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大將周亞夫之死,他是得罪了漢景帝還是梁王?一場宴席見分曉。《網路歷史》

一日,漢景帝召周亞夫入宮,周亞夫進宮後,見景帝獨坐廳堂,即行拜謁之禮,景帝和他寒暄幾句就命設宴,讓周亞夫和他一起吃飯。

周亞夫看到這宴席隻有一君一臣,感到有些疑惑,入席之後,他發現自己面前隻有一隻酒杯和一整塊大肉,但卻沒有筷子,這要怎麼進食呢?

周亞夫感到一陣憤怒,他認為景帝這是在戲弄他,於是便自作主張叫人拿雙筷子來 ,但卻沒人給他,待他要說話時,景帝忽然說,難道這樣你還不滿意嗎?

周亞夫一聽,馬上明白景帝這是在試探他,於是連忙起身謝罪,之後便憤然離宮而去。

此後,沒過多久,周亞夫便因罪入獄,最後餓死在獄中。

那麼,為何一場宴席引發了一場命案呢?不過是要一雙筷子,景帝至於這麼小心眼兒嗎?

景帝的確心眼兒不大,但他要誅殺周亞夫也不是因為一雙筷子,而是由來已久。

周亞夫與梁王的恩怨

漢景帝初年,劉姓諸侯依靠在經濟上的優勢,在政治上也越來越強橫,為了遏制這種趨勢,景帝采用禦史大夫晁錯『削藩』的建議,從而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公元前154年,以吳王為首發動了七國之亂。

吳王起兵二十萬,來勢兇猛,很快危及到西漢的中央政權。

為了平息這場叛亂,景帝啟用了周亞夫代行太尉,率兵迎戰。

周亞夫乃西漢名將周勃次子,自幼熟讀兵書,在軍事方面有過人的才能,而且治軍嚴明,是一位難得的軍事人才。

周亞夫也沒有讓景帝失望,他很快想出了一個平叛的方法,那就是給叛軍來個釜底抽薪,斷了他們的糧道。

自古打仗糧道歷來是重中之重,一旦糧道被切斷,全軍上下必然會軍心大亂,人人無心戀戰,最終朝廷輕松破敵。

但是要執行這項計策還有些難度,當時梁國已被圍困,要切斷糧道就意味要舍棄梁國,而梁國是梁王劉武的封地,劉武與景帝是一母同胞,是竇太後的兒子,不論景帝還是竇太後,都對梁王寵愛有加,特別是竇太後還曾勸導景帝在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弟弟呢,這要是把梁國給舍了,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這其中的利害關系,周亞夫心裡還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以周亞夫的性格,這些因素並不能影響他的決定,畢竟在漢文帝時代,他把漢文帝都曾擋在軍營之外。

更何況,對於這個策略,景帝也是點過頭的。

所以,當梁王不斷地向周亞夫求援時,周亞夫按照原定作戰計劃,並沒有理會梁王,而是專註於高築營壘,暗中派兵去抄叛軍的後路,斷其糧道。

梁王見求助周亞夫無果,就直接向景帝求救,要求增援。

景帝不忍拒絕,就下詔讓周亞夫發兵救梁王,但周亞夫從大局出發,仍舊不肯出兵。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梁王發動全城軍民死守抗敵,最後居然守住了梁國,而且拖延了叛軍的進攻速度,吸引了叛軍的注意力,從客觀上為周亞夫還提供了幫助,最終周亞夫一舉擊敗了叛軍。

七國之亂在三個月之內就被平叛了,周亞夫功不可沒,被正式任命為太尉,也就是統領軍隊的最高長官。

從此,他的權力是重一日,權傾朝野,聲名顯赫。

但是也因此,他與梁王結下了梁子。

對於犧牲梁國來達到平叛的計策,令梁王耿耿於懷,他暗中下決心,一定要抓住機會治周亞夫於死地。

反對廢改太子事件

公元前150年,周亞夫在當了五年太尉之後,被升為了丞相,在身份上實現了由武將到文臣的轉變,進入了政治權力的中心,但這並不是什麼好兆頭。

如果周亞夫是一個懂得察言觀色的人,懂得隨環境而改變的做事方式,那麼這可能是他創造歷史的契機。

但事實卻是,在沙場上叱吒風雲的周亞夫,在政治上卻極度不適應,並且受盡了委屈。

首先就是廢改太子事件,漢景帝於公元前153年,將長子劉榮立為太子,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有意將自己的女兒陳阿嬌配給劉榮,但卻遭到了劉榮生母栗姬的拒絕。

對此,館陶公主懷恨在心,並退而求其次,將女兒許配給了景帝的另一個兒子,就是膠東王劉徹。

從此,在皇宮中有影響力的長公主與劉徹生母王夫人結成了同盟,並圖謀讓劉徹取代太子劉榮的地位。

很快,栗姬在長公主與王夫人的合力打壓下失寵,導致景帝動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但是古法有制,廢立太子雖是帝王家事,但卻事關天下,並不是一件小事。

