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繼漢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版圖最大面積在唐高宗時期達到了1200萬平方公裡。
當然,唐朝120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唐軍名將和廣大官兵浴血奮戰開疆拓土打出來的。
在唐軍的名將隊伍裡,就有一位名叫李靖的將領。
李靖不僅在唐初統一戰爭,唐滅東突厥和吐谷渾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堪比霍去病、嶽飛和戚繼光的戰術大師,中國歷史上極其傑出的軍事家。
這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這就得牽扯到李靖所寫的著名兵書《衛公兵法》和《衛公兵法》所體現出的李靖的軍事思想,以及李靖將軍事思想在戰場上的成功運用。
上圖_ 《衛公兵法》全稱為《大唐衛公李靖兵法》
什麼是《衛公兵法》?
《衛公兵法》,全稱為《大唐衛公李靖兵法》,為唐朝著名軍事家、開國將領李靖編寫。
原先《衛公兵法》是單獨流傳的,但到了北宋時期,《衛公兵法》就失傳了。
希望富國強兵的宋神宗對《衛公兵法》予以高度評價,宋神宗曾給樞密院下詔:『唐《李靖兵法》,世無書,雜見《通典》,離析訛舛,又官號名物與今稱謂不同,武人將佐多不能通其意。
令樞密院檢詳官與王震、曾攸、王白、郭逢原等校正,分類解釋,令之可行』
但整個北宋時期,《衛公兵法》這部書籍都沒能重新編成。
到了清朝,汪宗沂根據散落在其他史書當中的線索,包括《通典》《太平禦覽》《武經總要》等書籍引用《衛公兵法》的文章線索,編寫《李衛公兵法輯本》三卷,成為後人了解李靖軍事思想的直接材料。
上圖_ 《武經總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
李靖為何成為堪比嶽飛、戚繼光和霍去病的戰術大師?
何為戰術大師?有自己獨特的,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並總結成規律的經典戰術。
霍去病沒有編纂兵書,但霍去病的騎兵戰術是漢武帝時期騎兵作戰的巔峰之作,霍去病在河西之戰中兩次迂回匈奴後方偷襲敵軍,在漠北大戰中孤軍前進千裡全殲左賢王部7萬大軍,讓霍去病成為漢軍中懂得騎兵作戰內涵規律的名將。
嶽飛,民族英雄,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術大師。
嶽飛總結作戰經驗,率領的嶽家軍多次打敗當時的金軍騎兵,給金軍將領兀術留下深刻印象。
戚繼光,民族英雄。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多兵種作戰大師,其編寫的《紀要新書》《練兵紀實》《武備新書》等作品流傳於世。
戚繼光改造發明各種火器、建造各種戰車,讓明軍的水陸裝備強於敵軍。
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成為明帝國抗擊倭寇和日軍的主要作戰部隊。
而李靖作為和上述軍事家齊名的戰術大師,編寫的《衛公兵法》總結了唐軍的軍制編成、陣法戰術等諸多細節,是李靖作為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根據自己的實戰規律所總結出來的內容。
除了《衛公兵法》,李靖還寫了《六軍鏡》《陰符機》等兵書。
相傳李靖還寫了《李衛公問對》流傳到後世。
必須說明的是,《衛公兵法》等李靖所寫的兵書總結的唐軍戰術都是唐軍將領帶領的2萬部隊為單位作戰、行軍和宿營的戰術。
上圖_ 李靖《571年-649年》
第一,李靖總結了唐軍的整體編制和騎兵編制,騎兵占據全軍的三分之一。
李靖還根據作戰的需要,對唐軍官兵進行了其他的分類,將唐軍作戰部隊分為跳蕩兵和奇兵、弓箭手、弩手、馬軍等兵種。
唐軍出征的時候,一個將軍底下會有2萬名士兵。
而這2萬士兵會編成7個『軍』,每個軍都有相應的作戰任務。
在唐軍將軍率領的2萬人中,戰鬥兵員14000人。
其中騎兵有4000騎,約占唐軍14000人戰鬥兵員的1/3。
就數量比例來說,雖然和以重騎兵為中心的隋朝相比差別不算很大,但縱觀中國歷史,李靖指揮的騎兵的數量是相當高的。
