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怨詞。《網路歷史》

王昭君 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鑒賞:『千載琵琶做胡言,分明怨恨曲中論』昭君的一曲《怨詞》真實地唱出了她當時義無反顧和哀莫心死的心境。

秋日中蔥鬱的樹木,已經枝葉金黃,那寄居山裡的飛鳥,在放聲歌唱。

故鄉的山水,使得它們體格鮮亮;天邊的雲霞,卻將昭君帶入了深宮。

在宮中,就如同被困的金絲鳥一般寂寞,當失去自由,夢想便如同大山一般沉沉地壓下,雖然每目錦衣玉食,但總是覺得茶飯不思,而命運依然沒有改變,如同遠行的飛禽一般。

王昭君被擱置在運離中原的匈奴,無論是思念還是目光,都無法穿越那層層大山的阻隔,山高水遠,家裡的父母親人,大概後會無期了吧。

就在詩人在24歲時,丈夫去世,按照匈奴的制度,王昭君應當嫁於新一任的單於,這對於從小恪守禮教的王昭君來說是如此的大逆不道。

她寫信回漢室求助,但可惜得來的隻是冷冰冰的遵從旨意。

王昭君雖然是無奈下嫁給了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但感情還算篤定。

兩人經過了十幾年的夫妻生活後,單於再一次的去世。

這時的王昭君已經年近四十,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她歷經萬事,已經沒有什麼看不開的了。

在隨後的日子裡,王昭君獨自為匈奴和漢朝的邊疆關系協調做著努力,使得邊疆出現了少有的平和與寧靜。

而後人對昭君出塞有過太多的詠嘆。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昭君怨》是唐朝盛世時期詩人李白為王昭君題下的一首哀婉憐惜的詩。

王昭君最後是抑鬱而終,終身沒能回到那個令她魂牽夢繞的中原故土。

昭君死後,被葬於當地,因為她的墓依山傍水,始終草色青蔥,所以王昭君的墓地又被後人稱為『青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