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裡的一處細節,藏著漢朝大國崛起的秘密武器。《網路歷史》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字數2778

2004年,一部《漢武大帝》橫空出世,旋即引發收視狂潮。

無數我們今天熟悉的『老戲骨』、『明星』,都曾在這部劇中大放異彩,這也讓《漢武大帝》成為了漢朝題材影視劇中無比圈粉的存在。

除了強大的明星陣容,《漢武大帝》的另一個圈粉殺手鐧則是精彩的劇情。

比如劇中『反擊匈奴』的橋段中,編劇就用一處細節,一改人們印象中漢朝打匈奴就是漢軍騎兵與匈奴騎兵硬碰硬,誰更狠誰就能把對方幹趴下的慣性思維,巧妙地向觀眾們揭露了一件大漢崛起的秘密武器。

那麼,這件秘密武器,究竟是什麼呢?

01憋屈歲月

看過《漢武大帝》的觀眾們或許還記得,劇中漢軍與匈奴在漠北大決戰前夕,霍去病先帶人滅了左賢王,嚇得左賢王的殘餘部隊如喪家之犬般逃去了大單於的軍帳。

彼時大單於正摩拳擦掌準備與衛青決一死戰,一見到左賢王部的殘兵,頓時氣得哇哇叫:『我匈奴十幾萬人馬,怎麼一眨眼的功夫就全賠光了

殘兵們見大單於發怒,急忙解釋道:『漢軍用了一種新式武器,咱們實在不是對手』

大單於聞言更怒,大呼我不信這個邪。

匈奴兵見狀,立刻將武器呈上,原本咆哮的大單於突然間一言不發,整個世界都陷入了寂靜。

匈奴兵呈上的秘密武器,便是漢軍的強弩。

在影視劇中,漢軍的弩可謂是所向披靡,萬人難敵,就連匈奴的大單於,最後也死於漢軍強弩之下。

這段精彩劇情,雖然隻是源於編劇的文學創作,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漢軍的強弩實實在在是個恐怖的大殺器。

如今我們觀看影視劇《漢武大帝》,隻覺得漢朝的騎兵部隊長驅直入,縱橫草原,對付匈奴宛如砍瓜切菜般容易,可在漢武帝反擊匈奴前,漢朝也曾有過一段被匈奴吊打的憋屈歲月。

漢文帝時期,匈奴就曾大舉入侵,兵鋒直指漢朝的首都長安,甚至連甘泉宮也被匈奴一把火給燒了,側面推動了『細柳勞軍』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即便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將,當時的漢軍也時常受限於武力值的約束,不敢與匈奴交手。

按照史料原文的說法,就是『單於留塞內月馀,乃去。

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換句話說,影視劇中看起來強大的漢軍,眼看著匈奴的鐵蹄犯境,卻隻能『禮送』匈奴出境。

哪怕漢軍主力集結,遇到匈奴時也極力避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正面沖突。

如此憋屈的歲月,如一根利刺般紮在每個漢家子民心中,也讓無數的漢朝飽學之士日夜苦思冥想:到底怎樣才能戰勝匈奴呢?

思來想去,漢代著名的戰略家晁錯終於在《言兵事疏》裡,提出了反擊匈奴的設想。

其中一句『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漢軍想要打敗匈奴,隻有騎兵還不夠,必須發揮自己的科技優勢:弩

02鐵血強弩

說到『弩』,許多『大片影迷』的第一印象,便是嚷嚷著『風』、『大風』,而後萬弩齊發的秦朝軍隊。

誠然,歷史上秦朝的弩確實是個極具殺傷力的『黑科技』,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秦弩秦箭簇,不但技術水平讓人嘆為觀止,其棱脊長度誤差竟然也能控制在十分之一毫米內,秦朝時代武器的精細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精巧的秦弩若是遇到漢弩,立時就會上演一場武器升級的降維打擊。

比起秦朝的弩,漢弩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殺傷力,都能甩秦弩三條大街。

比如漢弩在秦弩的基礎上,改進了弩機結構,使弩能夠安裝上銅鑄的機匣,大幅提高武力值。

戰國時代,弩通常沒有機匣,隻能將牙和懸刀等原件直接裝在弩臂木槽內。

由於木槽承受能力較小,無形中限制了弩的強度。

而漢弩裝載銅郭後,能夠在弩臂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提高弩的初速,這無疑提高了弩的射程范圍。

