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發佈。
百年東吳連載08
隨著董卓收縮勢力,關東諸侯陷入內訌,孫堅的故事也即將迎來尾聲。
孫堅在擊退袁紹派來的周㬂後,潁川方向的危機基本解除了,隨後他回師魯陽,準備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這兩年,孫堅在河南和潁川一帶作戰,尤其是在擊退董卓的戰鬥中,他將手下的荊豫之師鍛煉成一支精兵,他也成了袁術集團中的最強戰力,接下來該輪到打劉表了。
之前袁術和劉表之所以暫時擱置了矛盾,那是因為雙方並無精力當場翻臉。
當時袁術面臨著董卓的威脅,而劉表初來乍到,還沒在荊州站穩腳跟。
雙方都有事要做,因此形成一個暫時的平衡。
但是和平卻不會長久,荊州雖大,終究一山不容二虎,袁術和劉表必有一戰。
袁術所占據的南陽郡有240萬左右人口,而東漢時期荊州總人口大約在628萬左右,這樣算來,劉表名義上控制的人口有388萬。
看起來劉表的實力比袁術要強50%以上,但實際上,劉表對荊州南部的控制比較薄弱,他的統治核心地帶依然是南郡,因此要是論紙面實力,劉表反而不如袁術。
而從具體方面來看,袁術和劉表則各有優勢。
袁術的優勢在於兵力強大,孫堅麾下那支精兵是劉表很難匹敵的。
但劉表也有袁術所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人心。
當初劉表初來荊州,采用蒯越之策,恩威並施,得到了眾多荊州大族的支持。
反觀袁術一方,卻是實行的恐怖統治。
對上層,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和南陽太守張咨,讓當地人嚇破了膽。
對下層,袁術肆意劫掠,驕奢淫逸,貪得無厭。
此消彼長之下,荊州的人心自然傾向劉表一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袁術一方利於速戰速決,而劉表利在持久。
袁術和孫堅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的做法雖然是竭澤而漁,但是短期來看確實是有優勢的,於是袁術立即派孫堅攻打劉表,孫堅即將迎來他的人生終戰。
可是關於孫堅攻打劉表的具體時間,諸多史書中卻出現了不同的記載。
這一點還是很有必要弄清楚的,因為這涉及到孫堅戰死的時間,和孫氏一門的發展脈絡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兩部權威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把這個時間定在初平三年《192年》。
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三年春正月丁醜,大赦天下。
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於襄陽。
《後漢書獻帝紀》
《英雄記》則又推遲了一年,將這件事定在初平四年《193年》。
英雄記曰:堅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裴註》
而《漢紀》和《吳歷》則提前了一年到初平二年《191年》。
張璠漢紀及吳歷並以堅初平二年死。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裴註》
三個年份中,究竟哪個是正確的呢?
關於這一點,裴松之曾作了一番很有說服力的推論。
在《山陽公載記》中,記錄下了後來孫策給漢獻帝的上表,裡面提到他在17歲的時候喪父。
孫策死於建安五年《200年》,時年26歲,這裡沒什麼疑問。
這樣往前推算的話,他喪父的那一年就應該是九年前,也就是初平二年《191年》。
而《三國志集解》的作者盧弼則從另一個角度做了考證,因為在周瑜的傳記中提到,建安三年《198》年的時候他24歲。
而孫策和周瑜同齡,這證明在七年前孫策17歲喪父的時候,同樣也是初平二年《191年》。
兩相印證之下,袁術劉表之戰發生在初平二年《191年》就是毫無疑問的了,這裡《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錄都有錯誤。
另一方面,在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董卓勢力徹底離開了河南,孫堅在這個時候馬不停蹄地掉過頭來打劉表,也正好與他們速戰速決的思想相吻合,他沒有理由白白浪費一年的寶貴時間讓劉表坐大。
其實,最初袁術在荊州的勢力並不局限在南陽一郡,因為江夏太守劉祥也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這個劉祥是劉巴的父親,但可惜他的水平比自己的兒子差遠了。
當初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劉祥表示支持,結果南陽人恨透了他。
好好的非要當這個出頭鳥幹什麼呢?
著實不可理解。
坐山觀虎鬥,最後再下註,那樣不是更好嗎?
