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發佈。
百年東吳連載07
董卓在洛陽一帶失敗後,為防止孫堅繼續西進,在河東和弘農重新設置了防線。
其中以三支人馬為主。
東中郎將董越駐澠池,作用是突前防守;中郎將段煨駐華陰,作為後援;中郎將牛輔則駐安邑,一旦孫堅攻打弘農郡就可以隨時南下威脅他的側翼。
而其他各將領也分兵駐守各要地。
如此嚴密的防線,確實足以將孫堅擋在弘農郡以東,董卓認為如此安排萬無一失,於是就放心回到長安去了。
我們注意到董卓在陽人之敗後接受了教訓,這次他隻用自己的心腹涼州派在外領兵,而並州派的呂佈則被調回身邊做護衛。
董卓的初衷是好的,這樣確實可以避免涼州派和並州派再生矛盾從而誤了大事,不過這卻最後葬送了自己,這是後話。
再看孫堅,雖然在洛陽休整了一段時間,但是倘若想要繼續西征的話,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些困難的。
首先董卓雖然連連戰敗,但並未傷筋動骨,還具有相當的實力,況且他的防線設置得非常嚴密,絕非可以輕易突破。
其次就是補給問題,洛陽周邊已經被燒成了一片白地,失去了作為大後方的價值,孫堅若想得到補給,就必須依靠留在南陽的袁術給予充足的後勤保障,這樣補給線就很長了,時間一久對作戰會造成很大困難。
另一方面,之前袁術曾經給前線斷過糧,兩人之間已經有了隔閡,這種事今後還會不會發生?
孫堅也沒有把握。
這麼一來,仗就沒法打下去了。
不過至少已經把董卓趕出洛陽,基本目的算是達到了,於是孫堅在走到新安以西,還沒到澠池跟董越部發生接觸的時候,就打算撤回根據地豫州去了,他將駐紮在陽城和董卓對峙。
位於潁川郡的陽城,在嵩山腳下,距離洛陽也就百裡左右的路程,一旦董卓卷土重來,再出兵也來得及。
當然,此時孫堅這個豫州刺史算不上名副其實,因為他實際控制的地區也就隻有潁川郡而已,比如周邊的陳國是劉寵的地盤,而汝南郡則是徐璆的地盤,這兩處他都無法染指。
不過,孫堅還沒來得及回潁川,後方就出問題了。
在董卓的勢力撤出中原後,關東諸侯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內部矛盾就要爆發了。
關東諸侯勢力眾多,矛盾也比較復雜,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卻發生在袁氏兄弟之間。
本是一家人,卻成了不死不休的仇人,為了打垮對方,兩人都采取了遠交近攻之策,袁紹拉攏袁術背後的劉表,而袁術聯合袁紹背後的公孫瓚,兩大集團全面對抗的局勢初步形成。
首先發難的是袁紹,他的目標正是袁術麾下的得力幹將孫堅。
當時孫堅征討董卓未歸,大本營潁川空虛,於是袁紹抓住這個機會,派人襲擊孫堅的後方。
孫堅聽說袁紹派人偷襲豫州,感慨說:『關東諸侯同舉義兵,全是為了挽救大漢社稷。
如今破賊近在眼前,盟友間卻先生沖突,究竟誰能跟我戮力同心呢?
』言罷淚如雨下。
由此可見,當時的孫堅似乎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卷入二袁相爭的漩渦,他實際上是在為袁術擋刀。
不過話說回來,孫堅自稱討董大業因為盟友背後捅刀而功敗垂成,這也並非事實,因為本來他就是要撤回去的。
與孫堅爭奪豫州的人肯定是袁紹派來的,這個毫無爭議,袁紹也給他封了個豫州刺史,擺明了就是要從孫堅這裡虎口奪食,誰教你是袁術的人呢?
不過袁紹派來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在史書中卻有著三種不同的記載,而這三個人是兄弟,分別是大哥周昕,二哥周昂,還有三弟周㬂。
其中按照《後漢書》袁術傳記的說法,這個人是周昕。
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
《後漢書袁術傳》
按照《三國志》公孫瓚傳記的說法,這個人則是周昂。
是時,術遣孫堅屯陽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而按照《吳錄》的說法,這個人是周㬂。
袁紹遣會稽周㬂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
《吳錄》
這裡要注意,有些地方會把他的名字寫成周喁,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周氏三兄弟的名字中應該都有一個『日』字才對。
而這就引出了在江東孫氏創業早期長時間和他們為敵的一個家族——會稽周氏。
吳郡孫氏和會稽周氏都是來自江東,且本無仇怨,但由於他們卷入了二袁之爭,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最終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教人唏噓不已。
那麼奉袁紹之命進攻豫州的,究竟是周氏三兄弟中的哪一位呢?
首先看周昕,這位周昕可以說是袁紹集團的鐵桿,他對袁紹的另一位小弟曹操也曾有過大力支持,前前後後共支援了曹操上萬兵力。
要知道這可是有名的精銳丹陽兵,他的投資不可謂不大,當然從中肯定少不了袁紹的作用。
而這就強調了周昕的身份,即丹陽太守,他至少從初平元年《190年》開始就擔任這一職位,直到後來被袁術趕走,因此他肯定是沒做過豫州刺史的,那麼《後漢書》的說法就被排除了。
再看周昂,這位周昂也是袁紹集團的人,袁紹任命他為九江太守,而最後他也被袁術打敗了。
由此可見周昂也不是袁紹委任的豫州刺史。
這樣一來,這位豫州刺史隻能是周㬂了,而從後來他的事跡來看,也確實隻能是他才符合所有條件。
周㬂和兄長周昕一樣,都為曹操提供過兵力,不同的是他是親自帶著兩千人跟隨曹操作戰的,並被任命為軍師,當然這支人馬很可能在滎陽之戰中就被打光了。
不過由此可見,周㬂並不像兩位兄長一樣有明確的官職,正因為如此,他才最有可能就是這個豫州刺史。
後來二哥周昂在九江被袁術圍攻,周㬂還前去營救,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周昂不可能是這位豫州刺史。
總而言之,袁紹派來和孫堅爭奪豫州的大概率是周㬂,在這裡《後漢書》和《三國志》應該都有錯誤。
這場豫州之爭,其實本質上是袁紹和袁術兩位大佬手下的兩位代理人之間的戰鬥,自此孫家和周家走上了徹底對抗的道路,再無和解的可能。
在這場戰鬥的開始階段,占優勢的卻不是孫堅。
當初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帶一千騎兵前來以結好袁術,這次袁術就派公孫越和孫堅並肩作戰。
然而在戰鬥中,公孫越竟中了流矢而死,這導致公孫瓚和袁紹的關系更加惡化。
緊接著,戰局就迅速逆轉,孫堅很快擊敗了周㬂。
考慮到他贏得毫不艱難,因此很難讓人不對公孫越之死一事浮想聯翩。
這次失敗,讓周氏兄弟的勢力被趕出了中原,這也是孫家和周家這兩個死對頭之間的第一次交鋒,而不久以後,兩家就將迎來下一次對決。
再說回二袁之爭。
袁紹的敵對行為讓袁術怒不可遏,為了日後和袁紹在中原爭鋒,他必須先穩定後方才行。
由於占據荊州六郡的劉表已經成了袁紹的盟友,因此首先要將其鏟除。
在這樣的背景下,夾在袁紹和袁術兩大集團間的孫堅身不由己,逐漸成了二位大佬爭鬥的犧牲品,這也為他最後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