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裡,關東討董聯軍的『大明星』是孫堅,而非劉關張。《網路歷史》

《三國演義》小說第五回中講到,孫堅作為先鋒,攻打汜水關,其他諸侯都趕往了虎牢關。

董卓方面先是派華雄駐守汜水關,孫堅敗退後,關羽溫酒斬了華雄,董卓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十五萬,同李儒、呂佈、樊稠、張濟等守虎牢關。

事實來說,虎牢關和汜水關可能都是指的同一關卡。

虎牢關,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

秦朝在此地設關,始稱虎牢關。

到了漢朝的時候設立的關卡為成皋關,為成皋縣所轄,所以東漢末年時期,虎牢關應該叫成皋關才對。

而演義上所說的『虎牢關』其實是『成皋關』。

隋朝時又改成皋縣為汜水縣,所以隋唐時期,又稱虎牢關為汜水關。

據考證,東漢時期的虎牢關的位置可能因為黃河泛濫,已經湮沒無聞,之後在原來的位置附近又建造了汜水關。

五代十國之後,虎牢關、汜水關經常互用;加上由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不在洛陽,所以之後虎牢關的戰略地位變弱,漸漸被遺忘。

後世如羅貫中等小說家,可能誤認為虎牢、汜水是洛陽以東兩個不同的關卡。

或者說羅貫中,有意將三英戰呂佈與孫堅做先鋒攻打洛陽的兩個虛實事件,都揉進小說中。

所以前者發生在虎牢關下,後者發生在汜水關前,拔高劉關張的同時,也不忘點出孫堅才是這次討董作戰的主力先鋒。

事實上,孫堅才是關東聯軍討董作戰的『明星』。

孫堅斬殺華雄之後,趁勢直撲洛陽八關之一的南大門大谷關。

董卓因此感到了不小的壓力,才最終選擇逃出洛陽,西遁長安。

小說這麼演義一下,把孫堅支走去單獨打一個似是而非的汜水關,名義上是做先鋒去了,實則是把他的位置給騰出來,好讓劉關張能夠在虎牢關這樣重要的場次裡上位成功。

隻能說小說作者為了『尊劉』的目的,幹了很多『潛規則』的事情。

那作者為什麼不直接把孫堅弱化一下一起參與攻打虎牢關,豈不更熱鬧? 或許,小說作者實在不想放棄史料中已有的有關孫堅的精彩作戰描述,因而不惜同一時間走出了兩條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