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驍勇善戰,熱愛和平的文化傳承來自哪裡。《網路歷史》

一提起北宋和南宋的覆滅,就有人吐槽說漢人不會打仗,隻會種地,不然為什麼會輸給忽必烈呢?

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事實上不管是哪個年代都好,漢人都是非常驍勇善戰的。

還是以南宋覆滅為例子,擊敗宋軍主力和追殺宋朝皇室的元軍主力幾乎是由漢人世侯集團組成。

比如最後一次襄樊之戰中,賈似道集中南宋大軍主力增援襄樊,並且和忽必烈決戰,但是遭到漢人世侯的重創,南宋大軍一敗塗地,而也正是這些漢人世侯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這也讓不少南宋將領在取勝無望的情況下願意歸降忽必烈,知曉自己性命無憂。

不過南宋京城被攻破,皇帝投降後,文天祥張世傑也帶領著大批漢人堅持抵抗元朝正規軍好幾年,最終才寡不敵眾敗給了元朝。

因此縱觀中華歷史,漢人既熱愛和平,但又不欠缺驍勇善戰的天賦。

但漢人為什麼驍勇善戰呢?

我們今天就在家譜裡找答案吧!

1、儒家文化。

家譜有很濃重的儒家文化思想,那麼儒家文化思想又是什麼呢?

是註重『人道大倫』,希望推衍『愛與敬』,諸如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義、重義輕利格物致知等等。

那麼作為史學類著作的家譜,是如何傳播這一類儒家文化思想的呢?

答案是譜序以及家風家訓。

每一本家譜的譜序都會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家族為什麼要修譜。

給出的回答是『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以追頌祖先,此先賢之功,世世代代而得顯,祖宗之恩,子子孫孫相繼而無忘焉』。

修譜就是為了家族大義,而家族大義就是團結族人,鼓勵族人更勇敢的生存下去,將祖宗血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而家風家訓則是把這種家族大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比如說『忠君愛國』、『孝順父母』、『敦親睦族』、『樂於助人』、『愛崗敬業』等等。

由於家譜是會把一個人的生平如實記錄下來,所以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們,不想讓祖先蒙羞,讓後人無顏,那麼遇到事了,當家人就必須要扛起來,死戰到底。

這也是漢人子弟從軍後,會在戰場上舍生忘死的原因,他們更願意以家族英雄的身份進入家譜。

2、鄉土文化。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生活的人,也享受著不同的鄉土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而漢人大多數家族都是以農耕為主,因此爭田爭水源爭山林便是他們的日常生活,而在這種生活下,衍生出來的鄉土文化便是『故土難離』。

很多家族在修譜時,都會將家族的田產、地產、山林契約等等,都記錄在家譜上,以此告訴後代子孫要牢牢保護這些來之不易的家族財產。

為了不離開家鄉以及守護家族百年來的田產和水源,漢人兒女隻能拿起武器勇敢抗爭,抗爭的對象有橫征暴斂的官兵,也有打家劫舍的土匪,甚至是別國入侵者。

在這些抗爭對象中,以別國入侵者最為可惡,因為官兵和土匪在搜刮糧食後就會離開,而別國入侵者則可能會屠村毀掉田地。

所以漢人兒女最痛恨的就是入侵者,保衛家園抗擊入侵者便是漢人村落常見的鄉土文化。

戚繼光剿滅倭寇召集的新兵,文天祥抗擊元朝的客家義軍,曾國藩李鴻章組織的民間團練,抗日戰爭期間的川軍,幾乎都受到這種鄉土文化的影響下,面對侵略者時迸發出悍不畏死的戰鬥力。

3、家族文化。

每個家族都有獨特的家族文化,而這種家族文化是要根據始遷祖或者是某一代家族名人的思想結合儒家文化、鄉土文化創造出來的。

最經典的就是莫釐王氏,他們家族的始遷祖是一位武將,但那時候流行的風潮是崇文抑武,為了家族更好地傳承下來,便定下了『重教讀書,代代向學』的規定,後代自此棄武從文,然後在明朝出了一位雙元大學士王鏊。

王鏊將『重教讀書,代代向學』的家族文化發揚光大,在修譜時定下的家風家訓家規都在鼓勵族人上進讀書,還推出了『獎學金制度』,只要族人願意讀書那麼溫飽不難,而讀書考取了功名,更能獲得不菲的獎學金。

在這種家族文化的影響下,莫釐王氏每一代都走出了無數人才,而這些人才也將自身所學都貢獻給家族、民族、國家,其中以王頌蔚一家最為突出,王頌蔚的子女王季烈、王季同等是當時著名科技專家、教育家,孫輩王守武、王守覺兄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甥女何澤慧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向學的家族文化,那自然就有以身許國的家族文化了,但這裡就不多贅述了,那也是許多家族的血淚史和榮譽史。

4、總結

現在大家明白漢人為什麼驍勇善戰,但是又非常熱愛和平了嗎?

漢人會驍勇善戰的原因,在於他們知道自己是為了保家衛國而戰,所以哪怕身陷絕境了,漢人勇士考慮的也不是茍活的問題,而是想著多殺傷幾個敵人,盡量削弱入侵者的實力,讓自己的同袍更好抵禦他們的入侵。

而漢人熱愛和平的原因,也在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會了我們樂於助人、敦親睦鄰,所以我們既不會欺負弱小,也不會害怕強者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