南陽人不敢反抗袁術和孫堅,但不代表不敢針對劉祥,一場交戰過後,劉祥戰死。
從這個情況來看,他在江夏的根基似乎也不怎麼穩。
這樣一來,江夏就成了無主之地,這對劉表來說是個絕好的機會,於是他先讓蔡瑁短暫擔任了一陣江夏太守,後來又把這個職位交給了黃祖。
雖然史書中沒有言明黃祖的籍貫,但我認為他就是江夏本地人,因為隻有地頭蛇才能鎮得住局面,後來黃祖以江夏一郡之地,對抗江東近十年,若非他在本地根基深厚,想必是斷難做到的。
再說黃祖背後的力量。
話說東漢時期有一位名臣黃香,他也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這一故事的主人公,後來做過尚書令和魏郡太守等兩千石高官。
黃香是江夏人,從此江夏黃氏崛起,他的後代黃瓊和黃琬都做到太尉。
而黃祖很可能就是出自江夏黃氏。
雖然漢朝有地方官員任命的回避制度,叫三互法,一般不允許本地人擔任父母官,但是到了董卓執政時期,這個政策已經非常松動了,比如朝廷任命的遼東太守公孫度,就是遼東郡本地人。
劉表集團本質上是荊州豪族聯盟,劉表是他們的代言人,為了拉攏這些豪族,劉表必須給他們一些好處。
現在連朝廷都不那麼在乎三互法了,他還管這麼多做什麼,所以除了黃祖的江夏太守以外,襄陽人蔡瑁也擔任過南郡太守。
面對孫堅咄咄逼人的攻勢,劉表派黃祖前去抵抗。
黃祖和劉表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在他接手之前,江夏郡本是傾向袁術的,後來陰差陽錯才落到他手裡,如果劉表敗亡,他也落不了好,因此從他的戰意來看不成問題。
由於之前沒見識過孫堅的厲害,起初黃祖是比較有自信的,他打算禦敵於國門之外,在沔水以北擋住孫堅。
孫堅大軍從南陽南下,必然是沿著淯水行軍,當淯水即將匯入沔水的時候,在樊城東北,又有一條小河向東匯入淯水,這條小河稱為濁水《今清河》。
就在淯水以西濁水以南兩河的交匯處,有一座小山,名叫鄧塞。
黃祖在此設防,想要阻擋孫堅的兵鋒。
濁水又東徑鄧塞北,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為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於其下。
濁水東流註於淯,淯水又南徑鄧塞東。
《水經註》
黃祖的部署本身問題不大,他的設防地點也確實是孫堅的必經之路,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由於雙方戰力相差懸殊,黃祖軍一觸即潰,他隻好狼狽逃往沔水南岸。
孫堅初戰告捷。
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黃祖是一名庸才,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他真的沒什麼水準,是不可能在後來和東吳多位名將打得有來有回的。
而這次就是展現黃祖能力的一個機會,能征善戰的孫堅著了他的道,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黃祖兵敗後進入襄陽,劉表緊閉城門死守,孫堅追過河來以後,一時也拿堅固的襄陽城沒什麼辦法。
夜半時分,劉表讓黃祖帶兵偷偷出城,黃祖在城外隨便晃了一圈就要回來,孫堅豈肯放過他,立刻發兵來追,一場小規模交鋒後,黃祖再次敗退。
其實這次大概率是詐敗誘敵,因為黃祖沒有回襄陽,而是跑向了襄陽城南不遠的峴山,而在這裡,他給孫堅準備了一份大禮。
孫堅的軍事素質是很高的,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喜歡親自沖鋒,而且輕敵冒進。
事實上若不是運氣好,七年前討黃巾的時候,他很可能就已經死了。
而這一次,他的好運終於到頭了。
孫堅身先士卒,領兵沖入峴山。
山中林木茂盛,再加上夜間昏暗,很容易令人產生伏兵四起的錯覺,也會給人造成極強的壓迫感。
在這種情況下,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望而卻步。
然而孫堅不是普通人,黃祖就在近前,斬將立功的渴望讓他忘記了危險,這下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至此,孫堅喪失了最後一次全身而退的機會。
原來林中早有黃祖埋伏的大批弓弩手,而這裡也是他給孫堅安排好的葬身之地。
待行至一處竹林邊,突然萬箭齊發,孫堅猝不及防,當場斃命,時年37歲——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江東孫氏的事業暫時進入了一個低谷期。
到這裡,孫堅的故事就結束了,作為江東百年基業的奠基人,我們還是應該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誠然,由於出身不高,孫堅有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性。
比如過於迷信個人勇武,擅殺大臣肆意妄為等等,但是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三國早期的一流名將。
要知道在整個群雄討董作戰期間,孫堅是唯一取得過勝利的人,而且還不隻獲勝一次,整場戰爭都成了他的個人表演。
而其餘的諸侯,要麼一敗塗地,要麼連打都不敢打,袁紹這個盟主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另一方面,當時袁紹和袁術反跡未明,擅自廢立的董卓是毫無爭議的天下公敵,孫堅作為討董急先鋒,與之死戰到底而絕不媾和,無論於公於私都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或許他在細節上做得有所欠缺,但總體上瑕不掩瑜,他大節不虧,比起袁紹之流,孫堅更能稱得上是漢室忠臣。
而同時他又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在治兵魯陽期間,孫堅不僅帶出一支精兵,還培養出許多出色的將領,為日後東吳立國江東凝打造出一個核心人才庫。
可以說,如果沒有孫堅的奮鬥,就不會有割據東南半壁江山的東吳。
江東孫氏從社會底層殺出重圍,在短短幾十年內成就霸業,他居功至偉。
孫堅雖死,但江東孫氏卻不愁後繼無人,很快,一顆更加璀璨的將星就將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