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和親制度始於漢朝,是漢高祖劉邦時期為了安撫塞外的匈奴人所推行的國策,不過如果細心觀察歷史資料記載會發現漢朝一直是向匈奴嫁公主,幾乎沒有記載漢朝娶匈奴公主過來。
看到這裡是不是會有些納悶,要知道離現代最近的朝代清朝也推行滿蒙和親政策,但是人家清朝是既往蒙古嫁公主,也從蒙古往回娶公主。
這漢朝的皇帝從來不往回娶匈奴公主,難道是因為匈奴的公主長得都不好看嗎?
西漢和親始於漢高祖劉邦,實際上是漢朝為了與匈奴求和
別看歷史上記載匈奴人是遊牧民族,驍勇善戰,似乎很野蠻,文明也遠落後於中原王朝,其實匈奴人的歷史也很悠久。
匈奴人幾乎是伴隨著華夏文明一同誕生的民族,隻是匈奴人的文明遠遠落後於華夏文明。
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的人把自己稱之為華夏,而中原以外的地區則按照四方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把南蠻和東夷並稱為蠻夷,把西戎和北狄並稱為戎狄。
而西邊和北邊的戎狄就是匈奴人的前身,戎狄在春秋時期就專門指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到了戰國時期,戎狄逐漸統一融合,因此又被中原人稱之為匈奴。
在戰國末年匈奴人徹底崛起,匈奴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軍隊更是以騎兵為主,匈奴人都比較驍勇善戰,單兵作戰能力很強,這對當時的中原王朝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中原政權為了抵禦匈奴,想出了修築長城來抵禦騎兵的辦法,於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燕國、趙國都為了抵禦匈奴才修築了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匈奴也在傑出的領袖冒頓單於的帶領下實現統一並崛起。
在冒頓單於的帶領下,匈奴先後吞並了東胡、月氏和樓蘭等國,這一時期匈奴就建立起了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幹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一帶幅員遼闊的草原帝國。
在匈奴建立起如此幅員遼闊的草原帝國時,中原王朝已經陷入了戰亂,秦始皇去世後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等農民掀起反抗暴秦運動,緊接著又進入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的楚漢爭霸時期。
雖然最終劉邦擊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中原王朝也精疲力竭,而冒頓單於正是瞅準這個時機想入主中原。
在漢朝建立初期,冒頓單於帶領匈奴騎兵屢次侵擾漢朝邊境,而劉邦派去抵禦匈奴的韓王信《此韓王信並非打敗項羽的韓信,他是韓襄王的孫子,本來也叫韓信,為了區分於兵仙韓信,故此後世稱其為韓王信》在對戰時屢戰屢敗,面對強大的匈奴帝國,韓王信害怕了,他私下與冒頓單於議和。
韓王信暗中與冒頓單於議和的事情後來被劉邦知道,劉邦對於韓王信沒有事先請示自己就敢私下議和的事情很生氣,他甚至懷疑韓王信暗中私通匈奴,於是他公開斥責了韓王信。
劉邦的斥責讓韓王信很害怕,他擔心自己將來會被劉邦誅殺,於是他決定反叛劉邦,投降匈奴聯合攻漢。
劉邦聽說韓王信反叛之後,於是立刻親率大軍準備平定韓王信和匈奴,在戰鬥初期劉邦打得很順利,漢軍很輕松的就擊潰了韓王信的軍隊,連匈奴都被漢軍打得節節敗退。
