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趙匡胤不對勁,柴榮當然可以輕易消除這個威脅。
然而,要想預防兵變,恐怕是不可能了。
趙匡胤原本威脅不大
在當時的將領中,趙匡胤的威脅相對較小。
與一眾數朝老臣、老將相比,趙匡胤資歷尚淺,實權尚輕。
當時,後周的重將,大多資歷已經很深。
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們隨郭威起兵,並始終在後周擔任要職,位高權重。
符彥卿這樣的老將,則早在後唐時就已經坐鎮一方了,他隨李存勖廝殺時,趙匡胤還沒有出生呢!
相比之下,趙匡胤是真正的小字輩。
郭威時期,他才開始軍旅生涯,柴榮登基後,他才憑借戰功一步步走入高層。
不過,他職務在張永德等人之下,他的『義社十兄弟』,當時也多為中級將領,影響有限。
所以,趙匡胤在軍中的影響力原本是對皇權不構成威脅的。
正因如此,柴榮病重後,聽聞『點檢作天子』的傳聞後,把殿前都點儉張永德改為宰相,另提拔了趙匡胤作殿前都點儉。
也就是說,由於趙匡胤資歷淺,柴榮認為讓他作殿前都點儉,』點儉作天子『的可能不大。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匡胤這個點檢真的作了天子!
所以,關鍵或許不是趙匡胤有沒有野心,而是權力的平衡出了問題。
柴榮的設想
959年五月初二,意氣風發,正準備收復幽雲的柴榮突然病重。
無奈之下,柴榮隻得班師。
深感自己時日無多,柴榮緊急安排後事。
六月初九,他以皇長子柴宗訓為梁王,皇次子柴宗讓為燕公。
六月十五,他又對人事做出重大調整:以魏仁浦為樞密使兼副相,宰相王浦、范質兼知樞密院;又任命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
此外,又削去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軍職,以趙匡胤為殿前都指揮使。
柴榮的安排,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平衡。
他增加了宰相、樞密使人數,以防止出現中樞一人作大。
畢竟,郭威當年就是以樞密使的身份起兵奪權的。
同時,殿前軍與侍衛親軍這兩支禁軍相互牽制。
其中,最為精銳的殿前軍,由資歷尚淺、基礎較差的趙匡胤統領。
而侍衛親軍呢?
馬步軍都指揮使雖然是位高權重的李重進,但是,李重進長期駐紮淮南,對朝廷影響得到削弱,而忠誠的韓通則以副都指揮使的身份履行職務。
如此,實權人物,相互制衡,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局面,文武大臣同掌國政,共保幼主。
然而,這個設想中的平衡,卻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問題。
失衡的中樞
柴榮的基本設想,概括起來就是:以侍衛親軍與殿前軍相互制衡,以宰相、樞密使統領的中樞掌握一切。
所以,穩定的關鍵是:中樞足夠有力!
原本,後周世宗的中樞,領軍人物是王樸。
王樸以獻《定邊策》而聲明鵲起,最得柴榮重用。
柴榮三征淮南,兩次以他留守東京。
可是,在柴榮去世前3個月,王樸先走一步了···
趙匡胤十分敬畏王樸,後來,做了天子的趙匡胤還感嘆:此人《王樸》若在,朕作不了天子。
失去了王樸,剩下的中樞人才,確實有才能,但並非大才,威望、資歷都不足。
柴榮用人大膽,不拘一格,因此,中樞中許多人都是他違抗眾人之意,破格提拔的。
比如,宰相魏仁浦,原本是刀筆吏出身,未經科舉,許多人認為他不適合作宰相,但是柴榮唯才是舉,堅決提拔。
所以,這些人雖然有才能,能夠作好事情,但由於威望、資歷不足,常被人詬病。
有柴榮坐鎮,他們自然能各盡其能,但柴榮走了,他們的才能就壓不住場子了。
不僅如此,由於宰相、樞密使相互制衡,因此,中樞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在競爭中,一些人開始與趙匡胤結成聯盟,使軍權也開始失衡。
失衡的軍力
柴榮去世前,還是不放心,決定加強中樞的力量,召范質、趙匡胤入朝,表示要以王著為宰相,言後駕崩。
柴榮說完就駕崩了,傳不傳其遺詔就在范質、趙匡胤二人了。
范質對趙匡胤說:慎勿泄此!《《五代史》
王著入相,自然會分范質的權!范質為了防止有人分其權,已經與趙匡胤結成了同盟!
因此,此後,所有『上書范魯公《范質》』關於防范趙匡胤的文件,全部被壓了下來!
趙匡胤得以不受監督的發展自己的勢力了。
同時,在范質的『統一安排』下,侍衛親軍與殿前軍的人事也進行了有利於趙匡胤的調整。
一方面,殿前軍的重要職務,悉數由趙匡胤的『兄弟』、『故交』擔任。
如原本空缺的殿前副點檢由趙匡胤『兄事』的慕容延釗擔任,殿前都虞侯由趙匡胤的『佈衣之交』王審琦擔任。
另一方面,侍衛親軍中,也安插了大量趙匡胤的『兄弟』。
如侍衛親軍都虞侯由趙匡胤『兄弟之誼』的韓令坤擔任,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則由『義社十兄弟』之一的高懷德、張令鐸擔任。
如此,原本相互制衡的軍權,失去了平衡。
幾個月後,當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隻有韓通做了極為微弱的抵抗,趙匡胤輕松完成兵變!
必然
柴榮的兒子要失去帝位,這是必然的。
柴榮雄才大略,其一切行為的立足點在『強國強軍』。
為了政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他淘汰了一批相互傾軋的老官僚,大膽提拔了長期懷才不遇,資歷尚淺的人才進入中樞。
為了強軍,他對禁軍進行改革,『選武藝卓絕者,入殿前諸班』,使殿前軍迅速強大起來。
為了提高指揮效率,確保軍隊的統一指揮,他堅持讓人長期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等重權職務。
而不會像後來的大宋一樣,將這些軍權分化。
因此,實際上,在柴榮時期,權力格局已經稍有失衡。
比如:殿前軍過於強大,殿前都點檢的職務過於權重,中樞官吏雖有才能但缺乏資歷、威信。
然而,對於雄心勃勃的柴榮來說,以此為代價,換來強國、強軍,何嘗不可?
何況,柴榮尚年輕,等到天下大定,再來調整未必不行!
然而,天不假年,柴榮盛年突然重病,迅速去世!
柴榮在時,一切都是以他為中心,前面的問題都是小問題!
柴榮突然離去,失去了唯一中心,這些小問題都會變成致命的大問題!
柴榮去世的前一刻,還在考慮以王著為宰相,還在考慮宰相的人選問題。
可見,在他去世後,如何確保後周的江山?
這道題柴榮還沒有作完。
既然如此,柴榮身後,權力失衡,江山易主,也就自然而然了。
如何確保後周江山不易姓?
這一題太難了,答題的時間太少了,柴榮沒有作好。
歷史一再表明:權力的平衡沒有安排好,就一定會在鬥爭中自發形成新的平衡!
何況,柴榮所托非人,無論是范質,還是趙匡胤,都不是忠心為後周的家夥,算是所托非人吧!
如此,無論有沒有趙匡胤,後周江山易主,是必然的。
柴榮沒有替自己的兒子安排好平穩交接。
然而,柴榮的豐功偉績,他為歷史所做出的貢獻,永遠為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