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是如何改變漢朝的國策?《網路歷史》

漢武帝登基之初,就和自己的祖母,太皇太後竇漪房扛上了,竇漪房延續漢朝的慣例,推崇信奉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主張無為而治,漢武帝卻崇尚儒家,希望通過儒術加強君主集權制。

雖說當時沒鬥過竇漪房,但他熬得起,熬到竇漪房去世,立刻提倡儒學,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為儒學教育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

大家別覺得這事兒簡單,這其實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漢朝的國策。

儒家治政的核心是什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這些綱常倫理對人們進行教化和思想控制,子不能反父,社會上減少紛爭,臣不能反君,統治得以穩固。

可從開國皇帝劉邦開始,漢朝講究的就是『無為』而治,不過多地幹預百姓的行為和想法。

從無為轉到有為,是由松到緊的過程,類似於由奢入儉,一個不小心就會翻車。

漢武帝卻做得很成功。

獨尊儒術是『文功』,『武治』方面漢武帝更激進,熱衷於開疆拓土。

他繼位沒多久,還沒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就牽涉進了東甌國和閩越國的戰事。

東甌無法支撐下去,不得不主動請求歸附,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安徽舒城地區,東甌故地被劃入漢朝會稽郡,國王被降封為廣武侯。

閩越後來也被滅,民眾同樣遷往江淮。

對一般的皇帝來說,拿下兩國已經算不錯的政績,但在漢武帝這裡隻是開胃小菜。

接下來,他決定和漢朝的大敵匈奴開戰。

名將衛青、霍去病奉漢武帝之命,多次出擊匈奴,歷經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這三次大型戰役,打得匈奴望風而逃,唱著悲歌不斷北遷,漢朝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曾經強大的匈奴,就這樣被打殘了。

漢朝與匈奴這場大戰爭用時良久,直到漢武帝駕崩都還沒打完。

但這期間漢武帝並不是隻打匈奴,兵鋒還指向西域,遠征大宛、車師、樓蘭、龜茲、莎車等國,這些西域小國無不匍匐於漢軍鐵蹄之下。

並且征服朝鮮衛氏王朝,設四個郡管理其故地,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朝的統治范圍。

又開拓西南,迫使夜郎王、滇王等西南夷王舉國歸降,還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資料顯示,漢初國土僅有214萬平方公裡,但到漢平帝時期,已經有了約609萬平方公裡。

這些多出來的疆域,大部分是漢武帝打下來的。

這既是豐功偉績,也顯得窮兵黷武。

眾所周知,打仗最為耗費財力、物力、人力,兵馬未動,大筆軍費就得支出去。

另一位與漢武帝很像的皇帝隋煬帝,還沒他這麼折騰,隋朝就滅亡了。

那為什麼漢朝沒有亡國呢?

一是因為漢朝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雄厚。

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采取輕蹈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令勸課農桑,並維持社會和平,不輕啟戰端,合力創造了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景帝後期,漢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穩定富裕的局面。

《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府庫裡的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糧食也吃不完、裝不下,隻能任其腐壞。

作為文景之後的繼任者,漢武帝享受了這份福利。

這麼厚的家底,經得起他的折騰。

隋煬帝就不行了,國庫沒這麼豐。

二是因為戰爭帶來的利益。

打仗固然燒錢,但打勝了就是大賺。

比如說,漢武帝打服西域諸國之後,派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始,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給漢朝帶回大量的財富。

又如,漠北之戰後,匈奴王廷一路向西,而漢朝則『北至朔方,西至令居』,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對邊境的防守。

使得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佈野』,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況且打下那麼多疆域、收服那麼多小弟,國家的財政稅賦收入必然會提高。

人口增多,稅收就多,這是基本的常識。

三是改革經濟政策。

漢朝初年,對鹽、鐵采取放任政策,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諸侯還能私自鑄錢。

到漢武帝這裡,這些好事統統沒有了,鹽鐵收歸國有,由朝廷專營,並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

這些措施很有效,大商人、諸侯都資產縮水了,國庫卻再次豐盈。

四是通過推恩令堪稱完美地解決了最大的內患,諸侯。

漢朝自文、景兩代起,就一直琢磨著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卻都沒有好辦法。

景帝削藩,還激起了七國之亂。

推恩令明面上恩及諸侯諸子,是朝廷對諸侯的嘉獎而不是貶斥,也就不會激起他們的憤怒進而起兵作亂,卻使得大地王國自己分崩離析,再也無法對抗朝廷中央,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漢朝在漢武帝手裡不但沒亡,還越來越強盛。

雖說後期也有一些問題,但正是漢武帝的折騰,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