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匈奴很少殺被俘或投降的漢朝將領,反而會厚待降將。《網路歷史》

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對於處於交戰狀態的兩個國家來說,除了不殺信使,其他一律人等應該都會處死或被罰為奴,當然除了一些還有利用價值的敵人。

我們知道匈奴和漢朝是世仇了,從白登之圍開始,漢朝忍氣吞聲了六十年,雙方沒有什麼大戰發生,直到漢武帝即位,結束了和親的政策,戰端重開,雙方都想置對方於死地,來來往往打了幾十年,漢武帝從胡子都還沒長齊的一個小夥子打到了兩撇胡子都變成了白色,期間無數將士戰死沙場,但有一個奇怪得現象,就是匈奴很是優待漢軍投降或被俘的將領,好到什麼程度呢?

不僅許予高官厚祿,甚至能成為一個小部落的首領,例如漢武帝時期的投降了匈奴衛律、李陵、李緒和李廣利等人,衛律被封為了丁靈國王,李陵被封為了堅昆國王,李緒在投降後由於為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帝以為是李陵幹的,結果將李陵全家斬首,李緒也被李陵派人刺殺了,李廣利則是被衛律所殺。

匈奴人對漢朝將領簡直是『真愛』,李緒和李廣利皆是漢人所殺而不是匈奴人,對漢軍將領的優待政策不亞於我軍戰爭時期的優待俘虜政策。

圖1 李陵《前134—前74年》

按道理說漢朝想把匈奴斬草除根,匈奴卻對待敵人如此仁慈,俗話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不怕養虎為患嗎?事實上很多漢人、漢將並不是真心歸屬匈奴,像李陵、張騫、蘇武等都是迫於壓力,一有機會就逃跑。

可匈奴人就一根筋,一條路走到底,繼續優待。

遊牧民族可是以未開化、野蠻著稱的,就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匈奴人為什麼心甘情願養虎為患優待漢將呢?

首先匈奴發源於北方苦寒之地,以遊牧為生,是部落社會,沒有多少經濟可言,屬於真正靠天吃飯的那種,牛、羊、馬是最寶貴的財產,人口基數小,生產力低下,缺少中原地區的糧食、鹽、佈匹、礦產資源等,一到冬天就缺衣少食,特別是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牛、羊凍死、餓死,大批量死亡的牲畜,簡直是會要了他們的老命,有什麼辦法呢?他們就把眼光放到了南方的漢人王朝,自戰國開始,冬天來臨之際,匈奴都會到南方『打秋風』所采取的戰略也就是搶完就走,短時間內,中原各國都無法對其進行毀滅性打擊,大多都是修築長城,以防禦為主,很少主動出擊,直到李牧大破十萬匈奴軍隊,秦始皇遣蒙恬北擊匈奴,匈奴才『友好』了許多。

圖2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退回大漠的匈奴發現,不搶不行啊!冬天還是得靠南方的『大老板』養活。

直至漢朝初年,在與漢人的爭鬥中稍占了上風,嘗到了漢人物質豐富和文化先進的甜頭,對於未開化的匈奴人來說的確是個驚喜。

他們需要漢人的文化和技術來提升自己的生產、經濟、文化和軍事實力,這樣才有可能永遠解決自己的內需問題,在漢人眼中,匈奴是野蠻人,得不到中原人民的尊重,漢人大多以被匈奴被俘為恥,不願屈服,蘇武、張騫等就是很好例子,匈奴人雖然未開化,但亦十分重視氣節,他們仰慕漢人的這種文化,渴望得到漢人的尊重。

漢武帝大刀闊斧的戰爭策略,讓匈奴人的優勢蕩然無存,交流中斷。

匈奴要想繼續在漢匈爭鋒中占上風,人才是關鍵,尤其是軍事人才。

人才哪裡來?當然是漢朝來,當初李緒為匈奴訓練軍隊,讓漢武帝以為是李陵幹的,結果殺了他全家,才導致李陵歸降於匈奴,可見匈奴還是很重視漢人軍隊的作戰方式。

圖3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於匈奴來說,殺一個漢將容易,但亦意味著喪失一個人才。

如何瓦解這些漢將的鬥志為自己效力才是正事,這對於漢武帝時期屢屢敗北的匈奴軍隊來說是急救神藥。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漢人了解漢人的作戰方式,『師夷長技以制夷,漢人治漢,會大大增加對漢作戰的勝率,同時起到瓦解漢軍鬥志的作用,漢武帝殺李陵全家以及閹了司馬遷也都是為了穩定軍心的作用,殺一儆百。

如果一味的殺俘殺降,以後誰還會來降,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如此簡單的道理,匈奴人還是會明白的!厚待漢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幾千年來,中原王朝一直視北方少數民族為蠻夷,不認可,即使是戰國時期由周王室走出的一脈在楚地發展壯大也還是不被中原地區的大國認可,秦國亦是,最後還是靠拳頭解決,才獲得了中央地區的認可。

圖4 匈奴人

匈奴所處的蒙古地區在商朝時期也是中央王朝的直屬領地,據司馬遷《史記》上記載,匈奴是夏朝王族的後裔,算是祖宗同源!匈奴心理上還是期望獲得中央王朝的認可,從而能獲得更多的好處。

但要想以和平的方式獲得認同和得到利益,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向中央王朝屈服,沒辦法,隻能靠拳頭解決,爭取投降的漢將的認可,讓他們與匈奴人結婚生子,達到文化上認同,也是在尋祖歸根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事實也證明,匈奴最終還是融入了漢人之中。

文:飛揚

參考文獻:《史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