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漢武(二二)深挖李陵戰敗的原因,原來後面竟有如此陰謀詭計。《網路歷史》

漢武帝劉徹時期的西漢在軍事上異常強大,是中國古代王朝時期軍事傻姑娘的第一個巔峰。

這時期打了無數的戰爭,其中一部分非常的慘烈,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中李陵以五千步兵與三萬匈奴騎兵激戰的故事尤為慘烈,也成為了步兵與騎兵作戰的典范。

這場戰爭的結果雖然以五千騎兵幾乎全軍覆滅,李陵戰敗被俘而告終,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不少人在研究這場戰爭時發現了很多的疑點,對於李陵戰敗提出不少的疑問。

本章節就這個問題進行分析解讀,看看李陵全軍覆滅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李陵與匈奴的戰鬥發生在西漢與匈奴戰爭的第二階段時期,也就是貳師將軍李廣利領銜討伐匈奴的時期。

在第一階段戰爭中,漢武帝劉徹用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帶領軍隊北伐匈奴,將匈奴趕到了大漠以北,殲滅掉其有生力量,使其不敢輕易南下放牧。

衛青和霍去病去世後,西漢與匈奴的戰爭進入低潮,漠北的匈奴卷土重來。

他們不但毀棄了約定,拒絕向長安派出質子,還多次派兵南下襲擾西漢的邊境。

於是西漢與匈奴的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劉徹以貳師將軍李廣利為統帥,讓他率軍北上與匈奴軍隊作戰。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他的父親李當戶曾是劉徹的心腹。

他被劉徹派到了李廣利麾下帶兵,但一直都沒有發揮的餘地。

在李廣利奉命兩次討伐西域大宛國的戰爭中,李陵要麼作為帶領數百騎兵偵察匈奴動向,或者是教習箭術防備匈奴,也曾經帶領後勤部隊接應李廣利,總之就不是西漢軍隊的作戰主力。

李陵在當時的軍隊中名氣很大,一方面是家族帶來的名聲,另一方面也是本人軍事素養高,與麾下將士關系融洽。

雖然劉徹因此任命李陵為騎都尉,但李陵在戰爭中始終無用武之地,所以主動向劉徹請戰。

當時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大軍北伐匈奴,『以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

李陵便提出率領軍隊『到蘭幹山南以分單於兵,毋令專向貳師軍』。

面對李陵主動請戰,劉徹並不想答應他,用『吾發軍多,無騎予女』的理由來搪塞。

李陵堅持率軍北上,甚至可以不要騎兵,『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

劉徹對李陵的勇氣表示嘉獎,然後答應李陵請戰的要求,並派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史書上說路博德『羞為陵後距』,上書劉徹拒絕出兵接應,請求第二年春天再和李陵率軍北上。

劉徹接到路博德的書信了大怒,認為李陵反悔了,才讓路博德上書請求停止出征。

於是劉徹下詔讓路博德『引兵走西河,遮鉤營之道』,然後又命令李陵『出庶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

然而李陵出兵卻遇到了匈奴單於的三萬騎兵,於是李陵率兵邊打邊撤,一路上給匈奴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最終李陵的軍隊寡不敵眾,幾乎全軍覆滅,逃過長城的不足四百人。

而他自己在戰鬥中力竭被俘,被匈奴軍隊抓到了漠北。

如果僅僅從李陵的史料來看,似乎這場戰爭的失敗原因很簡單,就是李陵出塞後遇到匈奴單於的主力騎兵,因為寡不敵眾而戰敗。

但是結合了其他的史料文獻後可以發現,這場戰爭的失敗卻有著多重原因,其中漢武帝劉徹的決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戰爭失敗劉徹要負主要責任,他在兩路大軍中的取舍,將李陵作為舍卒保帥的棄子,才是李陵戰敗被俘的主要原因。

要解析這場戰爭,必須要將其同李廣利率軍出酒泉,與匈奴右賢王在天山進行的戰爭進行聯合分析。

而李陵的戰敗,實際上是劉徹為了保李廣利,而將其舍棄的結果。

路博德是老將,曾經隨霍去病出征匈奴立下戰功,又被封為伏波將軍,率軍隊平定了南越的叛亂。

可以說他是久經沙場,各種戰爭的門道非常清楚。

當時他正駐兵在居延城,對塞外的戰況應該是比較清楚的。

所以他上書請求停止出征,建議第二年春天再和李陵率軍北上。

居延城、受降城等都是西漢北疆長城的重要戰略要塞,當時就是為了防備匈奴南下而屯兵作戰的。

身處一線的路博德自然知道李廣利的窘境,但也知道出兵匈奴救援李廣利是兇多吉少。

史書上說他『羞為陵後距』,他的上書中稱『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這些都是幫著劉徹打馬虎眼。

