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中期,漢武帝以三十萬大軍圍殺匈奴,卻因為一個小吏無功而返。《網路歷史》

公元前133年,匈奴的軍臣單於率領大軍前往馬邑縣,在距離馬邑縣一百多裡的地方,發現沿途牲畜遍地,卻空無一人,這種奇異的場景引起了軍臣單於的懷疑,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每個懷疑都不可忽視。

於是匈奴在攻下了一個邊防小亭之後,抓來了一個漢朝的雁門尉史。

一通威脅之下,這個尉史也扛不住匈奴的審問,隻能將漢朝計劃的馬邑伏擊戰的計劃全部和盤托出。

軍臣單於聽了之後大驚,說:『差點就被漢人出賣了!』於是下令立刻撤兵,臨走的時候,軍臣單於對雁門尉史說『我得到尉史,是天意讓我保全』於是封雁門尉史為『天王』,帶回了匈奴做官去了。

漢朝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三十萬大軍,就這樣因為一個小小的尉史的泄密而無功而返,說起來也是很可惜。

那麼為什麼當時漢朝會想要發起這場戰爭呢?

這場伏擊戰失敗之後,對漢朝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

這就要從漢朝和匈奴的復雜關系開始說起了。

早在秦朝那會兒,秦始皇就曾經派出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將匈奴逐出河套地區。

匈奴冒頓單於繼位後,又將河套地區給奪回來了,並且吞並了幾個小部落。

之後老上單於即位後,又吞並了很多西域部落,匈奴在西域稱霸一方,這段時期正是秦末漢初,漢朝和匈奴正好天各一方,各自發育。

到了漢初,匈奴和匈奴兩邊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匈奴開始向中原進攻,於是就出現了白登之圍戰役,白登之圍戰役,讓漢朝和匈奴發現自己的實力還是不夠,於是雙方都會退回去各自發育了。

經過白登之圍,漢朝發現匈奴不僅兵強馬壯,而且非常強悍,漢朝根本就打不過。

而匈奴這邊發現,中原的地盤太大了,即使自己打贏了這一仗,自己也沒有辦法吃下這麼大的地方,如果漢朝傾盡全國之力,匈奴也是抵擋不過的,於是雙方都退回各自的地盤,休養生息去了。

但是不同的是,漢朝這邊是打不過人家的,匈奴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多年來頻頻騷擾漢朝邊境,漢朝對於匈奴這樣的做法也是比較無奈,於是從呂後專政時期,漢朝就采取去和親政策,來安撫匈奴,沒辦法,漢朝這邊暫時打不過。

於是漢朝經歷了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恢復了一部分的國力,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認為現在漢朝的國力已經可以了,可以打仗了,但是不知道匈奴這邊是什麼情況,什麼實力,於是出現了馬邑之戰。

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召集眾大臣開了個會,商量對策。

大行令王恢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打一仗讓匈奴知道漢朝得厲害,就再也不敢輕視漢朝了。

然而禦史大夫韓安國則建議漢武帝接受和親,畢竟匈奴兵強馬壯,漢朝和匈奴打仗的時候,從來沒有在匈奴手上討到過什麼便宜。

大臣們大多數都贊同韓安國的建議,於是漢武帝最終也采納了漢武帝的建議,和匈奴和親,又送去一位公主和金銀財寶等無數陪嫁。

雖然這一次漢武帝妥協了,但是漢武帝想打匈奴的決心並沒有被熄滅,很快王恢就再一次提出了打匈奴的想法。

和上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王恢是帶著準備來的。

公元前33年,時隔一年,馬邑有個叫聶壹的商人告訴王恢,說他有辦法將匈奴引進來,來一個伏擊戰,一定能夠打敗匈奴。

王恢精準地捕捉到了問題,問聶壹,有什麼辦法可以將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漢朝和匈奴之間來往做生意,和匈奴人熟識,我可以借用做買賣的借口,假裝把馬邑占領,再獻給匈奴,匈奴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的。

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只要匈奴大軍來了,將軍就可以伏擊匈奴,活捉匈奴單於』

王恢認為聶壹的主意可行,於是向漢武帝報告聶壹的計劃,漢武帝聽了之後,就召開了群臣會議。

這一次禦史大夫韓安國繼續反對這個建議,認為現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時機,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因為輕敵,才被困白登一天一夜,險些不測,打仗這件事,最好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如今還不是合適的時機。

盡管禦史大夫韓安國和很多大臣都反對,漢武帝最終還是采納了王恢的建議,籌集兵馬和糧草準備向匈奴開戰。

為什麼漢武帝會在眾多大臣都不同意的情況下,還支持王恢打匈奴的建議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武帝想打仗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和王恢的想法很相似,漢武帝認為,漢朝現在的國力已經可以打仗了,匈奴多年來騷擾邊境真的給漢朝帶來了很多困擾,和親也不能讓匈奴安分,隻有以暴制暴才是最直接高效的辦法。

