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發佈。
百年東吳連載06
孫堅收復洛陽後,一邊維持秩序一邊休整部隊。
一天早上,突然有手下報告說:洛陽城南甄官井上方有五色之氣,全軍上下都感到很驚異,沒人敢接近。
孫堅聞訊趕過去,命人下井查探,結果發現了一枚玉璽,此璽四寸見方,璽紐為五龍盤繞,其中一條龍缺失一角。
這正是曠世之寶漢傳國璽。
袁術素有篡漢之心,他聽聞玉璽在孫堅手中,就命人將孫堅的夫人吳氏綁架,把玉璽搶了過來。
之後袁術敗亡,玉璽為徐璆所得,他將玉璽交還朝廷。
至此,在十常侍之亂中丟失的玉璽,回到了大漢的手中。
以上這些記錄,分別來自《吳書》、《獻帝起居註》、《山陽公載記》等,看起來確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脈絡,也能講得通。
但是有一件事卻有些蹊蹺,因為《三國志》完全沒提到傳國玉璽這件事。
這就有些奇怪了。
成書於《三國志》之前的兩部正史《史記》和《漢書》中,都明確交代了傳國玉璽由秦入漢的詳細過程。
畢竟這關系到大漢正統的問題,是很有必要說明的。
而《晉書》對此也極為重視,著重描寫了東晉是如何從冉魏那裡獲得玉璽的,同時還特意聲明慕容儁那個玉璽是假的。
這足以看出此事的重要性。
然而《三國志》卻對此事避而不談,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陳壽自己也拿不準。
陳壽治史精審而準確,沒有把握寧可不寫,這也是《三國志》內容過於精簡的原因。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嘗試探究一下傳國玉璽真正的奧秘吧。
當初秦始皇掃滅六國後,制作了這枚玉璽。
之後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請降,同時獻上了皇帝玉璽,但當時還不叫傳國玉璽。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兵敗自盡。
劉邦稱帝後,決定將這枚玉璽世世傳受,因此命名為漢傳國璽。
關於傳國玉璽還有個傳說,說它的來源是當年楚人卞和制作的和氏璧。
這種觀點廣泛流傳,絕大多數人都信以為真,其實這大錯特錯。
這一說法最初來源於北魏的崔浩,但他完全沒有任何依據,隻是隨意開了個腦洞。
其實,傳國玉璽跟和氏璧沒有半點關系,因為傳國玉璽是藍田玉所制。
這一說法有多方史料可以印證。
初,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
《宋書禮志》
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
《玉璽譜》
和氏璧出自楚國,而藍田是秦國領土,因此兩者毫不相幹。
這就是第一個誤區。
後來到了兩漢之交的時候,王莽意圖篡漢,派人到孝元皇後王政君索取玉璽,王政君悲憤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下。
《三國演義》中說當時玉璽被摔掉了一個角,於是用黃金鑲嵌修補。
其實玉璽被摔壞的是璽鈕上雕刻的龍的角,而不是玉璽本身的一角,而且也沒有用黃金鑲嵌。
這隻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罷了。
這是第二個誤區。
至王莽篡位,就元後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
璽上螭一角缺。
《玉璽譜》
之後玉璽先後落入王莽、更始帝劉玄、劉盆子手中,最後光武帝一統天下,得到了玉璽,自此傳國玉璽繼續在東漢流傳。
現在我們弄清了傳國玉璽的一些基本情況,接下來該分析它在漢末時期的流動軌跡了。
第一個問題,孫堅到底得沒得到傳國玉璽?
這個問題看似沒什麼懸念,但是裴松之卻提出了一些質疑,主要有三點。
第一、孫堅是大漢忠臣,不會幹私藏玉璽這種不光彩的事。
第二、《吳書》把這件事當成光榮的事,其實是在抹黑孫堅。
第三、孫皓投降的時候,獻上的是天子六璽,而非傳國玉璽。
連江山都沒了,要玉璽有什麼用呢?
反而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所以東吳根本就沒有傳國玉璽。
總之,裴松之主張孫堅並沒有得到傳國玉璽。
至於他說得是否有道理,我們一條一條看。
首先關於孫堅是否是忠臣,這個回答很難客觀,屬於見仁見智,所以我們暫時不討論。
接下來看《吳書》。
《吳書》把這件事當成祥瑞,對應的就是孫堅死後,他的墳墓上方也有五色氣。
塚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於天,曼延數裡。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裴註》
其實《吳書》這樣寫,應該隻是為了東吳塑造天命而已,畢竟孫權稱帝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但這恰恰可以證明,《吳書》中描述孫堅得到玉璽一事,值得懷疑。
而最後一點裴松之的質疑最有道理,傳國玉璽這個東西其實沒有實際的意義,它隻能起到一個加成的作用。
如果你坐了江山,這時候玉璽在手,說明你名正言順。
如果沒有,那就差點意思了,比如晉元帝司馬睿就因為沒有玉璽被人譏諷為『白板天子』。
但如果沒有江山,那就是懷璧其罪了,這時候有還不如沒有。
這麼看來,孫堅確實有可能背了黑鍋。
但是清代學者趙一清對裴松之的論點提出反對,他認為袁術用孫堅夫人要挾,最後奪走玉璽,這是明擺著的事,因為《山陽公載記》和《後漢書》都有同樣的記載,裴松之把這個事給忘了。
裴松之真的忘了嗎?
