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於北京和渤海之間,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出海口,又有從海防角度拱衛京師的重大意義。
這層意義,不但現在如此,自從天津出現在地圖上,一直都是如此。
在明朝之前,是不存在『天津』這個地名的,今天津地面上的城邑,基本都和軍事有關。
金宣宗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為了防禦蒙古大軍,拱衛中都《北京》,在三岔河口附近設了直沽寨。
三岔河口在運河和海河交匯處附近的獅子橋附近。
當時的金朝國力急速衰敗,此舉並沒有挽救中都的命運,金宣宗在同年也把國都遷到了開封。
元朝時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海運同樣發達,但無論是河運還是海運,由南向北的水路都要經過直沽寨,一旦出事那是要震動京師的。
正因為如此,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在直沽寨設置了海津鎮,加強了軍事功能。
當然,大家對天津歷史最為熟悉的一段,還是來自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去世後,太孫朱允炆繼位,手段強硬的推行削藩,『逼』得燕王朱棣走投無路,隻好硬著頭皮發動『靖難』,竟然贏了。
國都南京距離北元《蒙古各部》太遠,再加上又不是朱棣的大本營,所以朱棣決定把國都遷到自己的發家之地北平。
朱棣的思維又回到了元朝皇帝那裡:守住京師就必須守住海津鎮。
朱棣有三件事需要做:一、攻擊北元,二、撫禦東北女真各部使之鉗制北元,三、統治中原。
要做好這三件事的任何一件,都必須加強對海津鎮的軍事控制。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在海津鎮的地面上設置了天津衛。
明朝的地方軍事制度分為三級:略相當於省級的都指揮使司、略相當於地級的衛、略相當於縣級的所《分為千戶所、百戶所》。
衛所多設置於軍事要地,海津鎮為京師之屏藩,又是京師河運、海運的起點,當然要設置『衛』了。
永樂三年和四年,朱棣又分別設置了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有1.6萬名重兵,拱衛京師。
為什麼叫天津,自然就是『天子津渡』。
作為天子的朱棣南征北戰,要經常在這裡渡河,天子津渡再合適不過,所以簡稱天津。
天津的位置可以說得天獨厚。
一、京師的門戶。
二、京師的出海口。
三、京師和江南海運的必經之地。
四、距離遼東非常近。
上面講過永樂大帝要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經營遼東,而要做好這件事,天津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遼東對明朝來說有三大戰略意義,一個是鉗制北元,一個是控制女真各部的橋頭堡,一個是控制朝鮮半島的橋頭堡。
遼東要是守不住,三線皆失。
圖-天津在遼東與山東之間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遼東出現了大面積饑荒,雖然遼東人口不算太多,但鑒於遼東之於明朝的重要性,遼東不能亂。
遼東方面給朝廷建議,把糧食存放在天津,便於救遼。
從天津碼頭裝糧走海路運到廣寧右屯《錦州附近》,不到二百裡。
兩地之間海路可以泊船的地方,中間相隔不過五十裡,沒有滔天巨浪,便於行船。
嘉靖帝把天下弄得烏煙瘴氣,但知道遼東是他吃飯的家夥之一,丟不得,批準了。
明朝人把天津稱為京師最重要的形勝之地,沒別的,可上陸,可通海,北可救遼東,南可泛海東亞、東南亞,
圖-天津大沽口
嘉靖帝的伯父孝宗弘治帝時,就有大臣上書,說天津是國家水陸要沖咽喉,幹系甚大,應設兵備官。
弘治帝批準了,天津設兵備道,這意味著天津從一個單純的軍事要塞向行政管理轉化,更多的是民政上的發展。
清朝是從遼東起家統治天下的,東北方向無憂。
天津的三衛就顯得『多餘』。
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三衛合並,隻設天津衛,但這並不意味著清朝不重視天津,隻是在明弘治帝傾向於民政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以及商業貿易的繁榮,在天津設置民政機構的時機已經成熟。
圖-天津大學
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衛改設天津州,隨後設略低於府級別的直隸州。
但隻過了六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天津府就設立了。
天津設府,和現在將天津設為直轄市,其含義大致相當,都是更好地拱衛京師。
所不同的是,清朝時的京師順天府是有直接出海口的,就是現在的天津新港附近。
民國後,天津當過直隸省省會,1928年改稱河北省後,天津依然是省會。
後來幾經調整,1966年,河北省會從天津遷到保定,天津隨後恢復成為直轄市至今。
圖-南開大學
說到天津,必然提到天津衛,即拱衛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