不僅如此,漢弩還增加了望山高度,並劃分出類似近代步槍標尺般的分度線。

這一技術改良,讓漢弩在進行遠程火力打擊時,能夠更精確地掌握正確的射角,從而提高命中率。

到了實戰中,漢弩的戰鬥力更是想想就讓人遍體生寒。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河北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就出土了一支精巧的青銅弩機。

該弩機郭長9.5厘米,鎖機時機牙露出郭面約1厘米,望山露出郭面高約4.5厘米,表面分刻5度,每度又中分出半度,度距從下往上遞減,從每度7.5毫米減至6.5毫米。

不難想象,這樣精致的漢弩若是投入實戰中,必將產生驚人的殺傷力。

更為令人驚嘆的是,從漢代出土實物來看,兩漢時代不僅有精致的輕弩機,還有戰力更為強大的腰引弩。

所謂『腰引弩』,就是一種比蹶張弩還要強勁的弩。

弩手需要同時使用兩腿和腰部的力量才能張弦搭箭,射出的箭鏃威力驚人,用《思辨錄輯要》中的話來說,就是『一夫之力,能勝八百斤,射可及五百步,真軍中利器也。

03科技先行

有道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此強大的弩,毛病也顯而易見,那便是射速太慢,用來應對快速移動的匈奴騎兵十分吃虧。

針對這一問題,戰略家晁錯認為漢軍可以將步兵、騎兵、車兵組成聯合軍陣,再輔以車載強弩、單兵用弩和弓等遠射兵器與戟、刀等近戰格鬥兵器協同作戰,從而克服弩的短板,有效打擊敵人。

低調的弩,就這麼在漢軍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漢代許多將領,都是用弩的專家能手。

比如被唐朝詩人哀嘆『難封』的李廣,不光能用弓箭射石頭,還是指揮用弩的高手。

據史料記載,李廣曾率兵出擊匈奴的左賢王,當時李廣一騎絕塵,將大部隊遠遠甩在了身後,用實力證明了『飛將軍』的名號不是白叫的。

跑得太快的一大弊端,就是李廣孤軍深入,不幸被匈奴十倍兵力包圍。

危機關頭,李廣不慌不忙,親自操作大黃弩,射殺匈奴副將,嚇得匈奴不敢沖鋒,最終等來了援兵。

李廣以強弩逼退匈奴多年以後,他的孫子李陵率領五千漢軍作為先遣部隊出擊匈奴,意外遇到匈奴單於的主力,被3萬匈奴騎兵包圍。

李陵當即命漢軍取出強弩,對準匈奴『千弩俱發』,打得匈奴騎兵連連敗退,取得初戰勝利。

匈奴暫時退兵後,李陵急忙帶著部下轉移,途中多次以強弩對付匈奴,均取得不俗的戰績,還曾一度以強弩連射單於,嚇得單於抱頭鼠竄,直到所有弩箭全部用光,李陵才被匈奴擊敗。

靠著強悍的漢弩,李陵打出了雖敗猶榮的經典一戰,而在更多的戰役裡,漢軍也憑借著弩的威力,打出了輝煌的勝利。

比如東漢『拯救大兵耿恭』之戰中,漢軍就用強弩發射毒箭,嚇得匈奴一邊忙不迭地逃命,一邊感慨道:『漢兵神,真可畏也!』

不俗的戰績,讓弩成為了漢軍中裝備比例最高的武器。

同時,漢軍為了確保『弩』這個大殺器發揮出最大威力,在軍隊編制中專門設置了強弩將軍和積弩將軍,以及專門的弩兵『材官』,還嚴格限制『弩』的流通,甚至連十石弩都被列為禁止出口的高科技武器。

而隨著漢軍追亡逐北,打垮匈奴打通絲綢之路,一直被限制出口的高科技裝備弩,也打出了國際聲譽。

比如當時與漢朝『號稱齊名』的羅馬,就十分推崇中國的弓弩,一些羅馬貴族索性將中國的弓弩與箭簇掛在身邊,以便隨時把玩欣賞。

一件漢朝軍隊裡常見的單兵弩,漂洋過海到了羅馬,就成了羅馬當地令人嘆為觀止的寶貝。

這傳奇一幕,恰恰證明了一個真理,任何一個時代,軍隊的強大與進步,都是科技先行。

參考資料:遊戰洪《先秦兩漢時弓弩礮的制作技術和作戰性能》、秦延景《中國古代弓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