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古代很落後,為何漢朝就出現了『千人大廠』?別太低估了古代。《網路歷史》

一說歷史,很多人就認為古代人很窮很落後。

無疑,這種觀點基本是正確的,比起現代,古代各王朝確實有所不及,僅看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可能超過了所有歷史發展獲得成績的總和。

殊不知,西漢時期就有了『千人大廠』,那時的商業文明遠比我們想象的發達一些,也比兩千年中很多朝代都發達。

1、那個漢朝的千人大廠

此事見於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說的是,有一個姓卓的人家,祖上曾經是趙國人,靠『冶鐵』獲得一定財富了。

這『冶鐵』的技術,當時絕對是高科技,相當於現在的互聯網,一般人玩不了。

但就算這卓氏再牛,也無法阻擋戰爭帶來的巨大影響。

秦國把趙國擊敗了,卓家財富被搶掠,勒令卓家搬遷。

被勒令搬遷的,不止卓家一戶。

大部分被勒令搬家的人,將不多的錢財,用來賄賂秦朝官員,如此可以搬遷到指定區域中,離都城近一些,離老家近一些的地方,因此,葭萌縣是個重要的選擇。

這葭萌縣在如今的四川廣元地界,屬於川北。

卓家家主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在他看來,葭萌縣有些狹小,土地也比較貧瘠,實在不適合發展,除了是四川的北部地區,離咸陽更近,再沒有一點優勢。

他看中了遠方的汶山下的區域,那裡土地肥沃,人們生活水平較好,而且善於生意往來。

官吏巴不得有人去遠方呢,聽聞卓氏的意向,馬上就讓卓家遷移到如今臨邛縣,這是成都平原的西南。

這下,卓家家主高興壞了。

去了之後,卓氏在有鐵礦的山裡開始搞冶煉了。

因為,卓家本來就有冶鐵技術,而且懂得生意上的事情,因此,積累很快。

沒出幾年,就成為了那一片土地的首富。

又過了幾年,富有到『雇傭工人上千』,成了滇蜀地區的首富,那是真正的大佬了,企業可是貨真價實的『千人大廠』。

人生就是如此,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人人都想事少錢多離家近,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事實上,財富的積累一定不能局限於一定區域,局限住了,就可能和財富失之交臂了。

卓氏發達了,有產業,有大房子、大院子,有奴仆,這日子過得簡直舒心極了,堪比國君啊!

這樣的千人大企業,在漢朝多不多呢?不多,但是還是有一些。

一切說明,西漢中前期,百姓的日子過得不錯,商業也看似紅紅火火。

2、漢朝的商業發明可以更好,但是被錯過,回到了農耕文明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什麼意思?

最好的治國水平是:相鄰國家的百姓可以互相看見,聲音大一點可以互相聽見。

雙方百姓,各自品嘗著美味的食物,各自穿著美麗的衣服,過著快樂的生活,到死雙方都沒有往來。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理想的狀態,司馬遷第一個跳出來否定『老子』:

很早以前的事情,我不知道。

但是,虞舜和夏朝的事情,我還是知道一些的。

從夏朝到現在,人們喜歡美好的事物,男的喜歡漂亮的女子,美味的乳豬人們不喜歡拒絕,舒適的環境人們也不願意放棄,而且,在精神上還要炫耀權勢與財富,獲得那種滿足感。

這樣的習慣很久了,想要改變非常難!

我認為,管理民眾,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不斷地引導大眾,第三是進行教育,第四是用制度約束人。

最愚蠢的辦法就是和老百姓爭『利』。

用老子的辦法,沒啥用,是理想狀態。

這司馬遷是真的敢說啊!

在司馬遷的《貨殖列傳》裡,詳細講了當時的商業貿易來往情況,東邊的漁、鹽等物品,可以交易到西邊。

西邊的木材、竹子等,可以交易到東邊。

江南的楠木、生薑等物品可以到達北方,北方的羊毛、皮貨等可以到達南方。

四川的物品可以交易到東北,東北的物品也可以向需要的地方流動…..

