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年,漢平帝繼位,太皇太後王政君再次掌權,恢復了之前被罷黜的丞相師丹的爵位,王政君為什麼要恢復師丹的爵位呢?
這件事的起因,是因為王莽把傅太後的墳給扒了。
怎麼回事呢?
漢平帝九歲登基,因為年紀太小,所以由太皇太後王政君來輔佐,王政君再次上位之後,就把王莽給提起來給自己幹活,王莽的地位就隨著王政君的復起,再次登上權力巔峰,這個時候王莽當然是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於是王莽就想起了,在漢哀帝時期,王家被傅太後和丁太後的外戚欺壓得很慘,怎麼想怎麼憋屈,於是王莽給王政君提了一個建議:『不如我們將傅太後和丁太後的墳墓給挖了吧,這兩個女人不配受萬世敬仰,我們把他們的印璽取出來,改為民間禮儀埋葬』
明顯這個招數挺損的,人家都死了,還要把人家的墳給刨了。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王政君同意了。
之後,王莽就真的將傅太後和丁太後的墳墓給挖出來了,這件事除了之後,因為傅太後和丁太後以及她們的外戚欺負的人太多了,朝野上下的人們都激動了,大快人心啊,這件事辦的簡直太解氣了。
在加上傅太後和丁太後的外戚犯下的過錯,和留下的把柄也很多,於是王莽就開始名正言順地清算這兩大勢力都留下的帳,並把之前被冤枉被排擠的官員洗雪冤情,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之前的丞相師丹。
為什麼師丹最先被召回朝廷呢,師丹為什麼在王政君和王莽的心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關於師丹,我們要在後面慢慢講。
師丹,字仲公,瑯琊東武人。
師丹在年少的時候,就拜匡衡為師了,匡衡就是那個鑿壁偷光的讀書人匡衡,雖然匡衡後來變成了一個貪官,但是不可否認的史,匡衡的學識是夠資格做教書的。
最開始的師丹通過舉孝廉被任命為郎官,後來師丹也不知道犯了什麼罪,就被免官了,關於師丹被免官的原因,歷史上是沒有記載的。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後來漢朝換了皇帝,師丹再次得到了做官的機會。
那時在漢成帝剛剛繼位不久,朝廷經過大換血,很多職位都空缺出來,急需人才補充朝廷官職,於是向民間征集有才能品行端正的人才,而師丹通過家鄉的舉薦,再一次被推到了長安,補充為博士。
可以說,師丹是經過兩次舉薦做官的,眾所周知,漢朝時期的察舉制,是有巨大缺陷的,從地方舉薦上來的人,大部分都是受到世家豪門壟斷的,很少有那種真的有實力的人,被舉薦上來,如果被舉薦上來的那個人真的有實力,那麼就說明,在這個被舉薦的人上位之前,已經被某一股勢力拉攏,提前站好了隊,才被推上位的,不然一個人怎麼會連續兩次被舉薦上來呢,而且師丹還是被皇帝罷免過的人,這種舉薦本身就是危險的。
師丹再次上位之後,通過努力的工作,先是被調到東平去做太傅,後來經過丞相方進,孔光的舉薦,回到長安做了禦史大夫,後來又做了少府,光祿勛,侍中,師丹在長安一時間炙手可熱。
在整個漢成帝時期,師丹都深受漢成帝的信任,信任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漢成帝臨終前,將師丹留給了太子劉欣做老師,這就是托孤,將師丹安排在一個最容易上位的位置,同時也將皇位繼承人托付給了師丹,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講,這就是莫大的信任了。
後來師丹果然不辜負漢成帝的信任,跟太子劉欣培養了深厚的師生關系,太子劉欣也就是後來的漢哀帝,後來漢哀帝繼位,任命師丹為左將軍,封關內侯,令尚書事,不久王莽辭官,丞相一職空缺出來,漢哀帝就讓師丹接任丞相一職,有加封師丹的爵位,封為高樂候,之後有升任大司空,位居三公,很得漢哀帝的信任。
看明白了沒有,師丹站的隊,是儒生的隊伍,所以這個事情就簡單了,大概率就是,師丹之前是匡衡的學生,所以通過匡衡上位,後來師丹無意中犯了錯,匡衡沒有保師丹,師丹就出局了。
後來漢成帝繼位,儒家學派,想起來被匡衡棄用的師丹,見師丹是由真才實學的,於是將流落民間的師丹召到自己的隊伍裡。
其實在漢朝,儒家學派的地位雖然被漢武帝推到了一個最高的位置,但是因為外戚勢力的存在,也就是狼多肉少,儒家學派在朝廷中,不斷的被打壓,皇帝的宗親和外戚,以及外戚都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儒家學派這個時候,就顯得格外的礙事,因為儒家學派隨機應變又都不站,所以就影響了其他勢力培養自己的勢力。
