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行歐洲的匈人真的是被霍去病打敗的匈奴人嗎?《網路歷史》

公元四世紀後半葉,一股強大的遊牧勢力突然在黑海沿岸出現。

他們身材矮胖,面目猙獰,頭顱發尖,臉上密佈著刀刻的痕跡。

沒人知道他們的來歷,仿佛是從地獄中憑空冒出的魔鬼。

他們個個是馬術高手,如同黏在馬上一樣,就像是希臘傳說中的半人馬。

他們射箭百發百中,每一輪進攻,都如同一陣死亡浪潮。

他們強盛的武力,給羅馬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甚至引發了民族大遷徙的浪潮。

而強盛一時的西羅馬帝國,就是因此而滅亡。

不知從何時起,橫行歐洲的匈人開始與中國的匈奴人劃上等號。

有學者認為,匈人其實是漢朝打敗的北匈奴人的後裔。

這一發現,讓許多中國人歡欣鼓舞。

既然漢朝打敗了匈奴,而匈奴人又擊敗了羅馬,那麼就意味著漢朝一定勝過羅馬。

從民國開始,這種邏輯一直大行其道。

在那個被列強所欺侮的年代,這種邏輯成為部分中國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是黃種人勝過白種人的例證。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邏輯真的成立嗎?漢朝一定就勝過羅馬嗎?

匈人真的是匈奴人?

要解開這個邏輯,我們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

在很多人眼裡,匈奴之所以西遷,是西漢時期衛青和霍去病打擊的結果,然而史實並非如此。

匈奴的西遷,其實是從東漢漢和帝年間開始的。

公元91年,東漢國舅、大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出塞數千裡,將已經衰弱不堪的北匈奴勢力徹底擊潰。

北匈奴單於帶領著殘餘部眾狼狽逃走,他們一路向西,從此不知所蹤。

雖然,東漢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徹底清除了北匈奴在西域的殘餘勢力。

至此,北匈奴作為一個漠北政權,終於完全地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

匈奴人到底逃到了哪裡?這是近兩千年來,一直困擾中國學人的問題。

直到19世紀,中國學者才無意間尋找到了答案。

清朝內閣學士洪鈞通過翻譯西亞歷史,編纂成《元史譯文證補》,其中詳細介紹了阿提拉帶領匈人入侵歐洲的始末。

並且,洪鈞將匈人《huns》視為匈奴的變音。

在洪鈞生活的年代,中國已經淪為西方的列強的半殖民地,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不斷受到打擊。

當中國的學人獲知,自己的手下敗將–匈奴,曾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不禁民族自豪感爆棚,幾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這一觀點。

此後的學者,如章太炎、梁啟超等人,不斷地為此說法背書。

至少在中國,『匈人即為匈奴人』的說法已經成為鐵案。

1906年,《東方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歷史上黃白二種之競爭》的雜文,介紹了匈人擊潰哥特人、羅馬人的歷史,並宣稱這是黃人在武力上勝過白人的例證。

事實上,『匈人即為匈奴』的說法,是18世紀的法國學者德·奎尼最先提出的,他在《匈奴通史》中,通過比較中西方史料,提出了匈人與匈奴同源的假說。

其後,德國漢學家夏特補充、完善了德·奎尼的觀點,並初步推測出匈奴人西遷的路線。

然而從20世紀中期開始,西方學者逐漸開始質疑這一說法。

例如英國的湯普森、德國的阿爾泰姆等等,他們認為匈人和匈奴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並缺乏有力的論據。

在他們的影響下,『匈人即是匈奴人』的觀點逐漸式微。

然而,中國大多數學者仍然贊同老觀點,並與西方學者唇槍舌劍。

中國學者認為西方學者過於倨傲,他們否認『匈奴起源說』,是出於種族主義偏見。

結合史料來看,對於匈人的起源,學者們有多種說法,如阿蘭起源說、粟特起源說、嚈噠起源說等。

然而,這幾種說法都有相當明顯的漏洞。

例如從阿蘭起源說來看。

古羅馬史學家馬塞裡努斯記載中的阿蘭人,皆是身材高大,相貌漂亮,這就與匈人醜陋矮小的面貌形成鮮明的對比。

從嚈噠起源說來看,嚈噠人一直有白匈奴之稱。

中國史籍將嚈噠人的國度稱為悅般國,這個國家位於中亞,中國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北單於部眾的後裔。