我認為沒有。
因為袁術從孫堅處奪走玉璽的說法,有邏輯上的漏洞。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那就是玉璽是怎麼到袁術手中的?
雖然袁術在南陽期間就有了稱帝的想法,但自打孫堅起兵,孫策就帶著母親吳夫人從壽春搬到廬江郡舒縣去了,那裡和南陽隔著上千裡路,袁術怎麼綁架吳夫人呢?
當然,史書隻說袁術綁架了吳夫人,但沒說要挾的對象就是孫堅,那麼會不會有一種可能,袁術威脅的是孫策呢?
其實這也不可能,因為當孫策投奔袁術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搬到吳郡曲阿去了,仍然不在袁術的控制范圍內。
所以說袁術並不具備綁架吳夫人的條件。
可是後來玉璽明明又到了袁術手中,這個就很奇怪了。
既然如此,那麼會不會孫家和袁術這宗交易的籌碼並非吳夫人,而是其他的呢?
比如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用玉璽換了三千兵馬。
其實這也不太可能,理由就是這個玉璽很可能是假的。
首先我們來看,玉璽上刻著的八個字是什麼。
在各個史書共有四種說法。
一、《吳書》、《玉璽譜》、衛宏《漢舊儀》: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二、應劭《漢官儀》、皇甫謐《帝王世紀》: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三、徐廣、沈約《宋書·禮志》: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四、孫盛《晉陽秋》: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先看第一種說法,基本來源就是衛宏一個人,《吳書》大概率也是根據他的說法寫的。
衛宏生活的時代最早,他是漢光武帝時期人,而且也是皇帝欽命的議郎,他的說法應該最可靠。
至於第二種說法,應劭是漢末人,皇甫謐則是魏晉人,從時代來看可信度不如衛宏。
他們可能沒見過玉璽,而收集到的資料也有些錯誤。
而三四兩種說法,孫盛是東晉時期人,沈約是南朝梁時期人,時代差得太遠,可信度就更差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傳國玉璽上面刻的字應該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而且從這還可以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至少從東晉開始,朝廷的傳國玉璽就是假的了,畢竟從刻字來看,和正品差異過大。
我們再看看從漢末開始,傳國玉璽的流傳路徑,按史書記載應該為:袁術、漢獻帝、曹魏、西晉、前趙、後趙、冉魏、東晉。
至於而前燕慕容儁聲稱得到了玉璽,則很難采信。
這期間,傳國玉璽隻是在不同政權手中流轉,而沒有丟失。
那麼玉璽什麼時候丟失過呢?
似乎隻有十常侍之亂這一次。
出問題的節點應該也在這裡。
由此可知,雖然十常侍之亂後傳國玉璽『失而復得』,但從此刻起,這個所謂的玉璽是真是假就很難說了。
那麼是誰在造假呢?
我想孫堅沒有這個動機,而且時間也不太夠,因為他轉年就戰死了。
這樣一來大概率就是袁術了,因為他動機最大,時間也很充分,隻不過把字刻錯了。
至於為什麼把孫堅扯進來,我想是因為他打算讓孫堅給他背鍋。
這樣一來就變成孫堅私藏玉璽,而不是袁術私刻玉璽了。
關於袁術從孫堅處奪走玉璽,值得懷疑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有些史料竟然把這件事安在袁紹身上了,說後來袁紹戰敗,玉璽又落到曹操手裡。
袁紹有僣盜意,乃拘堅妻,逼求之。
紹得璽,見魏舉以向肘,魏武惡之。
紹敗,得璽還。
《玉璽譜》
同一件事,卻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此事真實程度更是要打折扣了。
多年以後,北魏太武帝滅佛期間,從鄴城被搗毀的佛像中發現兩枚玉璽,刻字確實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但其中一枚又多刻了一句話:魏所受漢傳國璽。
看起來像是曹丕弄的。
戊子,毀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北史太武帝紀》
這回刻字是對了,那麼這兩個玉璽有真的嗎?
我覺得這兩個也是假的,因為如果真璽在手,何必要造假呢?
就算造假也沒有把兩個放在一起的道理,而是要分開隱藏。
而多出的那句:魏所受漢傳國璽,看起來也有些畫蛇添足,因為以往的史書根本沒提過曹丕亂刻亂畫一事。
真正的傳國玉璽,大概率在中平六年《189年》的那場動亂中就失蹤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沒道理孫堅短暫駐留洛陽能找得到,而董卓呆了近兩年卻找不到。
千百年來,眾人爭奪的傳國玉璽其實都是贗品,真品早已下落不明。
當然,以上結論有些是我的推測,至於是否可信,就由讀者們自行判斷吧。
如今全軍整頓完畢,孫堅繼續發兵向西,準備給董卓最後一擊。
然而對於一個利益聯盟來說,在共同敵人被削弱後,曾經盟友很可能就要兵戎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