在進攻東突厥王庭定襄的戰鬥中,李靖親自率領3000騎兵孤軍深入,就說明唐軍的騎兵作戰在李靖的訓練和帶領下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也反映出唐軍騎兵是以輕快性、遠距離攻擊型的騎兵。
唐軍還根據作戰特點的不同分為跳蕩兵和奇兵、弩手、弓箭手和馬軍。
跳蕩兵為用來對付敵軍的主力突擊部隊。
奇兵作為預備步兵,通常和騎兵混合編組,作為跳蕩兵的後備力量展開反擊,跳蕩兵和奇兵各有2900人的編制。
給跳蕩兵和奇兵配合作戰的還有2000人的弩手和2200人的弓箭手,可以從遠距離進攻敵軍。
至於總兵力有4000人的馬軍,可能為配合唐軍跳蕩兵作戰的騎兵主力部隊,承擔預備隊的作用。
6900人的輜重兵,承擔後勤運輸任務。
唐軍的跳蕩兵、奇兵、弓箭手、弩手和馬軍互相配合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戰團隊。
上圖_ 壁畫中的唐軍長弓
第二,李靖總結了唐軍的陣法為以活用機動力為基礎的陣法。
唐軍步兵以50人編成一個隊,為基本作戰單位。
一隊步兵會在前後20步約30米的距離組成5列橫隊。
隊長立於最前方引領部隊,其身後為旗手,旗手身後為護旗兵。
其他士兵跟在護旗兵的後方分成5列,第一列有7人,第二列有8人,第三列有9人,第四列有10人,第五列有11人。
這種楔形隊形的戰術被稱為錐形陣,對突擊敵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這是唐軍步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攻擊陣型。
唐軍7個『軍』的陣法總結,每個軍戰術隊形各有不同。
下面以中軍為例介紹唐軍的『軍』戰術,因為中軍是唐軍主帥將領親自率領的部隊。
最有代表性。
其他軍的陣型和中軍大體相同。
中軍戰鬥正面有300米到450米,最前面為50人一隊的弓弩手。
進入近身肉搏戰後會向後退。
弓弩手之後的隊形是3層的步兵陣,最前列的3隊共150人的步兵形成一個大隊,大隊三足鼎立非常穩固,組成前文提到的楔形陣型。
中軍以5個大隊構成一個作戰線,大隊最前方的隊伍為戰鋒隊。
後面為戰隊。
第2列以11個『駐隊』排成一個橫列,各隊維持20步正面,縱深為5列步兵,屬於薄長型號的橫隊。
最後是作為預備隊的10個『奇兵』隊。
上圖_ 唐朝軍隊
唐軍七個軍的陣型:
1.橫陣,七個軍一字排開,戰鬥正面寬度為2600米。
2.六花陣:6個軍配置為前後2陣、左右1陣,形成完成的方陣,陣型從空中看像六瓣花,中軍在最中心。
3.六花圓陣:6個軍圍繞圓周組成方陣,形成完整的圓形方陣。
中心為中軍。
4.雁形陣:7個軍排成雁形,形狀為八字或倒八字。
5.如果無法組成橫陣,唐軍組成2列3層的豎陣型。
上圖_ 敦煌壁畫中的唐軍步兵
第三,李靖在陣法的基礎上總結了唐軍步兵和騎兵的基本戰法,並在實戰中根據需要加以運用。
唐軍步兵陣型的基本戰術:
1.敵軍距離唐軍220米的時候,唐軍弩手開始放箭。
每個弩手有50支箭。
2.敵軍距離唐軍90米的時候,唐軍弓箭手開始放箭。
唐軍弓弩手在敵軍距離自身30米的時候停止射箭退到後方,弓手配置於唐軍的駐隊行列裡,弩手放下弩持有近戰兵器刀或棍備戰。
3.近戰開始後,戰鋒隊、大隊會沖上去和敵軍展開激戰,等到大隊露出疲態的時候,部署在兩側的輕騎兵和駐隊後方的奇兵《預備隊》會沖上去和敵軍展開激戰。
大隊退到後方休息。
等到騎兵和奇兵和敵人打得體力透支後,大隊頂上去和敵軍繼續作戰。
唐軍駐隊弓箭手給正面作戰提供支持,弓箭手在陣型中保持相對固定的位置,確保後方受傷人員重新休整。
向前進攻的時候,每隔50米就停下來重新組織隊形。
唐軍騎兵戰術:將突擊能力較差的輕騎兵放在步兵部隊的兩側,而不是讓輕騎兵正面對抗敵軍。
李靖會讓輕騎兵發揮其輕快的機動性,像一把匕首投入最需要的戰場。
上圖_ 唐朝時期的重騎兵
唐軍騎兵戰法的實際運用大致分為4類:
1. 輕騎兵長距離偷襲,參考戰例為李靖親自率領3000人的騎兵偷襲定襄,在定襄重創突厥王庭後。
李靖又率領1萬騎兵繼續孤軍深入追擊突厥。
頡利可汗跑到了陰山,唐軍以蘇定方為先鋒,直接再次突襲突厥的大本營,斬殺突厥1萬多人,繳獲牛羊10萬多隻。
2. 騎兵追擊戰,李世民用得很多,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擊潰10萬敵軍。
但敵軍陣亡人數較少,如果敵軍撤退回去很容易重新組建部隊反撲。
