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戰兇狠聞名的匈奴,為何很少殺漢朝降將,反而是給予厚待呢?《網路歷史》

說起匈奴,恐怕讓中原人十分頭疼,因為這個民族騷擾了大部分中國古代史。

最能打的漢武帝從一個帥哥一直和匈奴較量到自己胡子都變白了,可見這個民族給中原帶來的傷害有多麼大。

而且在雙方較量之中,中原不計其數的精兵良將都在戰死邊關。

從戰國開始,歷史就有相關記載,意料之中匈奴在這些文獻中自然是一副強盜模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僅僅帶走糧食還帶走金錢,加上匈奴人居無定所,以規模化作戰的中原軍隊難以制定有效策略。

基本就是敵人來了,中原人遭到搶劫,中原軍隊出現了,敵人跑得不見了。

所以修築長城就成了中原人抗擊匈奴的一大重要手段。

漢武帝之前,匈奴人對中原的侵襲有七十年之久。

漢武帝登上皇位之後,充實的國庫讓他有了反攻匈奴的信心。

衛青、霍去病兩枚良將,讓河套、河西走廊重新回到中原控制之內。

熊人甚至連連哀嘆失去祁連山,而不得不再次回到漠北苦寒之地。

如此說來,中原人和匈奴之間有著難以化解的仇恨,但是事實上歷來中原死敵匈奴卻對投降而來的漢軍和漢將十分優待。

也許很多人不信,但這畢竟是事實。

漢武帝時期很多降將都被匈奴人賜予了官爵,比較有名的是投降的衛律就被封了國王。

張騫出使的時候匈奴更是下了血本留人。

這樣一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漢朝皇帝們恨匈奴千百遍,但是匈奴對漢將如初戀一般。

這是為什麼呢?

匈奴地處邊緣地區,雖然憑借遊牧的獵騎技術,對南方的漢人說打就打,但是說白了離開了農耕文明他們也就隻能打一打。

人口不占優勢,一遇到惡劣的天氣中原農織文明的糧食、佈匹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農民有諺語,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這意思就是說飼養家禽、家畜風險很高。

匈奴居住的地區天氣變化不定,追逐水草牧獵,風險更高。

所以他們才會把中原設定為『穩定的收入』,劫掠侵襲屢屢不斷。

漢武帝,之所以謂以『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怕打仗。

漢武帝非常善於把握戰時戰略的決策,匈奴人就此遇上了一個高級別對手。

而且這個對手身後是強大的國力。

匈奴人認為,如果想奪取勝利,必須要重視人才,尤其是懂得漢朝軍事策略的將才。

所以他們選擇善待漢將。

最有名的是李陵事件。

李緒被收編之後,幫助匈奴人訓練兵馬,這徹底改變了匈奴人散兵遊勇的性質。

然而,漢武帝認為這是李陵的傑作,並因此殺了李家老老小小。

李陵從此徹底投降。

需要軍隊建設的同時,匈奴人對漢朝人的骨子裡不屈非常折服。

人們經常說文化也是一種實力,而且這種實力是難以抗拒的。

漢人認為匈奴是強盜,沒有情義而言。

深受傳統文化浸染的漢朝是無法尊重匈奴人的。

即便是被匈奴俘虜,也不願意接受優待條件。

蘇武和張騫出使的經歷不僅僅得到了中原人的贊許,他們的氣節更是影響了匈奴人。

這種文化的影響力,直接讓匈奴人產生了一種願望:這輩子如果能讓漢人尊重就死而無憾了。

匈奴人對漢人將領的各種優待,反映了歷史上蠻夷民族對農業文明的無限憧憬。

歷史上無論是被匈奴人收來文臣良將,還是死活不肯投降的,其實都是漢文化將匈奴人的心穩穩攥在了自己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