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其國號為『漢』,建立在劉備更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是經過漢獻帝認證的劉皇叔,然而它卻不能算是漢朝的正統延續,而是一個割據政權。
成王敗寇,蜀漢偏居益州一州之地四十餘年,終究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
並且孫權稱帝後,蜀漢承認孫權稱帝,與東吳在官方層面搞『二帝並尊』,這也消解了蜀漢最後自稱的合法性。
也就是說,蜀漢從一開始就法統不足,僅有的法統還是自稱的。
而從諸葛亮承認孫權帝位合法的那一刻起,蜀漢連最後的一塊遮羞佈都沒有了。
真正繼承了漢朝統治地位的乃是曹丕建立的魏朝。
這倒不全是因為曹魏占據了天下十三州之九,地盤大,人口多。
而是因為曹魏有著正常的繼任手續,是東漢政權法理上的繼承者。
雖然誰都知道,曹魏的誕生乃是篡取東漢而來。
但是人家手續正規啊,曹丕乃是經過了漢獻帝的正式禪讓,然後登基稱帝。
雖然改朝換代了,但是在統治權力上屬於一脈相承。
換句話講,魏文帝曹丕的法統來自漢獻帝的禪讓,這是當時最大的法統。
劉備宣稱自己是孝景帝玄孫,這沒用,他必須要找一個東漢皇帝認祖宗才行。
而當時他的法統不管來自哪位皇帝,註定都不如曹丕的漢獻帝。
這就好比東漢是一家企業,曹丕從董事長漢獻帝手中接過了董事長的位置,並且是蓋了印章,立了字據。
然後曹丕將公司改了名字,但是公司的實際結構和業務並沒有變化。
而劉備蜀漢政權則是因為不服,而獨自分裂出來的分公司。
雖然打著原來公司的名號,但實際業務范圍早已經一樣了,他們並不能代表原公司。
所以,大家更多認可的是曹魏繼承了東漢,而不是蜀漢延續了東漢。
其中司馬家建立的西晉王朝更是這一說法最堅定的支持者,因為承認曹魏就是承認他們自己。
西晉怎麼來的?
不就是司馬家祖孫三代一點兒一點兒從曹魏那裡摳來的嗎,其連立國的程序都是從曹操父子那裡學來的。
先稱公立國,然後再稱王,最後接受禪讓,取而代之。
所以,不管曹魏是否為東漢王朝的繼承者,西晉王朝一定是曹魏的繼承者,這一點是絕對沒有爭論的。
而既然如此,西晉王朝出於自身正統地位的考慮,自然是要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才行。
否則,西晉王朝不就成了造反叛亂的亂臣賊子?
司馬炎可沒有這麼傻。
事實上,從司馬家對於魏國最後一位國君曹奐的待遇就看得出來,他們到底認可誰。
魏國亡國之後,魏帝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但是仍可使用天子旌旗,在封國內保留天子儀駕待遇。
尤其是在曹奐去世之後,西晉朝廷給他上了謚號元皇帝,是故後人稱其為『魏元帝』。
這和當初漢獻帝差不多是一樣的規格,也就意味著西晉王朝將曹奐和漢獻帝等同而視之。
相較之下,蜀後主劉禪亡國之後僅僅隻是一個安樂縣公,比曹奐低了兩級,更遑論天子規格的待遇和帝王謚號了。
當然,劉禪有帝王謚號,但那是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稱帝之後給追謚的。
其目的乃是為了宣揚自身的正統性,為自己滅亡西晉找理由。
這也從側面證明西晉王朝是不認可蜀漢政權的正統性的。
當然,除此之外,史書也是一個比較關鍵的證據,比如說陳壽的《三國志》,其給沒有稱帝的曹操寫了帝王才有資格的本紀,卻隻給稱了帝的劉備和孫權列了諸侯才有的傳。
這充分說明,陳壽認為曹魏才是東漢正統,而蜀漢和東吳隻是諸侯政權。
雖然《三國志》僅僅隻是陳壽私人所著,並不是官方所修,但是其乃二十四史之一,屬於正史之列,其也說明史學界對於蜀漢政權的定位的態度。
此外,北宋的《資治通鑒》同樣也以曹魏為正統。
當然,晉朝時期的學者並不都這麼認為。
比如東晉時期的史學家習鑿齒在創作《漢晉春秋》時,就把蜀漢列為了正統,宣傳曹魏是篡逆。
在習鑿齒看來,晉朝法統承繼自漢朝。
所以他的作品才叫《漢晉春秋》,直接無視了魏吳。
雖然也有諸如《漢晉春秋》這樣以蜀漢為正統的史書,但其影響較小,無法成為主流,更不能代表西晉王朝的態度。
而且東晉時期部分學者尊劉抑曹,這主要是因為東晉偏安江南,所處的背景與當年蜀漢一模一樣,非常尷尬,習鑿齒提出的觀點也是在給江南朝廷找合法性。
南宋時期,朱熹等大儒宣揚尊劉抑曹,為蜀漢搖旗吶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一個是時間上有問題,蜀漢滅於263年,曹魏滅於265年,中間隔了兩年多時間,如果蜀漢是正統的話,漢朝的法統是怎麼傳到晉朝手上的呢?
總的來說。
晉朝的主流態度不承認劉備的皇帝身份,因為如果承認劉備是皇帝,那就等於承認蜀漢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而承認蜀漢的合法性就等於否認了曹魏的正統性。
而這最終的結果,便是否認了自身的正統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