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派遣大軍三十萬,由將屯將軍王恢,材官將軍李息率三萬多人在代郡,從側面攻擊匈奴的裝備隊伍,斷其後路;然後任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進行埋伏。

準備在匈奴進入包圍圈之後,將匈奴一舉殲滅。

首先,派遣商人聶壹,先行前往匈奴,將匈奴單於騙來。

聶壹到了匈奴之後,以經商的名義求見匈奴單於,講到匈奴單於之後,跟當時匈奴首領,軍臣單於說,他手下有數百人,能夠將馬邑的縣令殺掉,然後控制住馬邑縣,將馬邑縣整個獻給匈奴,但是匈奴大軍一定要來接應他,以防漢軍反撲。

匈奴的日子想來是不好過的,非常貪圖馬邑縣的財物,於是軍臣單於親率十萬大軍前往,並派使者跟隨聶壹先行進入馬邑,等到聶壹將馬邑縣令殺掉之後,在派兵前往。

隨後,聶壹就前往馬邑縣,跟馬邑縣令商量好,殺了一名囚犯,砍下他的頭顱,當作是縣令懸掛在城門上,用來蒙騙匈奴使者。

後來,果然騙過了匈奴使者。

使者給軍臣單於復命,說明確實如此之後,軍臣單於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朝著馬邑的方向前進了。

於是後來就發生了開頭提到的那一幕,匈奴的軍臣單於通過觀察環境產生了懷疑,後來又因為一個雁門尉史泄密而識破漢軍的計謀。

軍臣單於在撤退的時候,王恢和李息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已經走出了代郡,準備襲擊匈奴的裝備隊伍,但是在知道匈奴退兵的時候,見到十萬大軍從自己面前奔馳而過,權衡了一下,認為自己沖上去也是送死,自己的三萬大軍,既傷害不了匈奴什麼,又不能拖住匈奴直到韓安國的支援。

於是王恢和李息決定放棄出擊,眼看著十萬大軍從自己面前奔馳而過。

而韓安國這邊一直埋伏在馬邑縣境內,見匈奴大軍久久沒有出現,於是決定主動出擊,沒想到,匈奴已經撤退了。

至此,馬邑之圍計劃,徹底失敗,漢軍空手而歸。

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幾位將軍回到長安之後,漢武帝以王恢提出計劃失敗和臨陣脫逃的理由,將王恢問罪,經過廷尉審判,判處王恢死刑。

王恢非常害怕,為了求生,王恢托人買通了漢武帝的舅舅田蚡,托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向漢武帝求情,但是沒有用,漢武帝仍然將不肯松口赦免王恢,王恢絕望了,最後自殺謝罪。

然而,匈奴經過馬邑之戰之後,不在和漢朝交好,拒絕在與漢朝結親了,並且更加頻繁地騷然漢朝邊境,掠奪漢朝的財物,甚至把漢朝的青年男女搶過去做苦工,漢朝的邊境地區的百姓,生活的更加苦不堪言。

馬邑計劃雖然沒有成功,卻是一次成功的亮劍,讓匈奴知道了漢朝想要用兵的決心和實力,並且還結束了從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屈辱外交『和親政策』,同時也極大了鼓舞了漢武帝的想要對匈奴用兵的熊心壯志。

從這一次戰爭開始,漢朝和匈奴開始了數百年的戰爭。

漢朝不再忍辱負重,而是決心把匈奴徹底收服,讓匈奴不再騷擾漢朝邊境,保障了邊境百姓的生活,促進北方地區的發展。

總結的來說,漢武帝對於這次戰爭的準備是不夠的,首先,漢武帝因為是第一場戰爭,不懂得和匈奴的戰爭應該怎麼打,但是因為對於匈奴,漢武帝是在恨得牙癢癢,所以,漢武帝哪怕群臣反對,他也要打這一仗。

可以說漢武帝就是將寶壓在了王恢的身上,可是千算萬算,算不到,匈奴單於作戰經驗如此豐富,竟然可以通過觀察環境來發現異常。

最關鍵的是,那個雁門尉史竟然一威脅就把計劃和盤托出了,直接背叛了漢朝。

但是說起來也不能怪他,就算這個雁門尉史不說,在抓其他人總會碰見一個軟骨頭泄密的。

而且,作戰應該還準備了備用計劃,如果計劃失敗了,怎麼辦,總不能讓匈奴就這樣逃跑了吧。

再說了王恢作為主戰派,讓漢武帝頂著壓力支持他,他至少應該拿出一個態度來,這就是漢武帝對王恢不滿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與王恢一起對匈奴撤退坐視不理的人,還有李息,但是漢武帝並沒有對李息降罪,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說到底,這次計劃失敗的關鍵,還是在於漢軍作戰經驗不足。

而這次戰爭的失敗,也讓匈奴和漢朝之間,徹底撕破了臉。

此後,漢朝和匈奴的正面決戰,也就逐漸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