懼。
唯有北方的趙國,厲兵秣馬多年,經歷了趙肅侯、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三代發展之後,已經實現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軍隊戰力彪炳,再加上名將輩出,在軍事上已經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特別是在河套地區,已經足以壓制住秦國的虎狼之師。
長平之戰示意圖
所以秦趙之間勢必會有一場巔峰對決,以決定這天下未來數百年的歸屬。
正巧,公元前262年,秦軍為了奪取上黨地區,攻取了韓國野王,導致了上黨地區與韓國本土不再實際相連,被秦國吞並便成為了早晚之事。
而韓國謀士馮亭想出一招妙計,那就是將上黨地區獻給趙國,引發秦趙之間的矛盾,從而韓國得以斷臂求生。
趙孝成王自然願意接手這個天大的便宜,畢竟上黨地區若是歸屬秦國,則邯鄲將無險峻可守,會直接面對秦軍的沖擊,所以迅速派出大軍接收了上黨。
而秦國這邊耗費了大力氣,卻眼見煮熟的鴨子被別人叼走了,自然不願意。
於是秦趙之間一場巔峰對決就此展開。
趙軍主將為名將廉頗,秦軍主將為王齕,由於廉頗在上黨地區佈陣過於分散,秦軍步步推進,很快就占領了上黨地區大部分,廉頗無奈,隻能收縮兵力,在長平一帶據險而守。
在經歷幾次要塞爭奪戰失敗後,廉頗深知秦軍銳利,自己沒有能力在野戰上與秦軍抗衡,於是就幹脆閉關不出,死守長平。
從261年,一直拖到了260年,形勢已經十分危急。
雖然長平仍在,但是趙國在一場消耗戰中,軟實力明顯不如秦國,已經熬到了糧草斷絕的局面。
再加上以齊國為首的其他列國坐山觀虎鬥,不願意支援趙軍,所以趙軍崩潰隻在旦夕。
當然,秦軍也好不到哪去,雖然秦國有關中、漢中和巴蜀等產糧區,但是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運糧是一個極為困難的活,而秦國幾十萬大軍僵持在上黨,國內為轉運糧草也是耗盡了民力,也到了將要崩潰的地步,當然畢竟秦國有餘糧,而趙國卻揭不開鍋了,所以秦軍處境相對好過趙軍。
在這樣的情形下,兩軍幾乎同時換帥,都換上了善於打野戰的將領,秦軍換上名將白起,趙軍換上年輕的趙括。
雙方在長平進行了一場突擊戰和包圍戰,最終趙軍先勝後敗,被秦軍引入峽谷包圍,雙方拉鋸一個多月,皆傷亡過半,趙括在突圍時不幸中流矢而亡,趙軍群龍無首,被秦軍全殲。
此戰之後,趙國徹底失去了與秦軍爭霸的資本,秦國雄霸天下,列強合力也不足以撼動秦國的根基,一統天下順理成章。
垓下之戰
2、西漢—垓下之戰
西漢王朝是華夏歷史上最重要的崛起階段,在秦末亂世中,劉邦帶領王者之師,擊敗了妄圖重塑分封制度的項羽,最終建立了西漢王朝,正是西漢中期漢武帝合漢宣帝北破匈奴,自此才確立了華夏民族在東亞地區絕對的領袖地位。
而西漢立國頗為不易,從沛縣起義時的烏合之眾,到後來趁亂取關中,再到後來項羽分封被困在秦嶺之南的漢中,並安排關中三王負責壓制劉邦。
直到劉邦得到了韓信和陳平等人之後,局勢才有了好轉。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帶領漢軍沖出牢籠重新奪回了關中,然後帶領天下大半諸侯與項羽對抗。
垓下之戰
在經歷了彭城之戰,五六十萬大軍被項羽三萬人砍瓜切菜之後,劉邦痛定思痛,決定穩紮穩打,自己親自在中路滎陽一帶拖住項羽主力,英佈從南方進攻長沙和淮南,韓信則從北方一路平推,拿下了齊國,從三方包圍了項羽。
特別是在龍且濰水之戰慘敗後,項羽敗局已定。
在鴻溝之盟後,打算退回江東,厲兵秣馬再戰。
但是劉邦沒有給項羽這個機會,果斷撕毀盟約,派遣大軍追擊項羽,最終楚漢主力在垓下對壘,劉邦主力大軍先是挫了楚軍的銳氣,然後在韓信和英佈兩路大軍趕來後,將項羽大軍團團圍住,並利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項羽大軍的意志,最後再發起總攻,在垓下重創楚軍,幾乎全殲了項羽的精銳。
項羽率領少量兵馬突圍而出,最終也被漢軍追趕上,戰敗後自刎於烏江。
垓下之戰,是漢軍對楚軍的一次完勝,一戰奠定了乾坤,一戰摧毀了楚軍,更是一戰打垮了項羽的西楚,自此之後,西漢彈指間完成了天下一統。
崤底之戰
