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讓龐統法正趙雲當顧命大臣:他們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馬懿。《網路歷史》

劉備白手起家而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一路走來很不容易,簡直是橫壟地拉車——一步一個坎兒。

在建安十三年前,劉備占地盤就像狗熊掰苞米,一邊得一邊丟,跨有荊益和漢中之後,頂級人才又紛紛隕落:建安十九年《214年》,龐統在雒城攻堅戰中被流矢射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在臨沮小路上,被潘璋和馬忠擒斬;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關內侯、後將軍黃忠和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病逝;章武元年《221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張飛遇刺;章武二年《222年》,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馬超亡故。

五虎大將已去其四,三大謀士僅餘其一,劉備敗走白帝城托孤寄命的時候,隻能讓諸葛亮和李嚴分管民政和軍事:『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李嚴在章武三年就當上了顧命大臣,但是直到建興四年才轉為前將軍,也就是說,李嚴直到死,軍銜也沒趕上馬超張飛,隻能與九卿為伍而未能位列三公,都鄉侯隻有爵位而沒有固定食邑,根本無法與丞相、益州牧、武鄉侯諸葛亮分庭抗禮——劉禪號稱漢天子,但是他隻有益州這一個整州。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這說明兩個顧命大臣的分工是很明確的:諸葛亮主抓內政,軍銜較低的李嚴管軍事。

劉備遺命李嚴管軍事,但是因為軍銜太低,又遠離中樞,季漢的軍權實際還是掌控在諸葛亮手裡,在建興九年李嚴被免職之前,諸葛亮已經帶兵打了好幾仗:征南中七擒孟獲,建興六、七、八年三次與曹魏大戰,李嚴即使參與,也僅僅是保障後勤供應。

用李嚴當顧命大臣,劉備是不得已而為之,有人說如果龐統法正尚在,顧命大臣就輪不到李嚴來當:諸葛亮、龐統、法正正好三足鼎立,優勢互補並相互制衡。

但是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發現滿不是那麼一回事兒:即使龐統法正都在,也當不了顧命大臣,他們的能力很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劉備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稱,曹操打壓司馬懿,劉備同樣不會讓龐統和法正欺負劉禪——這兩個人能力和個性都太強,鬧不好就會成為曹操和司馬懿。

跟諸葛亮的謹慎方正不同,龐統和法正都不太謙虛:龐統曾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劉備下不來臺;法正掌握權力後也很囂張,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

龐統和劉備當眾吵架,被後世傳為美談:劉備采納了龐統上中下計中的中計,斬了楊懷、高沛之後殺向成都,一路上所過輒克,劉備喝了點酒,就有點忘乎所以了:『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龐統端著酒杯潑冷水:”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一向以仁義之君自詡的劉備當眾被揭短,再加上酒喝得有點多,情急之下翻臉了:”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出!”

我們不能責怪劉備沒涵養,因為『伐人之國』的主意本來就是龐統出的,現在當著大家的面又說怪話,這豈不是又當頭牌又立牌坊?

劉備急眼,龐統一點也不害怕,溜溜達達出去了《逡巡引退》,劉備後悔失言又把他請了回來,龐統既不道歉也不解釋,照吃照喝:『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

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說來說去,龐統也沒有認錯,要說有錯,他也把劉備拉上了,這在古代是不合禮儀的: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一說為臣不論君非》,龐統堅持認為劉備有錯,這就是他的大錯。

涪城酒會的那一幕,肯定會讓我們想起漢景帝與周亞夫的『無箸之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跟龐統的口無遮攔不同,諸葛亮從來不跟劉備唱反調,反對伐吳屢次上書勸諫,那是《三國演義》的說法,無論是三國史料還是《諸葛亮集》,都找不到諸葛亮反對伐吳的片言隻字。

且不說諸葛亮原本就不想失去荊州,就是諸葛亮真有不同意見,也不會表現出來——明智的丞相一定會跟皇帝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君相不合,朝廷必然大亂,讀者諸君翻看古代史和現代史,都會發現很多典型范例。

劉備伐吳失利,事後諸葛亮隻是表示了遺憾,也沒說劉備不對:『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提出的是兩種假設,這兩種假設的結果是一個:如果法正還在,劉備伐吳就不會失敗。

法正打仗有一套,但他絕不是顧命大臣的合適人選,因為他太囂張了:『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法正有能力,但人品較差,如果他當了顧命大臣,還真未必會把後主劉禪放在眼裡。

龐統和法正共同的缺點,就是做事不是很謙虛謹慎,這樣的人一旦掌握軍政大權,就極有可能變成曹操和司馬懿,劉備也是一頭千年的狐貍,當然知道這二位都『非少主臣』。

當顧命大臣的人,一定不能太剛直或太囂張,翻閱二十五史,像諸葛亮那樣有始有終的顧命大臣如鳳毛麟角,霍光、王莽、楊堅、長孫無忌、肅順,不是加九錫後『受禪』為帝,就是被抄家滅族,龐統和法正輔政,很難說是會成為霍光王莽,還是會成為曹操司馬懿。

其實除了龐統、法正,還有一個人也有資格當輔政大臣,那就是翊軍將軍趙雲,劉備為趙雲發明了『翊軍將軍』這個官職原本是大有深意的:翊,飛貌,敬也,輔也。

劉備原本是對趙雲寄予厚望的,趙雲人品高尚私德無虧,但是為人卻有些過於剛正:劉備入川,用府庫財帛和良田美宅大賞功臣,趙雲反對;劉備伐吳,是以替關羽報仇為名,以奪回荊州為目標,趙雲還是反對。

趙雲的第一次反對有理有據,劉備虛心接受,卻讓趙雲得罪了一大幫想發橫財的功臣,第二次反對,現在看來並無道理:『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魏滅了吳也不會屈服,不替關羽報仇,會讓別人瞧不起,也會傷了眾將士的心,更何況丟了荊州,進取中原就失去了最便捷的通道,於公於私於情於理,劉備都必須伐吳,趙雲當時應該做的,就是想著怎麼替劉備打贏這一仗,而不是在開戰之前唱衰:『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劉備不是袁紹,也知道趙雲這是好心說了錯話,但是趙雲此舉,卻顯示了他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大局觀,劉備雖未發怒,但心中肯定不快,於是趙雲也就從顧命大臣名單中消失了——劉備托孤的時候,趙雲就在白帝城:『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趙雲忠勇有餘而智略欠缺,在重大問題上不能與帝王保持一致且敢公開反對,這樣的人,顯然也是當不了顧命大臣的。

知人善任的劉備當然不會讓龐統法正趙雲當顧命大臣:這三個人都有『缺點』,搞好了是霍光,搞不好就是曹操司馬懿,他們輔政,劉禪可就危險了。

劉備權衡再三,隻能以諸葛亮為主,李嚴為輔,即使龐統法正尚在,也隻能靠邊兒站。

這就給我們留下了研討的空間和話題:如果龐統和法正尚在,劉備病得糊塗,讓他們跟諸葛亮一起輔政,最後會出現怎樣的結果?是大家同心協力進取中原興復漢室,還是掣肘踢腳爭權奪利內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