於是乎劉邦有些得意忘形,他認為強盛的匈奴不過如此,豈料後來冒頓單於利用劉邦的輕敵大意,設下伏兵將其圍困於白登山上,史稱『白登之圍』。
多虧了劉邦身邊的謀士陳平獻計,陳平建議劉邦派人暗中給冒頓單於的閼氏《王妃》行賄,通過女人的枕邊風再加上當時天氣非常不好,十分苦寒,匈奴這頭軍隊也損失慘重,最終使得冒頓單於放走了劉邦。
歷經『白登之圍』後,劉邦徹底見識到了匈奴的強盛,所以他聽從了建信侯婁敬提出的和親之策,決定讓漢朝世代與匈奴和親,以懷柔的手段安撫匈奴人,這樣就能換來邊境和平,也能讓大漢黎民休養生息,發展國力。
從劉邦定下和親之策,此後西漢對外族國家的政策基本就是以和親為主,除了漢武帝劉徹時期漢朝國力強盛,漢武帝多次派名將衛青和霍去病討伐匈奴,最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橫掃大漠,這才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而和親之策也一度在漢武帝時期中止。
到了漢武帝的孫子漢宣帝劉詢時期,漢宣帝為了分化瓦解匈奴各部又恢復了和親的國策,然後到漢元帝劉奭時期把著名的王昭君下嫁匈奴和親。
不過匈奴在漢元帝時期就已經分裂成南北匈奴,實力早已大不如前。
此後一直到西漢末期,匈奴由於分裂內訌最終導致政權瓦解,對中原政權不再構成威脅,所以到了東漢時期就不再與匈奴和親了。
但是要知道劉邦最初向匈奴提出和親是為了求和,為了換來邊境和平,雖然名義上是漢朝送出公主出嫁,漢朝皇帝是匈奴單於的嶽父,但是別看漢朝面子上占便宜了,實際上漢朝要送出很豐厚的陪嫁,說好聽點叫嫁妝,說不好聽點就是給匈奴送女人、送錢去求和。
所以在需求關系上是漢朝求著匈奴別打他了,是花錢送女人買平安。
匈奴人尚武,也特別崇拜強者,相比之下漢朝就成了弱者,因此漢朝皇帝即便想求娶匈奴公主都未必能獲得同意。
自尊、面子、血統、政治因素註定了漢朝皇帝不可能娶匈奴公主
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公主其實與自尊心有很大關系,和親之策自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是以糊弄匈奴人為主。
最初劉邦在和親時,是考慮讓自己與呂後的長女魯元公主下嫁冒頓單於,可是呂後不忍心女兒嫁到匈奴,日夜在劉邦面前哭訴,後來說得劉邦也不忍心把女兒嫁過去便宜冒頓單於,於是劉邦就隨便找了個宮女冒充宗室女子下嫁給了冒頓單於。
從此之後西漢的和親公主大多數都是宮女,比如王昭君就是宮女出身,被漢元帝收為義女下嫁匈奴呼韓邪單於,還有極少數是像解憂公主和細君公主這樣的宗室女孩,不過她們都屬於叛亂的宗室諸侯王後代,她們代表漢朝去和親屬於是贖罪的行為。
所以總結下來漢朝派去與匈奴和親的女孩名義上是公主,實際上就是純粹糊弄匈奴人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公主。
抱著以己度人的心態,漢朝皇帝糊弄匈奴人,也怕匈奴人糊弄自己,如果漢朝皇帝求娶匈奴公主,是不是擔心匈奴單於也像漢朝似的,隨便找點丫環侍女就嫁過來,那樣的話漢朝皇帝豈不淪為匈奴人的笑柄。
所以漢朝皇帝出於自尊心也不想求娶匈奴公主,說到自尊了,那就得再說說面子的事情了,要知道雖然漢朝又給匈奴送公主送豐厚的嫁妝,但是對外說起來漢朝皇帝是匈奴單於的嶽父,這個關系往外說出去面子上也好看啊。
可是如果漢朝皇帝向匈奴求娶公主,那豈不是漢朝皇帝要成匈奴單於的女婿了,那這就是兒皇帝了,這往外說出去讓漢朝皇室顏面何存。
相比之下匈奴人就不太註重面子,而是比較註重實際利益了,匈奴單於不介意成為漢朝皇帝的女婿,他隻在意是否能獲得女人和金錢,所以匈奴人願意接受漢朝提出的和親政策,誰也不會拒絕女人和金錢。
還有就是漢朝皇帝比較在意血統,不止是漢朝皇帝在意血統,當時的漢人也都比較註重血統。