他一眼就看出了劉徹圍魏救趙的想法,但這一路孤軍出去即便救了李廣利,自己也將陷入匈奴主力包圍之中。

劉徹也知道這事瞞不過路博德,所以幹脆強令李陵孤軍北上,讓路博德去西河守衛漢軍南下的『鉤營之道』。

劉徹如此操作實際上就是讓李陵去送死了,通過圍魏救趙給李廣利創造突圍的機會。

同時他還令駐守受降城的公孫敖去接應李廣利,然後與路博德在西河會師。

他這種操作徹底將李陵陷入了死地,可以說是為了救李廣利不擇手段,采取了棄卒保帥的辦法。

當時李陵在塞外邊打邊退,殺傷匈奴騎兵萬餘人,但始終得不到支援。

原本可以在受降城進行接應的公孫敖,卻被調到西河去了,使李陵成了孤軍。

最讓人寒心的是,李廣利突圍後西漢全軍後撤,放棄塞外大部分據點要塞,使李陵陷於『敗處去塞百餘裡,邊塞以聞』卻無援兵的窘境。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徹非要保李廣利,將李陵作為棄子去送死呢?

要解釋這個疑問,這得從劉徹執政中後期的朝廷政治鬥爭的背景說起。

因為第一次對匈奴作戰的輝煌戰機,使得衛霍兩家外戚在西漢朝廷中崛起,形成了新的外戚集團。

而這個外戚集團又與太子劉據息息相關,所以在朝廷中具有極大的勢力。

劉徹從即位開始就受到竇氏和王氏外戚集團的掣肘,費盡心機才將其幹掉,所以深知外戚集團壟斷朝政的危害。

他擔心衛霍外戚集團和太子劉據聯合把持朝政,使他的皇權旁落,所以開始扶持別的軍事貴族。

李廣利是劉徹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協律都尉李延年之兄,昌邑王劉髆的舅舅。

劉徹大力的扶持李廣利就是為了掣肘衛霍外戚集團,同時也可以讓劉髆掣肘劉據,避免太子過早掌權。

在劉徹的操作下朝廷分成了兩派,一方是以儒家官員為主的親太子派,另一方是以『用法大臣』為主的反太子派。

雙方在朝廷中爭權奪利,劉徹通過從中找平衡來操縱朝政。

然而衛青和霍去病在軍中威望太高,劉據的舅舅公孫賀又是丞相,反太子派在鬥爭中始終處於下風。

於是劉徹不擇手段的扶持李廣利,希望他能夠取代衛霍倆人在軍隊中的地位。

史書中記載了不少劉徹偏袒李廣利的的內容,比如李廣利在第一次討伐大宛國失敗後,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彈劾,劉徹堅持將其保了下來,還組織大量軍隊令其第二次討伐大宛國。

對於李廣利帶兵中的種種不法行為,劉徹也聽之任之。

只要李廣利有微末功勞,劉徹便超規格的賞賜和提拔。

他的這些操作都希望快速提高李廣利集團的政治影響力,使其能與衛霍外戚集團分庭抗禮。

這次討伐匈奴本是劉徹安排的,給李廣利積蓄軍功的操作,自然不願意讓李陵分薄李廣利的功勞。

所以李陵最初提出分兵策略是,劉徹找各種理由推脫拒絕。

而李陵在朝廷中的政治派系,也決定了劉徹不敢大用李陵。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李敢的侄子。

雖然他家與衛霍集團關系不太好,但與太子劉據走得很近。

李陵的堂兄李禹是劉據的侍衛,李禹的妹妹是太子中人,深受劉據寵愛。

可以說自李敢被殺,衛霍去世之後,李陵是太子黨在軍隊中的又一個標志性人物。

如果讓李陵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必然影響李廣利掌握軍權的操作。

所以劉徹多次打壓李陵,不讓他帶兵直接交戰,而是做些後勤或偵察的任務。

李廣利兵敗匈奴的背景下,李陵就更不能立功出頭了。

劉徹用舍卒保帥的策略將李陵作為棄子,這既能夠營救被匈奴圍困的李廣利,也能避免李陵對李廣利形成競爭。

李陵隻有五千步兵出塞抗敵,面對數萬匈奴騎兵必然是失敗的結果。

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李廣利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劉徹這種操作也避免劉據的心腹重新在軍隊中掌權,他也能借戰敗將劉據的人排擠出軍隊。

可以說劉徹為了營救李廣利和打壓李陵是費盡心機,各種厚黑手段頻出,這才使李陵成為戰爭的棄子,在兵敗塞外後被俘。

而李陵也成了西漢朝廷內鬥的犧牲品,最終不得不向匈奴投降才得以保命。

從李陵這次出征匈奴的事情來看,劉徹從開始就在謀劃著如何抬舉李廣利,和如何打壓李陵了。

李陵越是成功,劉徹越是不喜,他被當作棄子犧牲掉是政治上必然的選擇。

如果李陵不被犧牲掉,李廣利的敗局必然會影響劉徹對朝廷大局的操控,甚至讓劉據的太子黨越來越大。

這樣的情況是劉徹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寧願犧牲李陵和數千漢軍,也不能讓李廣利在朝廷中失勢,也不能讓劉據的勢力越來越大。

因此李陵之敗並非戰之過,而是劉徹處心積慮設計的陰謀,是政治鬥爭層面上的暗算和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