漢景帝為了取得大臣們的支持,於是就找來朝中重臣一起商議此事。

作為丞相的周亞夫自然是頭號重臣,景帝當然希望周亞夫支持他,但周亞夫既不懂得揣摩聖意,又缺乏政治眼光,隻是以他的耿直性情,從國家大局出發的立場上否定了此事。

實際上按照當時形勢,周亞夫順了景帝的意,既是上上策,也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

劉榮生母栗姬已失寵,景帝對劉榮也並不十分喜歡,關鍵劉榮背景也不強大,很難坐穩太子之位。

但劉徹就不一樣了,王夫人成為景帝新寵,嶽母又是頗有影響力的館陶公主,就連景帝都要給長公主幾分面子,可謂後臺強硬。

事情的結果也是這樣的,景帝最終還是廢了劉榮,改產劉徹為太子,這一結果也將周亞夫推入劉榮派系,從此對周亞夫心存芥蒂。

漢景帝是個小心眼兒

漢景帝劉啟盡管也稱得上是一位賢明之君,但卻是一個小心眼兒的人。

早在他當東宮太子時,就因與吳王劉濞玩賭博遊戲起了爭執,他竟然擊殺了吳王的兒子,這與吳王後來的反叛也有直接的聯系。

繼位後,劉啟任用才子晁錯為重臣,把國事托付於他,並推行了由晁錯主張的『削藩』,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

後來景帝聽信袁盎鼓舌造謠,以殺晁錯作為各叛王撤兵的條件時,他居然默認了,下令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誅滅了晁錯全族。

可見,漢景帝不僅小心眼兒,且聽信讒言,其賢明君主也是要打個引號的。

不幸的是,周亞夫就是在這樣一位君主手下辦事的,也難逃命運的捉弄。

梁王憑借七國之亂的一場梁國保衛戰,也算是一戰成名。

為了報周亞夫的不救之仇,此後他沒少在後宮嚼舌頭,時間一長,竇太後也開始討厭起了周亞夫。

而竇太後在朝中勢力強大,得罪了太後一人就等於得罪了朝中的一大批官員,當危險來臨時,周亞夫仍未意識到這一點。

梁王因軍功驕橫,他竟然派刺客暗殺了朝中對他不滿的十多位大臣,漢景帝知道此事後,大發雷霆,決定要嚴懲梁王。

梁王為避難請出了王皇後的哥哥王信去當說客,果真保住了性命。

事後,梁王為了報答王信,就和竇太後聯名要為王信請封爵位,其實對於這事兒景帝也打心裡同意的,畢竟他是王皇後的哥哥嘛。

但在程序上,他還是要征詢一下大臣們的意見。

於是,他就找周亞夫來商量,結果,周亞夫又潑了景帝一盆涼水,根據漢高祖時的規定,沒有對國家有過大貢獻的人,不能封侯。

一條規定塞得景帝和太後啞口無言,但心裡都十分惱火,由此又加深了對周亞夫的厭惡。

就在此時,匈奴有五人降漢,景帝想要賜封他們為侯,以此來鼓勵更多的匈奴人來降漢。

但周亞夫從傳統的忠信觀念出發,認為匈奴降將背叛了他的國家和人民,像這樣不忠不信的叛徒,怎麼給他們封侯呢?

但這次景帝沒有聽他的話,而是堅持給這五人封了侯。

不久後,景帝便以周亞夫年邁患病為由,罷免了他的相位。

盡管周亞夫此後賦閑在家,也不再是朝中重臣,也沒有了軍權,但景帝仍對他不放心,仍舊對他充滿了猜忌和戒備之心。

於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景帝以設宴賜食為名,繼續對周亞夫進行一番試探,接著就出現了開篇的一幕。

周亞夫桀驁不馴的性格讓漢景帝十分忌諱,像這樣的人存在一天,對皇權就是一種威脅,因為他是一匹無法馴服的千裡馬。

更何況,景帝改立劉徹為太子,周亞夫是十分反對的。

景帝擔心周亞夫會對未來的天子不利,從而對周亞夫殺心四起。

周亞夫之死

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周亞夫的兒子為了給父親準備殉葬品,私下購買了隻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器物,即五百副皇家殉葬用的鎧甲和盾牌。

周亞夫之子原本以為這件事做得人不知鬼不覺,但最後景帝還是知道了。

景帝正好可以借這件事除掉周亞夫。

景帝給周亞夫的兒子扣了一個謀反的罪名,這樣周亞夫也自然被牽連了進來。

經過廷尉的審訊後,周亞夫才意識到自己已身陷羅網,那麼他是一身傲骨的死去,還是痛哭流涕地向景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呢?他選擇了前者,面對顛倒黑白、不明是非的冤屈,周亞夫選擇了緘默,以絕食來抗議,最後餓死在獄中。

周亞夫死後,他的封國也被撤除,他原本想用絕食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卻正合了皇帝的心意。

此後,景帝也很快封了王皇後的哥哥王信做了蓋侯,由此可見,景帝的確是一個小心眼兒薄情寡義之人。

關於周亞夫之死,千百年來,人們有著不同的說法。

有說他是被梁王所害,也有說他是歷史常見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還有人說他的慘死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說他卷入了太子之爭,淪為了政治犧牲品。

依筆者看,周亞夫之死更多的是他的性格所致。

像他這樣性格的武將,適合在戰場上帶兵打仗,但卻不適合在朝中作文臣。

耿直、桀驁不馴的性格特點,以及過於講求原則性、不懂變通的處事方式,都為他的死亡埋下了隱患。

歷史上能成為帝王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都是退而求其次作了人臣,以求從帝王手中分得一杯羹。

但是如何分得這杯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高明者大多行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