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三四代才有了文景之治,為什麼朱元璋建國一代就有盛世氣象?《網路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

首先我認為文景之治實現之時,並不可以定義在景帝末年,實際上,經過文帝一朝的勵精圖治,文景之治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最起碼,當時的稅率低得讓人羨慕,人民生活富裕,糧食都吃不完。

漢文帝勤儉節約,采取藏富於民的經濟政策,讓全國經濟得以快速復蘇。

然後,我們再來看西漢初年和明朝初年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有什麼不同。

先說西漢。

當年跟隨劉邦和擁護劉邦打天下的,主要有兩批人,一批是劉邦的發小和老鄉,比如蕭何、樊噲這些老股東;另一批是後來投靠過來的,而這些後來投靠的有不少是曾經的六國貴族後裔,比如張良、韓信。

自秦一統天下以來,不少六國貴族一直心存復國之念,秦二世的暴政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剛好也給六國貴族提供了機會和舞臺。

而劉邦最後一統天下,正是誅滅了六國貴族最強的一支——項羽。

那麼當時六國貴族最希望實現的社會制度是什麼呢?

當然是恢復當年分封諸侯王的制度,封邦建國。

而劉邦心裡的想法呢?

想必他更心儀秦朝的郡縣制。

但統一後又必須對功臣們封侯拜相,於是一批異姓王就形成了。

也就是說,劉邦統一天下以後,首要同時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如何消除異姓王,消除六國遺留下來的恢復分封制的社會觀念傾向。

這是意識形態工作。

也正是劉邦在位時解決了這一問題,文景二帝才得以放心搞好經濟建設。

再說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顯然是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做意識形態工作的。

明朝之前的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建立的朝代,其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本來就讓漢人不服。

當年朱元璋起義時,正是打著『驅逐韃虜』的旗號。

所以大明建國,可以說已恢復漢人天下的理想,符合當時全社會的主流觀念傾向。

既然如此,以經濟建設為全國工作重心,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