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的傳奇之處,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牢獄的皇帝,更多的是他給西漢帶來『昭宣中興』。
漢宣帝時期,最為著名的歷史事件莫過於徹底解決困擾西漢多年的匈奴問題,讓匈奴在歷史進程中一蹶不振。
漢宣帝是如何徹底打敗匈奴的呢?
其原因大致有三條:
其一是漢武帝奠定的基礎
漢武帝劉徹親臨朝政以後,立刻改變漢朝對匈奴一貫的妥協態度,轉為對匈奴用兵。
漢武帝對匈奴不斷用兵的過程中,是中國歷史上名將輩出的時代,有李廣、衛青、霍去病等。
這些不世出的名將在對抗匈奴的過程中,為西漢王朝的邊境安全立下不世之功,進而也實現自己留名青史的人生願望。
漢武帝對匈奴的頻繁用兵,雖然給匈奴及其附屬國造成很大的打擊,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得匈奴的隱患。
匈奴就如同死灰一樣很快就得以復燃。
匈奴如同野獸般,被漢朝打傷後會找個地方躲起來,舔傷口、磨爪子,等到時機成熟,便再次前來騷擾。
由於漢武帝的接班人漢昭帝英年早逝,還沒來得及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
漢宣帝承繼大統後,前期在大將軍霍光的輔佐下,西漢朝政日益開始變得強盛。
漢宣帝在漢武帝留下的軍事基礎上,對匈奴開展最終的反攻行動。
這種軍事基礎,一方面是漢武帝連年征戰,幾乎踏遍西域各個角落,漢朝對西域地區的地理風貌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是通過不斷的外交,使得西域大部分諸侯國認識到西漢的強大,紛紛歸屬西漢,西漢王朝無形中得到很多的友軍。
其二是漢宣帝過人的政治才能
漢宣帝一手締造出一個”昭宣中興”,使得自漢武帝以後日益走向下坡路的西漢王朝,綜合國力不斷上升。
打仗最需要的是錢,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與匈奴打仗的戰爭成本高得令人瞠目結舌。
據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推算,西漢時期每運往西域的一斤糧食,需要耗費十九斤的運費。
漢宣帝時期,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國庫支持,是絕對沒有實力與匈奴對抗,更別說徹底擊敗匈奴。
那麼,漢宣帝都采取哪些措施來充盈國庫呢?
漢宣帝一直堅持漢朝以來『與民休息』的國策,朝廷盡量不要去打擾老百姓的生產生活。
漢朝時期的貴族階級擁有大量的土地,這就造成普通老百姓的土地逐漸地被蠶食掉。
漢宣帝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推行政令,將豪強手中非法所得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後再分配給沒有耕地的老百姓。
這個做法極大地調動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進而使得國庫不斷充盈起來。
對待工商問題上,漢宣帝不但沿用『工商官營政策』的詔令,還對局部進行簡單的調整。
主要是針對官營過程中容易滋生官吏腐敗的問題進行大力整治。
『工商官營』的政策自創立以來,一直是朝廷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朝廷在極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稅收。
為了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生計和國家收入,漢宣帝還設立『常平倉』。
『常平倉』類似於糧食管理部門,主要是調節糧食價格,儲備糧食用。
『常平倉』的實施,可以說是一項壯舉,它依靠市場的規律來調節糧食價格,即保證老百姓不會因饑荒而無糧,又能夠保證朝廷對糧食的基本需求。
對於穩定西漢內部社會關系,促進老百姓種植生產的積極性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三匈奴內部面臨危機
由於常年的戰爭,特別是被西漢王朝的接二連三的打壓,匈奴內部逐漸出現分化。
特別是在西漢和烏孫國聯合共同打擊匈奴之後,匈奴損失慘重,逐漸地開始往北遷移。
此後,匈奴內部開始出現分裂,一邊是呼韓邪單於,一邊是郅支單於。
以漢宣帝為核心的西漢朝廷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大力扶植呼韓邪單於,用來對抗郅支單於。
呼韓邪單於為了能夠在西域站住腳,又投靠覲見漢宣帝。
呼韓邪單於的投降使得漢朝有了徹底解決匈奴的絕對優勢。
後來,漢宣帝專門設置西域都護府來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標志著西漢與匈奴長達七十多年的戰爭從此完結,西域各國全部臣服於西漢王朝。
班固曾經這樣評價漢宣帝:近觀漢相,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孝宣中興,丙、魏有聲。
是時黜陟有序,眾職修理,公卿多稱其位,海內興於禮讓。
班固將漢宣帝與漢高祖並舉,肯定了漢宣帝的英明神武。
在他的治理下,四海之內文明開化,國家富庶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