3、東漢—崤底之戰
東漢王朝是歷史上最為和平的一個時代,幾乎沒有外患,內部比較平穩,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大高峰。
東漢立國透露著很多天意和必然,劉秀幾乎是一路開掛,抓住了無數次完美機遇,最終開創了東漢王朝。
劉秀自昆陽之戰大勝之後,被綠林軍高層忌憚,其兄長遇害,劉秀也被放逐到了河北,但是劉秀通過一次結親郭聖通,就得到了崛起的資本,然後招兵買馬,在擊敗了銅馬起義軍後,趁勢收編了數十萬銅馬軍,然後橫掃河北,成了當時天下第三強大的一方勢力。
馮異伏兵
後來,天下局勢變化,綠林軍攻入關中,推翻了王莽政權。
而後赤眉軍也來了,在一系列關中混戰中,赤眉軍擊敗了綠林軍,占據了長安。
而劉秀趁著綠林軍和赤眉軍在關中火並,抓緊發展和佈置,一舉拿下了長安東出的必經之路。
後來,數十萬赤眉軍在關中無糧,在劫掠隴右無果後,返回長安,準備放棄關中東出。
卻沒有想到劉秀早已安排馮異在崤山外設好了埋伏。
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底之戰,東漢軍隊以逸待勞,利用險要地利,而且馮異還安排了部分軍隊化妝成赤眉軍埋伏在關口之外,趁赤眉軍主力進入埋伏圈,大舉出擊,赤眉軍敵我不辨,損失慘重。
此戰東漢軍隊大破赤眉軍主力,殲敵無數,更是俘虜赤眉軍數萬人。
經此一戰之後,東漢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赤眉軍,一戰定乾坤,自此之後天下再無敵手,劉秀也迅速完成了天下統一。
滅蜀之戰
4、西晉—滅蜀之戰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相對短暫的一個大一統王朝,西晉暗弱且奢靡,後期因為八王之亂導致了五胡亂華,揭開了中國近三百年亂世的序幕。
而西晉是從司馬懿開始,父子祖孫三代人一步一步從曹魏手中竊取的江山。
在司馬昭時期,司馬家雖然實際掌控了曹魏江山,但是從爵位上看,還隻是公爵,還沒有單獨立國。
而司馬昭要想更進一步,奠定將來取曹魏江山的根基,就必須更進一步,而這進一步是很難的,公爵往上是王爵,當年曹操受封魏王,可是南征北戰數十載,統一北方之後,才有了這個資格。
而司馬家要想立國,必須要有說服天下的功績,不然會引起天下人不滿,篡位之名會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而當時曹魏已經統一北方,要想功高震主,就必須要滅掉一國,所以司馬昭在時機成熟之後,就隨即展開了滅蜀之戰。
司馬昭派出鐘會和鄧艾兩路大軍伐蜀,鐘會一路勢如破竹,將戰線推進到了劍閣,與薑維對峙。
而鄧艾則是翻山越嶺偷襲,最終攻破綿竹,拿下了成都,一舉滅掉了蜀漢政權。
而正是憑借此功,司馬昭受封晉王,因此立國,司馬家也正式將篡奪曹魏江山提上了日程。
隋軍北伐
5、隋朝—隋對突厥反擊之戰
隋朝其實從立國到最後實現統一,一路走來都比較平穩,隋文帝從北周小皇帝手中奪取了江山,幾乎毫不費力,解決尉遲迥也沒有耗費太多的力氣,而之後平定江南的南陳政權,因為實力相差過分懸殊,所以基本也是毫無戰略,水陸大軍並舉,一路平推,輕易就拿下了江南。
但是隋朝立國,也並非完全沒有風險,隋朝時期,可能面臨著和西漢開國時期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外患很嚴重,西漢面臨的是一個統一強大的匈奴帝國。
而隋朝則是面臨著一個遠勝於匈奴帝國的突厥大帝國。
而西漢經歷了數十年,才打敗了匈奴,期間有白登之恥,還有和親之辱。
但是隋朝則不同,面對強悍的突厥大軍來犯,隋文帝選擇了自衛反擊。
隋朝與突厥第一戰,面對突厥幾路四十萬大軍,隋軍三千人直面突厥中軍十萬,在殲敵一萬多之後,才全線退軍,突厥慘勝劫掠了河西。
兩年之後的583年,隋軍反擊突厥,兩路大軍共計十萬步騎北上,重創突厥主力,打得突厥分裂成東西兩個汗國,全線解除了北方邊境的威脅。
之後,隋軍與突厥又進行了兩次大戰,特別是後期楊素率軍北上,橫掃北方草原,突厥慘敗,再也無力南下襲擾華夏,憑借對突厥的大勝,隋朝正式奠定了繁榮富強的立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