在春秋初期,名相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管仲這個提議就是讓齊桓公以諸侯國首領的身份,輔佐周天子以討伐異族,而當時討伐的對象就是匈奴人的前身戎狄。
而管仲提出的這個思想使得當時的漢人形成了保衛華夏地區和文明,排斥戎狄外族的理念。
而且華夏文明遠比遊牧民族的文明要先進,禮法制度上也更加完善,所以當時的漢人內心中是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的。
假設在這種理念下,漢朝皇帝如果娶了匈奴公主,那麼匈奴公主是不是就要被立為皇後,漢人排斥和瞧不起匈奴人,而匈奴公主成了皇後,那漢朝皇帝是不是要失去民心了。
況且如果匈奴公主生了兒子,立不立為太子,如果漢朝皇帝把帶有匈奴血統的皇子立為太子,那麼恐怕很快地方就會發生叛亂事件。
而且拿太子這件事來說這裡面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以及政治陰謀,其實當初和親之策的提議者婁敬在提出和親時,就已經給劉邦在這項國策中蘊含了很多後續的陰謀之策。
婁敬給劉邦提出和親國策的主旨就在於利用女人分裂匈奴,婁敬認為把公主嫁過去再加上豐厚的嫁妝,冒頓單於肯定會把公主立為正妻,如果公主日後生下兒子,那肯定要被立為接班人,這樣一來冒頓單於活著的時候是劉邦的女婿,即便他死了,匈奴單於還是劉邦的外孫,將來外孫又豈能與外祖父對抗。
即便公主生的王子沒有被立為接班人,那麼可以讓公主帶著所生王子挑撥匈奴內部起紛爭,這樣就能分化瓦解匈奴。
就算這一代和親公主完成不了這些任務,那麼日後把和親定為大漢國策一直推行下去,總會有一代人能完成分化瓦解匈奴的任務,匈奴一旦被分化瓦解,那麼就不是大漢的對手,漢朝就可以輕而易舉征服他。
婁敬這條計策確實很毒辣,在漢朝中後期匈奴分化瓦解,與這些和親公主帶著所生王子在其中挑唆也有很大關系,可以說婁敬的這條和親計策也確實讓後來的匈奴人吃了苦果。
所以把和親公主嫁到匈奴本身就是漢朝的計策,漢朝皇帝再向匈奴求娶公主,那是想讓匈奴人來一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嗎?
試想一下如果漢朝皇帝娶了匈奴公主,還生育了帶有匈奴血統的皇子,然後立為太子繼承皇位,再後來引入匈奴外戚進入漢朝權力中心,而西漢本來的結局就是葬送在了外戚手中,有了匈奴外戚西漢豈不是更容易被匈奴吞並。
就算不立帶有匈奴血統的皇子成為太子,那麼按照婁敬的推演,和親公主就該挑撥皇子出來奪權,而西漢的皇室宗親本來沒事就愛反叛一下,要是有個帶有匈奴血統的皇子反叛,那匈奴人更有理由直接出兵幫助皇子,結果西漢同樣很可能會被匈奴吞並。
所以漢朝皇帝就知道當初和親之策是為了分化瓦解匈奴政權,漢朝皇帝不可能自己找麻煩,非要求娶一個匈奴公主過來。
漢朝皇帝就從以上這些因素來說都不能娶匈奴公主,否則那是給自己找麻煩埋炸彈呢。
寫在最後
根據現代考古已知出土的匈奴人遺骸來看,匈奴人屬於混血遊牧民族,大概分為三個類型人種,有一部分匈奴人與現代蒙古人外貌很相似,是屬於東北亞黃種人,另一部分匈奴人外貌與印度地中海類型的白種人相似,屬於有白種人外貌,第三部分匈奴人就屬於這兩者的混血族人。
不過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可以肯定匈奴人長得不醜,所以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公主與她們的外貌美醜沒有關系,而且國家之間的聯姻也不會考慮外貌問題。
因此漢朝皇帝在和親過程中,隻往匈奴嫁公主,不往回娶公主,不是因為匈奴女人美與醜的關系而是多方面因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