為了徹底消滅敵軍,李世民帶領2000騎兵追擊敵軍,奔襲敵軍大本營後迫使敵軍逃兵無法回到大本營的城池。
李靖自己也在實踐中運用騎兵追擊戰術,比如唐軍追殲吐谷渾的戰鬥,吐谷渾伏允可汗采取焦土戰術,把糧草燒光斷絕唐軍糧食。
李靖采取孤軍深入連續追擊的戰術,以李靖本人和李大亮、薛萬均率領北路軍,以侯君集和李道宗率領南路軍分頭前進。
唐軍一路前進以繳獲牛羊為食物補充體力。
李靖的唐軍北路軍在牛心堆、赤水源兩次打敗吐谷渾部隊。
侯君集和李道宗的南路軍深入荒原2000裡,在青海興海縣打敗吐谷渾軍。
蘇定方在唐軍消滅西突厥的戰鬥中,連續追擊西突厥部隊。
唐軍從阿爾泰山進軍,在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伊犁河西邊地區和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連續追擊打敗西突厥的軍隊唐軍騎兵長距離追擊戰被蘇定方玩到了極致。
即便天降大雪,蘇定方都沒有停止追擊。
在金牙山打敗西突厥後,唐軍又在碎葉水打敗西突厥。
上圖_ 東西突厥
3. 迂回夾擊戰術,讓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步兵在正面沖擊敵軍,騎兵在側後迂回夾擊敵軍。
比如郭子儀和安史叛軍收復長安和洛陽的激戰,郭子儀以步兵在正面和敵軍對抗,派出騎兵迂回包抄敵軍,最後取得勝利。
4. 騎兵切斷敵軍的後勤補給線。
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派出精銳騎兵切斷了竇建德的補給線,敲響竇建德部隊滅亡的喪鐘。
總而言之,李靖親自實踐的唐軍騎兵戰術在蘇定方這裡得到了傳承和進一步發展,並被唐軍將領沿用多年。
唐軍的這種戰術很符合中國騎兵發展的特點,遊牧民族輕快的騎兵機動性很強,步兵面對遊牧民族機動性很強的騎兵往往不堪一擊。
李靖總結了霍去病將騎兵偷襲敵軍的戰術特點,總結出自己的騎兵偷襲敵軍戰術。
騎兵不和敵人正面硬剛,而是選擇敵人的要害部位展開偷襲。
在李靖的指揮下,唐軍騎兵就像一把匕首長驅直入,給敵人核心部位或要害部位以致命打擊。
上圖_ 唐朝騎兵
第四,李靖總結了唐軍的行軍和宿營的規章制度。
唐軍七個軍行軍規章制度:唐軍全軍跟隨右虞候軍,按照右軍、前軍、中軍、後軍、左軍、左虞候軍的順序行軍,各軍分為騎兵隊列和步兵隊列。
騎兵和步兵隊列保持500米左右的間距。
向高地進軍的時候,會派出4到5騎的騎兵在四周警戒。
各個軍都會派出騎兵在四周警戒。
右虞候軍作為唐軍的先頭部隊,負責偵察、道路維修、架橋、搶占渡口等作戰,左虞候軍為殿後部隊,負責收容傷員回收器材。
如果背向敵軍行軍,順序會反過來,為右虞候軍在前,左虞候軍殿後。
唐軍各軍行軍的規章制度:通過狹窄道路采用統行法行軍戰術,把『統』的戰鋒隊部署在隊伍的前方,後面為左右兩個戰隊,接著是並列2個駐隊。
寬闊道路能容納5支部隊。
『統』隊伍有6隊300人,第一個隊為戰鋒隊,2和3隊為戰隊、4和5隊為駐隊、第6隊為輜重隊伍。
唐軍行軍的時候會由各軍派出騎兵負責偵察警戒,各個警戒騎兵保持5裡的距離。
前後騎兵巡邏點必須在相互視線的范圍內,用旗幟傳遞信息。
上圖_ 唐軍
唐軍宿營為防禦陣型,部隊宿舍為圓形,環狀防禦陣型,兼顧住宿和預防敵軍偷襲。
唐軍各軍在帳篷外30米內設置警戒哨位,一旦爆發戰鬥,警戒哨位位於戰鬥既定位置不動。
距離宿營地3到5裡處還有外側的宿營警戒哨位,一旦有敵人來襲會發出警報。
為了防備敵軍從宿營地後方進攻,唐軍還會在宿營地後方10裡的地方派出騎兵來回巡邏。
一旦宿營地遭到攻擊,各個軍營以大鼓傳遞情報,各軍大營的主帥會親自帶兵救援。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能看出,李靖不僅自己總結了唐軍的陣型、戰術和行軍宿營的規則,李靖總結的各類戰術還被蘇定方等唐軍將領,包括李世民本人廣泛運用,李靖成為了初唐到盛唐時期唐軍的戰術大師。
其軍事思想寫成《衛公兵法》奠定李靖軍事家的地位。
李靖等諸多唐軍將領一起開創了大唐的輝煌時代。
作者:孫毅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兵戰事典•中國中古篇》 《日》來村多加史 三聯書店
[2]《隋唐英雄•隋唐帝國世界戰史》 宋毅 陜西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