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據老尼所記殘句作洞仙歌,蜀主寫給花蕊夫人的原作如何?《網路歷史》

前言

蘇軾的洞仙歌寫了一個淒楚的愛情故事。

主人公是蜀後主孟昶和花蕊夫人。

蘇軾序言中說,這首詞的創作,是借用了蜀後主孟昶寫給花蕊夫人的一首歌詞殘句,然後自己加以增補成篇。

那麼令蘇軾寫出如此優美意境的原作,又是什麼內容呢?

一、蘇軾《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首詞中,蘇軾寫了花蕊夫人與孟昶在皇宮中的生活片段。

錦衣玉食的二人,遠離了人世間的是非磨難,隻有對於時光流失的惋惜。

似乎他們的唯一缺憾,是人生易老,光陰難駐。

但是熟悉孟昶和花蕊夫人的讀者知道,後蜀亡國,二人投降入宋。

欣賞這首詞的時候,如果面對一朵美麗的曇花,知道它不久就要凋零。

蘇軾寫得越美好,二人的悲劇結局就越發令讀者感概。

很多人都比較熟悉。

不過,吸引讀者的不僅僅是這首詞,還有蘇軾為這首詞寫的序言。

二、眉州老尼

蘇軾的詞序寫道:

仆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

今四十年,朱已死矣,人無知此詞者,獨記其首兩句雲:‘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蘇軾七歲的時候,在家鄉眉山遇到過一個姓朱的老尼。

老尼說自己年輕時和師父一起去過後蜀皇宮,聽到過孟昶給花蕊夫人寫的一首歌。

這位老尼還記得這首歌,並且讀給了蘇軾聽。

幼年的蘇軾被這個故事所吸引,一直沒有忘記。

但是關於這首歌,他隻記得兩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四十年以後,蘇軾添加了內容,創作了這首洞仙歌。

三、關於原作的爭議之玉樓春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記載楊元素《本事曲》中,提到了孟昶和花蕊夫人納涼的那天夜裡,所唱的歌詞。

餘嘗見一士人誦全篇雲:‘ 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暖,簾開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隻恐流年暗中換。

’《本事曲》

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首《玉樓春》,也叫做《木蘭花》, 也是一首押仄韻的七言詩。

這個詞牌在欽定詞譜中隻收錄了4體,其實並沒有涵蓋所有的玉樓春詞體。

從內容上看,如果說蘇軾的《洞仙歌》真得是引用了這首詞的殘句,似乎有點不對勁。

因為蘇軾的詞更像是全篇隱括了這首玉樓春。

兩首詞內容幾乎一樣,隻是詞體不同而已。

宋朝張邦基《墨莊漫錄》中就認為:

予友陳興祖德昭雲:『頃見一詩話,亦題雲李季成作,乃全載孟蜀主一詩:‘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雲東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處景色暗相似,故隱括稍協律以贈之也。

予以謂此說近之』據此乃詩耳,而東坡自敘乃雲是《洞仙歌令》,蓋公以此敘自晦耳。

《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國初,未之有也。

意思是,蘇軾有所隱瞞,其實蘇軾是記得原作全部內容的。

他就是隱括了原作,但是不想別人知道,就說自己隻記得前兩句。

四、關於原作的爭議之洞仙歌

宋朝的宋趙聞禮《陽春白雪》卷二中有不同說法:

載宜春潘明叔雲:蜀王與花蕊夫人避暑摩訶池上,賦洞仙歌,其詞不見於世。

東坡得老尼口誦兩句,遂足之。

蜀帥謝元明因開摩訶池,得古石刻,遂見全篇: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 按雲:『自清涼無汗』,確是避暑。

而又雲:『怯盡朝寒』,則非避暑之意。

且坡序雲夜起,而此詞俱晝景。

其中貝闕琳宮,闌幹樓閣,沿房瑤臺,拉雜湊集,明是南宋人偽作。

大意是,宋朝時謝元明在摩訶池挖出了石刻,上面有一首洞仙歌,前兩句恰好是蘇軾所說的殘句。

全篇為: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貝闕琳宮恨初遠。

玉闌幹倚遍,怯盡朝寒,回首處,何必流連穆滿。

芙蓉開過也,樓閣香融千片。

紅英泛波面。

洞房深深鎖,莫放輕舟瑤臺去,甘與塵寰路斷。

更莫遣流紅到人間,怕一似當時,誤他劉阮。

不過,趙聞禮分析這首詞明顯是後人的偽作。

張邦基《墨莊漫錄》中也說,《洞仙歌》出自宋朝,五代時期,這個曲調還沒有出現。

結束語

後蜀滅亡之後,孟昶和花蕊夫人被迫入宋。

一年之後,孟昶就去世了,史家多認為是宋太祖毒死的。

這個結局,不久就有人重演了一遍,就是南唐後主李煜。

花蕊夫人倒是深受寵愛,但是因介於宋廷權力之爭,被太祖弟弟光義一箭射死。

《後山詩話》記載,花蕊夫人初入宋時,宋太祖聽聞其擅長作詩,於是令她展示一下。

花蕊夫人吟道: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樂府詩是不是格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