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是生活的必須,現在人們出行坐車,古人出行做騎馬坐轎,此外古人還有一套復雜的出行制度,尤其是王侯將相之類。
在考古發掘中,專家們也出土過大量車馬,比如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件偶樂車,還佐證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出行規矩。
究竟什麼是偶樂車呢?
下面小編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秦漢時期,出行要符合禮儀,做什麼車,用多少馬,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果違反就是僭越禮制,要受到嚴厲的懲處,甚至還會因此被殺頭。
比如,『天子六駕』,『王侯四駕』,說就是皇帝出行的馬車要用六匹馬,而且還必須同色,而王侯隻能用四匹馬。
除此之外,車馬的設置,禮樂隊的人數和出行隊伍等等也都有要求。
《漢書》中記載,王侯出行時,必須還要配置兩駕偶樂車,一開始專家們都認為這是演奏樂器的車,目的是為了給王侯出行時增添樂趣,但後來經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偶樂車的作用並非如此。
史料記載,偶樂車出行都是兩駕,設置在出行隊伍的前後,在前的偶樂車上放置一件建鼓,在後的偶樂車上則放置青銅錞於。
在出行的時候,前面偶樂車的上人擊鼓,隊伍緩緩向前,如果一旦聽到後面的偶樂車上敲擊青銅錞於,就要立即停止前進。
如此,考古專家們也明白了偶樂車的作用,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聞鼓進,聞錞於停』。
不過,讓專家們遺憾的是,隻有記載,而無實物。
2011年,江西南昌驚現漢代王侯大墓,考古專家們經過研究和發掘,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印章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即漢代昌邑王劉賀。
在《漢史》記載,劉賀當過27天的皇帝,但因其荒淫就被就廢了,因此後世也稱之為漢廢帝。
劉賀被廢除之後,漢宣帝繼位,又將其奉為海昏侯,故此,江西發現的這座大墓也被命名為海昏侯墓。
在海昏侯墓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們在墓道中就出土了車馬,而且還驚奇地發現車馬上竟然有青銅樂器,經專家們確定為錞於。
如此一來,也就印證了史料中的記載,這駕馬車正是一件偶樂車,讓專家們都萬分欣喜。
在清理這件偶樂車的過程中,專家們還意識到附近必然還有一架偶樂車,不出意外的話肯定還有建鼓。
於是,專家們又擴大了清理范圍,果然不出所料在第三天之後,有人就在淤泥中發現了一件腐朽的鼓,當然也還有車馬器的殘件,因此也確定這又是一架偶樂車。
偶樂車的發現佐證了史料中的記載,後來專家們經過全面的研究,也確定漢代偶樂車具有三個作用:
作用一:彰顯身份。
漢代王侯出行必然有禮樂儀仗隊,尤其以偶樂車最為奢華,王侯的馬車在中間,偶樂車一前一後,彰顯身份,氣派十足。
漢代還有規定,王侯出行在道上的時候,普通百姓和商旅過客都要回避,否則沖撞了王侯的車駕就要被問罪了。
因此,偶樂車擊鼓前行,人們聽到鼓聲之後,就知道是王侯的車駕來了,然後趕忙回避。
除此之外,偶樂車還能讓其他的人羨慕不已。
作用二:管理隊伍。
王侯出行的時候,隊伍從前往後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因此為了保證隊伍的整齊統一,也要依靠偶樂車,即上文中提到的『聞鼓進,聞錞於停』。
聽到擊鼓的聲音,就要迅速的走起來,聽到錞於的聲音,就要毫不猶豫的停下來。
如果沒有偶樂車,想要掌控出行隊伍的前進和暫停就麻煩了,就算大聲喊叫也未必都能聽得見,再說了喊叫也有失威嚴,顯得不夠莊重。
作用三:警示作用:
不管是建鼓,還是錞於,最早都用於戰爭中。
比如,擊鼓的時候,士兵就要一鼓作氣的沖鋒陷陣,但錞於敲響的時候就要立即撤軍,正所謂『鳴金收兵』。
將建鼓和錞於都放在偶樂車上伴隨王侯出行,也是為了警示自己不能忘記戰爭,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也要準備出戰救國。
在封建社會中,出行禮儀十分復雜,偶樂車也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小編也希望能通過偶樂車,激發大家對漢代出行禮儀的好奇心,去發現更多塵封的歷史,讓我們對漢代社會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參考資料:
《海昏侯劉賀》作者:辛德勇,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