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雖然朝代興替十分常見,但是亡國之君的下場一般都不太好,能夠以退位方式體面結束統治的末代皇帝並不算多,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東漢末年退位禪讓的漢獻帝劉協。
炎康元年《公元220年》10月,玉章都督華信要求漢西安皇帝劉勰退位,這自然是受到曹丕的啟發。
短短幾天內,聯合請願書中的紀念冊上就寫滿了君主的文件。
劉勰自然明白,曹丕已經不願意在王位下生活了。
最後,東漢末代皇帝劉勰不得不『順應民意』,宣佈退位,將王位拱手讓給『有望復出』的曹丕。
曹丕也表現出了一個勝利者應有的莊重和謙虛。
經過三次演講和三次讓步,他勉強接受了王位。
然後,他授予劉勰山陽縣長的頭銜,並允許他在封地裡服侍漢朝的正朔。
退位後的14年裡,這位一生受盡苦難的末代皇帝老老實實地留在了封地裡,最後死在了山陽。
從一個國家的君主到義傑的知府,差距不大,漢代西安皇帝心中也沒有怨恨。
那麼,曹魏退位後,劉勰為什麼從來沒有試圖逃離曹魏,到被尊稱為皇叔的劉備那裡去康復呢?
為了攻占徐州,曹丞相『白骨外露,千裡無雞啼』,毫不猶豫地將整個徐州殺進了一片白土,袁紹則敢用劍指著董卓,斥責董卓體形不足,曾經組建軍隊為自己而戰。
這些王子年輕的時候也許有過激情,但是他們和東卓大師有什麼不同呢?
退位的消息傳到蜀國後,自稱幫助漢朝的劉黃書毫不猶豫地宣佈『曹丕殺王』,然後自己成為皇帝。
如果劉勰去跑步,他會在哪裡?
對劉勰來說,漢朝在三國初年的威望已不復存在。
一開始,敢於為漢代復興獻身的義人不在少數。
但經過多年的動蕩,人們最期待的是什麼?
真的是一個高舉偉人旗幟的君主嗎?
人們認為,漢朝長期以來享受著國家的榮光,國位被割斷。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逃到劉備身邊,即使對方願意尊自己為皇帝,你該怎麼辦?
我們還要繼續派兵,不回中原不放棄嗎?
其實,從勸說曹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勰已經失去了信心。
歷史上,華新不是小說中善於投機的惡棍。
相反,他很公平。
他曾經推薦關寧,關寧不顧過去,切斷了他的座位,斷絕了與他的友誼。
這樣一個著名的士大夫,對劉勰的態度是極其冷淡和刻薄的。
在某種程度上,學者的態度實際上代表了當時世界學者的共同意志。
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劉勰選擇了在山陽縣度過他生命中的最後14年。
《三國志》第十四卷,魏書十四,鄭國棟,劉江,劉傳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