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是漢以後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始見於《漢書·西域傳》,漢武帝派張騫初通西域,漢宣帝始置西域都護,唐在西域置安西、北庭二都護,以後各代,中原與狹義西域也均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那麼作為古代並稱的兩個強盛王朝,它們對西域的統治有何區別呢?
漢朝:
漢武帝以前,西域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因為一直與匈奴交鋒,漢軍就陸續在天山南北頻繁行動了,等於西域淪為西漢的軍事管制區。
由於西域諸國仍未完全擺脫匈奴的控制,樓蘭、車師等國在匈奴的策動下,經常劫掠西漢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隊,於是漢武帝先派王恢率騎兵擊破樓蘭,趙破奴率軍擊破車師,又與烏孫王和親,聯合挾制匈奴,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並取得大宛的優秀馬種汗血馬,又派李廣利領兵數次進攻大宛,攻破大宛都城,使西漢在西域的聲威大振,確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
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在輪臺和渠犁設立了使者校尉,管理西域的屯田事務。
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第一次設置的官吏。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投降,於是漢宣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這是中央王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廣大地區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
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常駐官員,派士卒屯田,設校尉統領保護,持續與逃到西域的匈奴作戰,不過漢軍主要在河西走廊,西域由當地36國高度自治,漢軍也有部分駐軍直接在西域,暫無資料顯示漢朝是否在西域收稅。
由於王莽篡漢,西域諸國斷絕了與新莽政權的聯系,直到東漢初年,班超利用外交手段恢復了漢對西域的管轄,再之後重設『西域都護府』,但東漢時西域『三絕三通』,證明漢軍對西域的軍事掌控已不如西漢後期。
繼而再次恢復對西域統治時,東漢後期設的是西域長史府,這名稱差別可見一斑,曹魏、西晉沿用,畢竟東漢時的西域已兼並為十餘國了,有一定實力,不甘心受制於任何外來勢力。
唐朝:
經過東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大分裂時期,西域又兼並為龜茲、焉耆、於闐、疏勒等幾個國家了,就好比從春秋近百諸侯逐漸變成戰國七雄的歷程,而唐朝對西域的經略就是從一場場滅國之戰開始的。
在三百多年大分裂裡,許多漢民逃難到相對安穩的西北,等於是移民河西走廊、西域,這為唐朝對西域的百年實控打下基礎,在今哈密地區的伊吾,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兩國王室皆是漢人。
唐太宗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唐軍在此基礎上對突厥、吐蕃、中亞諸國進行行動,後又屢次更名為『安西大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武則天設立北庭都護府,與安西分管北疆、南疆,形成兩個都護府的局面。
唐朝在西域的控制體現在『三州四鎮』,即:伊、西、庭州的三州漢軍《開元末是2萬人》+城傍蕃軍,龜茲、疏勒、焉蓍、於闐的四鎮漢軍《開元末是2.4萬人》+四國自衛隊。
唐朝軍制,大的叫xx軍,小的叫xx守捉,三州四鎮就是軍《5千~5萬人不等》,還有地方的守捉《1000~5千人不等》,比如唐玄宗設在今帕米爾高原上的蔥嶺守捉,唐朝在西域收稅,維系兩大都護府的開銷。
初唐時形勢復雜,安西都護府駐地又在北疆,南疆的安西四鎮就被吐蕃反復爭奪,增加一個都護府後,局面就穩定了,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後的河西走廊被掐斷,西域唐軍在孤懸域外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了四十餘年《通過盟友回鶻,與唐朝本土聯絡》。
值得注意的是安史之亂後,孤絕域外的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在西域獨自鑄幣了,以流通錢物交易,此即為大歷元寶、建中通寶。
安史之亂後的反復拉鋸戰中,回鶻占領了北庭三州,吐蕃占領了安西四鎮,直到晚唐宣宗時,回鶻、吐蕃已相繼崩盤,漢人張義潮率領的歸義軍收復河西走廊,唐設立『歸義軍節度使』。
歸義軍繼而進軍西域,收復了北庭三州《有大量回鶻雇傭軍駐紮,後來成了西州回鶻國》。
南疆的於闐復國後,恢復與唐的關系,隻是晚唐已無暇西顧,不再設於闐鎮,但後來於闐國王改姓李,不知是賜姓還是自改。
晚唐中央對西域已談不上控制,隻能依靠歸義軍、於闐國、仆固部《回鶻雇傭軍》互相幫扶,算是唐朝影響范圍區,直到宋朝前期,於闐國被黑汗王朝征服,歸義軍及河西回鶻被西夏征服,西域隻剩下高昌回鶻一家漢化的佛教國。
在唐朝以後的一千多年間,中原王朝再無直接統治西域,直到清朝中期,乾隆時清軍征服準噶爾汗國,中原王朝再次統治天山南邊,到清末,左宗棠攜洋務運動的軍事成果,率湘軍復新疆,設立省,又默許漢民出塞,清朝對新疆才算真正實控。
但從唐朝滅亡到清朝,中原王朝的軍隊都未能踏出蔥嶺一步,更別說在蔥嶺以西廣建羈縻府州、土司了,所以漢唐畢竟是漢唐,漢軍可以在蔥嶺以外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