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後,為何隻將孫堅追封為皇帝,而孫策隻是一個王爺呢?《網路歷史》

眾所周知,古代的時候,開國皇帝登基之後,都喜歡追封自己的先祖為皇帝,自己功勞比較大的兄弟也會追封為皇帝。

而孫權登基之後,卻隻追封了自己的父親為皇帝,他的哥哥孫策隻追封為長沙桓王。

要知道,江東的基業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論功績,他對東吳的貢獻,比父親孫堅還大。

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孫權追封自己的父親是毋庸置疑的,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這麼幹的,自己當上皇帝,自己的父親也一定是皇帝。

但是對於孫權的哥哥孫策,就比較有爭議了。

對於孫策不追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的說法有很多。

第一種說法是,孫權登基之後忘恩負義,太小氣了。

孫權出於嫉妒心理,不想追封自己的哥哥。

因為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成就並沒有孫策大,而他不想承認這一點。

因此為了不讓後人拿這一點說事兒,他就不能讓孫策的地位超過自己。

就連陳壽都是這麼認為的。

孫策是江東的奠基人,但是孫權卻沒有給他應有的榮譽,對於孫策的後人,孫權也沒有給予應有的待遇,孫策的兒子隻是封為了侯,人們認為,至少也應該封個王爺。

第二種說法是,孫權是出於私心。

因為孫權如果將自己的哥哥也追封為皇帝,就說明繼承皇位的方式是兄終弟及。

這樣一來,孫策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一樣擁有皇位的繼承權。

加入孫策的兒子比自己的兒子優秀,大臣們一定會支持孫策的兒子繼位。

因此孫權為了兒子著想,就沒有追封自己的兄長為皇帝。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說法,那就是孫權為了保護孫策的後代,同時也保護了自己的後代。

因為如果將孫策追封為皇帝,他的兒子有了皇位繼承權之後,就有可能與自己的兒子爭奪皇位,或者是自己的兒子對他產生忌憚,除掉他。

因此只要追封孫策為皇帝,這兩個隱患都沒有了。

那麼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弟弟當了皇帝之後,將自己的哥哥追封為皇帝的例子呢?

比如說北齊的高澄。

高澄一天皇帝都沒有當過,但是高洋繼位之後,就將自己的哥哥追封為了皇帝,但是高澄的兒子們隻是封為了王爺,並沒有繼承皇位。

不過這個例子有些特殊,因為皇位繼承人的指定權在高洋的母親婁太後手中。

唐朝也有這樣一個例子,那就是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憲和李隆基。

李旦登基之後,對於皇位繼承人是非常糾結的,一方面李憲是長子,具有繼承優先權,但是李隆基功勞有很大。

這時候,李憲主動提出,請求立弟弟李隆基為太子,這個問題就這樣圓滿解決了。

李憲去世之後,李隆基對自己的哥哥非常感激,就追封他為『讓皇帝』。

然而李憲的兒子們並沒有皇位繼承權。

因此一個人如果被追封為皇帝,他的兒子應該是沒有繼承權的,所以第二種和第三章說法都不合理。

但是第一種說法又感覺不太可能,因為封號畢竟都是虛的,孫權作為一代雄主,應該不會在意這個。

那麼大家認為,孫權究竟為什麼不追封孫策為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