而這些流動,靠的就是商人。

在司馬遷看來,當時的商業繁榮是從夏朝之後慢慢開啟的,漢朝時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

只要政府不要幹涉太多,那麼,各行各業都會制造出一批富翁,整個國家就會繁榮起來。

現在,通過各種出土的文獻和文物,可以發現,漢朝初期的商業文明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貨殖列傳》裡,司馬遷從商朝談到周,從春秋聊到戰國,從越國崛起看商業起到的作用。

總之,司馬遷的文章裡表達出當時商業的現狀和商業的前景。

確實,在西漢初期,整個國家非常的繁榮,真正有了國富民強之意。

因為有如此好的基礎,也就有了漢武帝敢和匈奴對著幹的壯舉。

通過貨殖列傳,我們看到了漢朝澎湃的商業動力,隱隱約約看見工商業文明正在向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

如此下去,漢朝一定能創造一個更加輝煌,甚至堪稱偉大的帝國,會創造一個當時極其發達的文明社會,至少,可以達到後期北宋的那種狀況。

但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漢朝工商文明的曙光短時間呈現,到達頂點後,仿佛畫了個美麗的拋物線,然後,慢慢地重回了『農耕文明』。

可惜了那出現的『千人大廠』,可惜了一副澎湃向上的商業繁榮相。

3、古代的商業文明為何不能創造奇跡,持續輝煌?

從商業文明集大成的情況來看,一般認為有三次,一是宋代的商業文明,二是明末清初的商業文明,三是近代的商業文明。

嚴格來說,西漢初期也應該算進去,因為他們實行了『市場的自主調配』,生意往來蒸蒸日上,很多人走向了富裕之路。

但是,無論是宋代的,還是明末清初的,再或是漢代的商業文明的雛形,都未能走遠,這是為何呢?

第一,戰爭成為了極大的破壞。

戰爭就是雙刃劍,一邊可以擴大領土,保衛國民,另一邊對經濟是有損害的,這毋庸置疑。

大家想一想,當全國性的戰爭開始的時候,人人都隻想兩件事:一是安全嗎?二是能吃飽肚子嗎?基於這兩點的考慮,人們不會冒著風險穿梭,這對商業文明的發展非常不利。

所以,很多人說西漢衰落始於漢武大帝,不能說全對,但是有一定道理的,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始於漢武大帝的晚期。

如果,在漠北戰爭後,漢朝繼續致力於經濟發展,那麼漢武大帝就會成為真正的完美皇帝了。

但是,漢武帝在晚年依然窮兵黷武,『巫蠱之禍』讓漢朝又是元氣大傷,最後,漢武帝下了『罪己詔』,算是做了反思和糾偏。

如果這種反思和糾偏再早上20年,漢朝的腳上真的會安上風火輪,一日千裡。

第二,意識導向的問題。

古代常說起一句話『士農工商』,這是職業排序。

士,不用多說了,這就是『士大夫』階層,引申為所有當官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古人『三更燈五更雞』地苦讀?不就是為了混入仕途,混個一官半職,封妻蔭子嗎?

那時候,家裡出個當官的那是最大的榮耀,可以改變一個家族的命運。

農,古代人認為農業是萬業之本,農民好好種地,才能避免全國餓肚子。

工,排在第三位,這就是當時手工業者的地位,我們現在提倡『匠人精神』,那時也很註重,但重要性放在農民之後。

商,排在末位。

在很多古人看來,這就是不好好幹活的一群人做的事情《這就像四十年前,很多人看不起個體戶一樣》。

在當時人看來,農民可以多,但商人太多以後,國家的『根本』可能就沒有了。

』士農工商『的提法,從周朝就開始了,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王朝。

在那種意識導向下,註定了『商業文明』不容易快速發展。

第三,商人的財富保存不易。

古代當好一個商人,真的很難。

有錢了,不敢太過炫耀。

炫耀了,一是會成為一些官府人員的掠奪目標,二是會成為『為非作歹』之人的目標。

但是,有錢了,不享受,人家掙錢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社會,商人地位已經非常高了,但在過去,商人地位不高,而且面臨很大的風險,那些巨富如明朝沈萬三、清朝胡雪巖等等,下場都不太好。

商人地位不高,商人財富保存不易,導致了商業文明向前發展非常不容易。

但凡,重視商業的年代,勢必,人民非常富裕,比如漢初,比如北宋等。

但長期『重農抑商』的操作,終究讓商業文明在中國古代很難得到大發展。

關於卓氏家族的千人企業,在後面發展如何,再也沒有看見,想必,西漢初期不錯,但是中後期就不好說了。

即算如此,卓氏的千人企業,還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時代熠熠生輝,影響了幾代人,讓人們看見了商業文明帶來的巨大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