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曾有一個計劃,若這個計劃成功,漢朝一戰便可滅掉匈奴!。《網路歷史》

西漢漢武帝在位期間,隨著歷經文景之治的漢朝,國力越來越強大。

漢朝開始考慮對匈奴用兵,不再維持以前的和親狀態。

當時漢朝在邊境馬邑地區設伏,本來可以一舉消滅大意的匈奴軍隊,徹底永絕後患。

但最後,這個計劃卻因失敗而告終。

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作馬邑之謀,也叫馬邑之戰。

馬邑之戰,是漢朝對匈奴大規模作戰的開端,這場戰鬥,也成了後來綿延數十年的漢朝匈奴戰爭開始的一個標志。

那麼,這個原本可以全殲匈奴主力的謀劃,為什麼會失敗呢?

如果成功,後來漢朝是不是就不用打上幾十年的大戰了?

關於這次事件,史料記載,是當時一座邊防小亭的守將被俘,泄露了這一次的計劃,導致匈奴軍隊撤退。

但是對於史料上的這個記載,後世很多人都抱有懷疑的態度。

因為這畢竟是漢武帝準備了一年多的第一次的重大的戰役,征調了整整三十萬的大軍,結果就因為一個小小的低級的軍官就告吹了嗎?

建元六年的時候,王恢提議直接跟匈奴開戰,其實這時漢武帝本人,也是想直接就開戰的了。

但是,這個時候以韓安國為首的群臣,開始站出來否決了王恢的這個提議。

因為在當時的漢廷中,主和派的勢力相當強勢。

所以這幫老家夥一開始反對,不單單是王恢,就連漢武帝都不得不妥協。

可見這幫人是有多麼的強勢。

但是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名叫聶壹的邊民,跟王恢獻計說『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然後王恢就把這個妙計轉手就轉告給了漢武帝。

那既然是這個聶壹出的主意,漢武帝就直接順理成章的指派這個聶壹為間諜,開始滲入到匈奴的內部,想辦法去獲取單於的信任,那這個聶壹是如何騙單於的呢?

潛入匈奴後,他跟單於說自己能夠潛入馬邑,並且斬殺馬邑縣令。

再跟匈奴來個裡應外合,直接給他城中的財寶都洗劫一空,豈不美哉。

單於一聽,這家夥當真有這等本事?

這個單於也想見識一下,所以就答應了聶壹的提議。

緊接著,聶壹就把這個消息傳回給漢武帝。

之後漢武帝終於是費盡心思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匈奴人背棄和親的『證據』。

說的直白點,就是終於找到了搞事的借口。

找了借口之後的漢武帝,不再掩飾自己渴望攻打匈奴的野心。

開始向下發詔令,說啥就要舉兵攻打人家。

在本次的詔令中,有一句是『單於待命加嫚,侵盜亡已』。

從漢武帝的這個詔令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時候一定是間諜聶壹已經傳回了消息,所以漢武帝才會快馬加鞭,直接下發了詔令。

但是這個時候,以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開始極力的反對漢軍直接北上,深入敵境。

韓安國覺得這樣風險太大,而且後方的補給問題也是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很顯然,韓安國是不知道漢武帝整個了奸細去匈奴境內的事情。

但是王恢知道啊!這事還是王恢一手撮合的呢!所以王恢這個時候就站出來說,我們這一次的戰役根本就不需要長驅直入,只要在我們自家門口準備好伏擊就可以了,不存在什麼風險。

之所以韓安國能夠點頭同意,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戰役是伏擊,並不是出擊。

而且當時王恢又把伏擊說的非常的明確,非常的肯定單於是一定會來的。

同時王恢在與韓安國的對峙的還一口緊咬說是匈奴有違背和親之約在先,是匈奴先有了想要偷襲馬邑的歹念,所以我們的伏擊,我們的反抗是勢在必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行為。

等到王恢的這番話一出,韓安國再也沒有什麼話能夠對付回去了,最後隻能點頭同意。

從這開始,馬邑之謀的作戰計劃,才開始公之於眾,光明正大的擺到了漢武帝的桌子上。

雖然這一次的馬邑之謀是經過很多的反對和曲折,但是最後好在是終於成型,並順利進行了。

戰事已經開始,漢武帝和主和派大臣們也各讓一步,相互妥協。

漢武帝廢止和親,心意已決,但是還是要避免外線決戰,把主戰場拉到了中原之內,這已經是主和派為了避免戰爭風險,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並且對於此次的戰爭,主和派的領袖韓安國也親臨戰場。

其實韓安國之所以能夠親臨戰場,也不見得就是因為給漢武帝面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王恢把話說的太死。

而且還是對漢方如此有利的條件,韓安國不相信,所以就想自己親自下場去看看這個王恢的葫蘆裡到底是賣的什麼藥。

再就是還想親眼看看,漢武帝究竟能在馬邑取得多大的戰果。

畢竟這一次的戰役,可以說是漢武帝四十餘年征伐匈奴的歷史上,唯一一次有外朝忠臣參與戰役指揮的。

外朝忠臣們對於征討匈奴的這個事情,一直都是持有保守的態度,不單單是保守,甚至還有一點抵觸。

他們的思想都是不願意冒險,無論是征討匈奴還是漢武帝想要擴充疆土,主和派的大臣都是極力反對的。

所以漢武帝非常迫切的想要通過這一次的戰役,給自己長長臉,如果這一次贏了,那麼以後漢武帝在想討伐誰,在想擴張哪裡,也可以理直氣壯的堵上這些主和派大臣們的嘴,但是理想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忍的。

據史書記載,戰事開始之後,匈奴軍隊來到據馬邑百裡的地方,發現這裡有牲畜卻無人放牧!這種奇怪的現象,引起了匈奴單於的懷疑。

單於當機立斷,讓大軍先停下來,然後去打下一個邊防小亭,俘虜了裡面的守官。

從他的嘴裡,單於知道了漢朝全部的作戰計劃,然後當即率軍後撤。

馬邑之謀,就此失敗。

在戰役失敗之後,漢武帝直接把所有罪名,都歸結到了始作俑者王恢的身上。

因為王恢在這一次的事件中扮演的都是策劃的角色,並且戰役的具體事宜也都是由王恢來具體落實的,所以最後的結果成功與否的責任,自然也是應該由王恢來承擔。

其實匈奴的單於不是傻子,匈奴在前往到馬邑附近的時候,就看不見人了,一個放牧的百姓都看不到,這要是還察覺不出有問題,那單於就成傻子了。

所以其實歸根結底,馬邑之謀失敗之處,就在於漢武帝把戰爭想象的太過簡單。

既然當時漢武帝想拿馬邑作為誘餌,當時隻放出了漫山遍野的牛羊,放眼望去卻是連一位牧民都沒有,匈奴怎麼可能會心裡不產生懷疑呢?

說白了這一次的失敗註定的原因,根本就是因為漢武帝當時畢竟是經驗太少,對戰爭的計劃還是不夠周密,吃虧虧在細節上。

而這次戰事的失敗,也為後來長達數十年的漢匈戰爭,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