對於其他勢力來講,儒家學派是可以利用的,也是跟自己爭奪利益的對手,所以三者之間一直處在不斷相互碾壓的關系。
對於皇帝來說,儒家學派其實是一股非常穩定的力量,他可以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培養出人才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平衡關系,所以皇帝在臨終前都會提拔,他認為最有出息的儒學代表在輔佐未來的皇帝。
西漢末年,歷經幾代奇葩的君主之後,漢朝進入了極端腐敗的時期。
各地世家,豪強,官僚,富商都按照各自的方式,瘋狂地占有土地,這就導致平頭百姓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少,百姓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各地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嚴重的官商勾結,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會發生。
百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漸漸地沒有辦法生存,嚴重的人家,隻能賣身為奴,淪為奴婢才能活命,這就是階級矛盾爆發的前兆。
然而這些情況,上層官員也是知道的,這些人家慘案發生在民間,且數量不少,根本瞞不住,而這些搶奪土地的人,也都是神仙打架,背後各自有大山,而他們之所以這樣肆無忌憚,是因為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根本不太在乎百姓的死活。
當時的皇帝是漢哀帝,那麼漢哀帝為什麼在去管管百姓呢,因為漢哀帝自己活得也艱難,很痛苦,他逃不開,做皇帝逃不開,所以漢哀帝隻能將所有事都推開,躲起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
漢哀帝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漢哀帝上位之前,父親早亡,傅太後跋扈,將漢哀帝從生母的身邊奪走,獨自撫養,這就使漢哀帝被迫成為了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孩,戰戰兢兢在祖母的淫威下生活,傅太後哪裡會教養孩子,她隻會用的脾氣,嚇唬漢哀帝,讓漢哀帝長成一個缺愛,安全感缺失的軟骨頭。
可想而知,漢哀帝在傅太後的手下過的是什麼樣水深火熱的生活。
漢哀帝上位之後,本來以為做了皇帝之後,他就自由了,沒想到,頭頂上有了四座大山,這四座大山分別是漢元帝原配妻子太皇太後王政君,漢成帝妻子皇太後趙飛燕,漢哀帝的奶奶皇太太後傅氏,漢哀帝的母親皇太後。
這四個女人在漢哀帝上位之後,就開始朝漢哀帝伸爪子,想要從漢哀帝的碗裡撈一點肉吃,最開始漢哀帝就老老實實地給,可是後來傅太後以及各家外戚越來越過分,漢哀帝漸漸感覺到了厭煩,但是也無力改變現狀了。
於是漢哀帝就開始不管不管的逃避現實,徹徹底底的做一個昏君了,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皇上不急太監急啊。
首先急的就是下面的百姓,人家都會活不下去了。
其次就是下面忠君愛國的臣子,他們頭腦清楚,目光長遠,他們知道,如果土地兼並的問題在得不到控制,國家就會亂,嚴重的農民都會起義造反,諸侯也會趁亂打劫。
問題是,這點大臣把現狀和可能發生的未來走向都告訴漢哀帝,漢哀帝他不管啊,漢哀帝聽了這些之後,認為大臣們小題大做,對這件事情不以為然,這怎麼搞,沒法搞啊。
最開始,師丹輔政不久之後,就發現了這些問題,於是就聯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大臣提出限制土地兼並,限制畜養奴隸等方案。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漢哀帝根本聽不懂,或者是不想聽,針對這麼大的事情,漢哀帝給出的答案是,現在不便處理,等以後再說吧,這個意思。
師丹等人都傻眼了,因為在他們這些儒生眼裡,漢哀帝就不該是如此的反應,但是其實,漢哀帝的這個反應很正常。
為什麼呢?
