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龍德三年,後唐軍隊擊破中都城之後火速南下,兵鋒才過曹州,汴梁城內,後梁君臣們便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之中,此時汴梁都城之內已沒有絲毫抵抗能力,後梁主力如今悉數北上前去攻擊後唐主力,誰能想到,對方竟然會趁虛而入,對自己實行了一次斬首突襲,當一封封告急軍報從汴梁城周邊州、縣傳來之後,後梁末帝朱友貞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
帝召控鶴都將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麟不忍,帝曰:『卿不忍,將賣我耶!』麟舉刀將自剄,帝持之,因相對大慟。
戊寅夕,麟進刃於建國樓之廊下,帝崩。
隨著後梁末帝朱友貞的自盡,進入汴梁城內的李存勖最終完成了對後梁的斬首滅國行動,自父王李克用開始至今,沙陀李氏數十年血戰最終收獲了勝利成果,成為了唐末時期的最大贏家。
滅亡十數載的唐王朝,再度從破碎之中建立起來,而面對這座沒有經歷戰火焚燹、被和平接收的後梁都城,李存勖卻沒有選擇將其作為新朝的都城,而是將其目光轉向了更西面的洛陽,那座看上去較為荒涼的都城。
後世不少人對此次後唐定都的決擇頗為不解,還有人將李存勖時期的後唐衰亡與此次定都的失策聯系在一起,認為自這一刻起,李存勖就已經為自己的王朝命運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憂。
那麼為何李存勖會做出這個看似不太明智的選擇呢?讓我們一起走近歷史,細看後唐初年,這段定都洛陽的歷史過往。
天下崩析,正統尤為重要
十年血戰,終於擊滅敵國,李存勖狂喜過後後,卻不得不面臨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今後該怎麼走?大唐王朝該怎樣在自己手中復興,總不能守著這北部半闕江山就算是中興王室吧。
既然打著唐朝繼承人的旗號,那麼統一便成為了一個必作題。
然而當李存勖展開輿圖之後,就不由頭疼起來了,這上面真是太亂了,天下崩析,唐王朝昔日故土盡被群盜所竊據,南有吳、楚、吳越、閩、漢諸國,西有蜀國,即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還有個迷你袖珍國家——南平國,這些地方政權各個竊稱國號,稱王稱帝,裂土開疆日久,而且對自己這個王室身份也並不承認,眾人能夠接受平起平坐,但堅決抗拒統一。
淮南楊溥遣使賀登極,稱『大吳國主書上大唐皇帝』。
作為中興唐朝的接班人,李存勖自然以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既然自己打著中興唐室的旗號起事,那就要在各個方面凸顯出正統的樣子,這樣才能為天下區分真偽,使四海競相歸心。
而在哪裡定都,則成為了一個綜合的決定,既要考慮到後唐的實際情況,又要兼顧正統性、標志性,這就使得後唐的定都,讓後人看起來,有些看不明白。
放棄汴梁,遷都洛陽
李存勖最早稱帝的地方是在魏州,在其稱帝之後,當時的後唐形成了三京制度,東京興唐府——魏州,西京太原,北都鎮州,三京之中,河北占據其二,從都城數量上便可以看出,後唐當時的政策更側重於河朔。
在與後梁爭霸天下之時,後唐以河東為根基,以河北為主力,兵鋒直抵河南諸道,以臨近戰場的魏州為都城,正是基於戰場的實際需要,同時兼顧了當時河朔軍團的利益,而從歷史上來看,李存勖也正是靠著河朔、代北之地的軍事力量,才最終完成了對後梁的絕殺。
後梁覆亡之後,北方基本統一,後唐統治者李存勖面臨著一個政治抉擇,那就是帝國的京畿到底應該在哪裡?
最終選擇
擺在他面前的有魏州、汴州以及太原等選項,但李存勖卻選擇了西面的洛陽,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汴梁是偽朝後梁的都城,以此為都有損聲名
汴梁最初是大唐宣武軍的治所,黃巢軍大將朱溫投降大唐之後,不久,便被任命為宣武軍節度使。
朱溫在這個四戰之地,頑強生長,期間經歷了抗擊黃巢軍、兼並鄆、兗朱瑄、朱謹、平滅徐州時溥、討定秦宗權,從戰火中熬到最後,成為了力抗河東、威壓河朔的大軍閥,並最終篡奪了唐室江山。
汴梁是後梁的都城,如果李存勖在此處定都,就會給世人以繼承後梁王朝衣缽的嫌疑,那麼他先前所提出的恢復大唐江山,也就成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除此之外,此時的後唐政權之內,勢力錯綜復雜,李存勖的定都位置也成為了一個各方矚目的事情。
代北、河朔、河南三方勢力的一個平衡點
平滅後梁之後,後唐王朝的勢力組成分成了三部,代北軍團、河朔軍團和《歸降》後梁軍團,除了代北軍團的舊人,另外兩方都是依附後唐不久,人心未穩,如何顯得王朝不偏不倚,這就需要李存勖在三方勢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而魏州、太原、汴梁的落選,另外尋找一個新的都城,也是李存勖朝廷的一個勢力平衡考慮,以顯示不受任何一方過多的影響。
洛陽是大唐傳統的都城、大量唐朝遺老多盤踞於此
唐時的京畿為長安,東都為洛陽,唐高宗、唐玄宗曾在洛陽長期定居,武則天時期更是正式遷都此處,洛陽也就成為了自長安以下,最重要的都城。
如今長安城破敗不堪,無法重啟輝煌,那麼退而求其次,後唐統治者便將洛陽定為帝國的京城,這個決策裡面正統的意味很濃。
同時天復年間,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當年大量的唐朝衣冠、遺老們被強行從長安驅趕出來,遷徙到洛陽定居,使得洛陽成為了唐朝舊時風俗、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