然而,這種說法不過是中國人的誤解。

嚈噠人其實是大月氏和塞種人的後裔,他們曾經是匈奴帝國治下的異族,並非匈奴本部。

德國漢學家夏德認為,中國史料所提到的嚈噠王忽倪,其實就是匈人國王阿提拉的幼子爾內克。

然而,在阿提拉時期,匈人的勢力並沒有到達嚈噠地區,忽倪也絕不可能是爾內克。

由於史料不詳,為了解開匈人族源的問題,學者隻能把希望寄托於現考古。

20世紀40年代,蘇聯考古學家曾對一處匈人墓葬進行發掘,發現墓主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特征。

然而從中國的史料來看,匈奴人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特征,這點和後來的鮮卑族大不一樣。

而且從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的雕塑來看,匈奴人也的確是黃種人。

從這裡看,匈人和匈奴人在人種上,已經有些對不上。

然而也有學者說,匈奴是個多民族、多人種混雜的部落聯合體,有高加索種的人其實並不奇怪。

況且匈奴西遷,難免與當地人民混血,有高加索種人的特征,也是說得過去的。

由於匈奴多人種的特性,所以很難用檢測DNA的手段判斷匈人的族源。

所以,無論從史料還是考古,都無法斷定匈人和匈奴人的聯系,無法形成文獻與考古資料相結合的二重證據鏈。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政權組織,還是社會風俗,亦或是文化藝術,匈人和匈奴人都有極大的差異。

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匈奴和匈人的聯系,但是無論在國際海事國內,『匈奴和匈人同源說』越來越站不住腳,匈人起源於匈奴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羅馬人真的被匈人所擊敗?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匈人與匈奴人很可能不是一回事。

但是有人又要問了,漢朝和羅馬同時遭遇遊牧民族的入侵。

漢朝頂住了野蠻人的進攻,並將之逐向遠方;而羅馬卻被匈人打敗,並亡於野蠻民族之手。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我們從羅馬來看。