首先,漢哀帝搞不定他上面四座大山,一個都搞不過,他自己都自身難保。
其次,漢哀帝土地兼並問題的背後是升層階級壟斷,這裡的上層階級是誰啊,不就是高官權貴,和外戚,豪強嗎,順著這些人往上翻,就會發現,涉嫌土地兼並的人的背後,就是這些漢哀帝身邊的外戚,高官,世家,等人,傅太後的外戚他不敢管,漢哀帝親媽丁太後的外戚他更不敢管了。
如果漢哀帝挑這跟他沒關系的人管了,也不公平,那麼就會出現新的問題,這樣一來,漢哀帝發現,他根本不敢管,也不能管,甚至說根本管不起,管了之後的事又怎麼辦呢。
所以漢哀帝隻能裝死。
這就讓儒生們很無語,如果皇帝沒有處理這件事,那麼問題隻會愈演愈烈。
但是沒辦法,師丹等人隻能任由事態發展。
但是事情並沒有結束,因為師丹,孔光,何武等人在這件事中站在了,外戚的對立面,而且之後也不斷地去和外戚互毆,雖說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是官場有時候是血腥的,很多人在後面,兜兜轉轉,還是因為被外戚排擠,最後被免官,甚至鏟除了。
比如師丹,就因為觸怒了傅太後,被免職了。
說起來,這件事也是比較荒唐。
傅太後在漢元帝時期備受漢元帝寵愛,到了最後,漢元帝因為寵愛傅太後,幾乎動了想要換太子的想法,就因為王政君是個原配正妻,王政君的兒子劉驁是嫡長子,傅太後的孩子就算比劉驁好上一百倍也做不了太子,因為這,傅太後怨恨了王政君好多年。
後來漢成帝沒有孩子,漢哀帝繼位了,傅太後以為,自己已經站在了和王政君平起平坐的位置,但是禮節上,傅太後見到王政君還是要行禮,傅太後認為自己還是矮一級。
那麼傅太後就想怎麼樣才可以跟王政君平起平坐呢?
有了,加封號,加太皇太後的封號。
王政君不是太皇太後嗎,如果傅太後也是太皇太後了,那麼傅太後就跟王政君平起平坐了呀。
於是,傅太後就向自己的孫子漢哀帝劉欣要封號,那時候漢哀帝還是比較清醒的,在傅太後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後,漢哀帝隱約覺得這個事情好像不太對,於是就召集大臣開會,去問一下大臣們,這個事情對不對,可行不可行。
結果,漢哀帝剛提出這個意見之後,就遭到了很多大臣的一直反對,反對的原因很統一,那就是於理不合的同時也與禮不合。
是這樣的,王政君的尊號之所以是太皇太後,是因為,王政君的丈夫是漢元帝,王政君是漢元帝的原配正妻,按照名分順序,王政君自然就成了太皇太後。
但是傅太後她隻是一個妾室,在漢元帝的時候,她隻是一個昭儀,如果不是傅太後生了一個男孩,傅太後根本不會有太後這一稱號。
一個皇帝怎麼可以有兩個皇後呢,這是不合理的。
另外,如果王政君死了,那麼漢哀帝可以將傅太後以漢元帝繼室正妻的身份封為太皇太後,雖然這也是不太合適的,但是也算名正言順。
但是問題是,人家王政君沒死,人家好好活著呢,你傅太後就要搶人家的位置,這就不合禮法了。
於是一大波的儒臣,就很耿直地反對,結果,一大波的而儒臣因此被罷免,其中就有師丹。
為什麼會被罷免說得對的大臣呢。
因為漢哀帝是個軟骨頭,漢哀帝即使知道自己的奶奶傅太後是不對的,她是在無理取鬧,漢哀帝也沒有這個骨氣去反抗傅太後,最後,漢哀帝封傅太後為皇太太後,勉強算是和王政君平起平坐了,這事才算完。
但是傅太後是一個小心眼,倚老賣老的人,她怎麼會放過那些人呢,於是傅太後想法設法的脅迫漢哀帝將師丹等人給罷免了。
師丹被貶官之後,就回了老家養老去啦。
過了很好幾年之後,漢哀帝去世,漢平帝繼位。
王政君再次拿到了輔政太後的位置,重新讓王家站在了權利巔峰,又鏟除了傅太後和丁太後的勢力,認為有些冤屈的儒臣可以任用,於是將師丹召回來,洗脫冤情,恢復爵位重新任用。
隻不過等師丹再回到長安的時候,已經年邁了,在封侯不久,就去世了,謚號節候。
而王莽為什麼要任用已經年邁的師丹呢?
首先,欣慰師丹是丞相,又是儒臣,名望高,為師丹洗脫罪名,是一件收買人心的好事。
其次,隻有將這些曾經反對傅太後的臣子重新召回來,才能合理化王莽挖傅太後墳墓,對傅太後餘黨趕盡殺絕的事實。
最後,朝廷需要用人,需要收買師丹這樣儒生代表。
雖然儒生沒有什麼背景,但其實,儒生有實力,能夠輔佐一個國家往好的方向走,王莽需要師丹,也需要儒臣。
師丹一生很少犯錯,即使身處亂世,遇到昏君,師丹也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改維護公平正義,維護百姓的利益,緩解階級矛盾,維護漢朝統一和國家政治,所以最後,師丹活的了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