所謂亡於蠻族的羅馬,主要指的是西羅馬帝國。

而滅亡他們的,主要是以哥特人為首的日耳曼人,而非匈人。

哥特人本生活於黑海沿岸,從事農耕活動。

匈人自東方出現後,首先征服了臨近哥特人的阿蘭人。

隨後,他們又和阿蘭人一起,趕走了哥特人。

哥特人在匈人的壓迫下,被迫西遷。

西哥特人進入西、東兩個羅馬帝國的領地,請求羅馬人的收留。

當時的羅馬正好缺兵少將,於是將哥特人作為炮灰留在國境內。

然而,羅馬人肆意地虐待西哥特人,終於引發了他們的反抗。

在決定性的阿德裡安堡會戰中,西哥特的騎兵擊潰了羅馬軍團,從此羅馬帝國走向了衰亡之路,日耳曼人像潮水一樣湧入羅馬的國土。

對於羅馬帝國來說,遠在東方的匈人並非心腹大患。

因為,他們社會結構松散,處於分裂狀態。

雖然他們會掠奪邊境,但是對堅固的城市並不能構成威脅。

然而,當成長於羅馬的匈人國王阿提拉一統匈人各部後,匈人才真正成為羅馬的大敵。

阿提拉的匈人帝國首先進攻東羅馬帝國,並且一路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城下。

由於匈人缺乏攻城武器,無法攻破城墻堅固的君士坦丁堡。

於是兩者便簽訂了『和平條約『,東羅馬用巨額黃金向匈人購買和平。

此後,阿提拉又降服了日耳曼諸族,形成了橫跨歐亞的巨大帝國。

公元450年,阿提拉將注意力轉向西方,他糾集阿蘭、勃艮第、薩克森等屬國的士兵,開始對西羅馬帝國發動猛攻。

阿提拉糾集五十萬士兵《顯然有水分》,一路打到比利時。

為了對抗匈人,西羅馬帝國也組織了一支將近六十萬人的部隊。

兩軍在高盧的沙隆展開決戰,阿提拉大敗虧輸,幾乎要自殺。

在這次進攻後,匈人帝國似乎沒有陷入頹勢。

公元452年,阿提拉率軍攻入意大利,兵鋒直指羅馬。

然而匈人軍隊在波河北岸停了下來,不久便撤回了自己領土。

至於阿提拉為何會撤軍?這仍是個千古之謎。

公元453年,阿提拉在婚禮上暴斃。

這位帝王一死,匈人帝國立即分崩離析,恢復到以前分裂的狀態。

從此以後,匈人就不再是羅馬以及日耳曼諸族的威脅,其屬下民族也紛紛獨立。

所以說,無論是東羅馬帝國還是西羅馬帝國,都沒有被匈人所滅亡。

匈人曾給羅馬造成很大麻煩,但持續時間不過五年,和阿提拉統一匈人國度的時間相吻合。

況且,羅馬人在沙隆這場決定性的會戰中,最終擊敗了阿提拉。

而阿提拉的繼承者,也在東羅馬帝國的外交軍事政策下俯首稱臣。

阿提拉的一個兒子還被東羅馬人斬去頭顱,被掛在君士坦丁堡競技場上示眾。

可以說,羅馬與匈人的戰爭,羅馬並沒有輸,匈人所造成的破壞也十分有限。

真正對羅馬有威脅的,其實是從事農耕的哥特等日耳曼蠻族,而絕不是匈人。

羅馬人沒有敗給遊牧民族,而中原政權倒是先敗了。

北匈奴雖然西逃,但是他們的同族南匈奴卻留在了中原。

東漢大亂後,中原人口空虛,鮮卑、羌、氐、羯等胡人紛紛遷入。

關中之地,戎狄人口甚至占了一半。

西晉末年,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南匈奴貴族劉淵趁勢而起,並於308年稱帝。

公元313年,南匈奴軍隊攻破晉朝首都洛陽,並俘虜了晉懷帝。

西羅馬帝國還在茍延殘喘,中原王朝倒是先亡於遊牧民族之手,被迫『衣冠南渡』,偏安於淮河以南。

中國對於匈人的想象源於民族自卑感

中國之所以對匈人和匈奴人的關系念念不忘,完全在於近代以來,中國對於列強的屈辱史。

在西方白種人強勢的武力之下,中國人節節敗退,產生了一種『白人不可戰勝』的挫敗感。

當中國發現匈人橫行歐洲,並把西方人的祖先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就產生了一種異樣的民族自豪感。

所以在潛意識裡,一些中國人往往會扭曲歷史事實。

不假思索地斷定匈人即是匈奴人;同時又不問史料,認為羅馬是被匈人所消滅。

這種種怪像,都是民族自卑感在作祟,是對現實沒有信心的表現,所以他們將情感寄托於古代祖先,從而獲得這種虛妄的慰藉。

在民族自卑感的作祟下,被北魏擊敗的柔然人,被唐朝擊敗突厥人,以及橫掃歐亞的蒙古人,都成了部分中國人緩解自己民族自卑感的對象。

前者可能與阿瓦爾人有聯系,給歐洲人造成很大破壞;而後者曾橫行於中東和東南歐,滅亡了曾經強大的東羅馬帝國。

而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更是成為許多中國人心中『痛打白種人』的黃種英雄。

現在我們的國家,與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就國力而言,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

然而許多中國人的自信心,並沒有隨著國力的提升而提升,相反仍抱有舊日的弱國心態,對於富裕、強大的西方仍有自卑感。

而這就是『匈人即是匈奴人』這種缺乏歷史依據的說法,仍能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