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梁滅亡的原因:朱溫的三個失誤。《網路歷史》

河東晉國與汴州後梁的實力對比前後不同。

在前期,主要是李克用時期,汴州朱溫逐漸取得壓倒性優勢。

而李存勖繼晉王位後,局勢開始扭轉,以至於朱溫感嘆:『生子當如是。

李氏不亡矣!吾家諸子乃豚犬爾!』

那麼,除了李存勖個人的能力之外,還有什麼因景使梁、晉的實力對比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逆轉呢?

下面全文將從朱溫時代的三個方面看後梁滅亡的原因。

一、朱溫對李存勖的輕視

公元908年,即朱溫正式篡唐的第二年,李克用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的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

朱溫這個久經沙場的老江湖,自然不會把他放在眼裡。

晉王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後唐建立者

其實,此時的李氏政權已是退居一隅,僅剩河東之地《大致相當於今山西》,相信以朱溫的實力,正常發揮是可以滅了河東的。

可惜,朱溫的輕敵使李存勖有了翻身的好機會。

首先,朱溫錯過了攪亂河東的大好機會。

李存勖年輕,資歷尚淺,繼任節度使後不服者眾。

其中為首的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

他們擁兵自重,居功自傲,對李存勖襲位非常不滿。

他們對李存勖不敬,甚至唆使叔父李克寧發動謀害李存勖,投降後梁。

這本是朱溫插手的大好時機,若是拉一派,打一派,效果肯定不錯。

但朱溫並沒有什麼行動。

結果,在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下,李存勖果斷搶先行動,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殺李克寧、李存顥等人,消除了可能發生的內亂。

後梁太祖朱溫《稱帝後改名朱晃》

內部安定了,李存勖便來對付朱溫。

當時後梁正在圍攻潞州《今山西長治》,料想李存勖初出茅廬,不敢前來援救,不想李存勖偏就來了!

李存勖行事果斷,也料準了後梁上下的輕敵心態。

因此,他決定冒險一試,長途奔襲,打一場漂亮的伏擊戰。

在潞州城郊,有座山名叫三垂岡。

李存勖就在此處伏兵,趁大霧突襲梁軍,潞州之圍遂解,梁軍大潰。

毛主席手書清代嚴遂成《三垂岡》詩。

此戰打出了晉軍的威風,後梁君臣再不敢小瞧李存勖了。

坐鎮開封的朱溫得知兵敗,遂發出了『生子當如是』之嘆。

巧得是,三垂岡也曾是李克用得勝歸來慶功之地,李存勖時年五歲,也有印象。

此番路過,他認出『此先王置酒處也』。

此事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相關的文學作品很多,最著名的當數清末劉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

二、李存勖掙脫包圍圈

雖然潞州三垂岡之戰勝了,但李存勖大體仍處在後梁的包圍之中。

倘若朱溫能正確應對,不說打敗晉國,至少能保持住自己的相對優勢。

可惜,越是到關鍵時刻,朱溫性格中多疑猜忌的缺陷就越明顯。

當時華北並不隻是朱溫和李存勖兩支力量,在河北地區還有很多半獨立的藩鎮,他們大部分臣屬於後梁,但在不久的時間裡,他們都將倒向李存勖,成為李存勖對付朱溫的重要支持者。

晉梁之間的成德《趙》和義武《北平》

天祐七年《公元910年》,朱溫派遣軍三千北上河朔,意在奪取成德、義武兩鎮。

在朱溫看來,河朔是包抄李存勖晉政權的關鍵之處,讓外人占著總是不放心,於是他想先滅了這些藩鎮再說。

結果,這使成德、義武從朱溫一方徹底倒向李存勖一邊。

成德節度使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向李存勖求援,反梁同盟結成,李存勖被推為盟主。

這時,李存勖性格中的果斷一面又發揮了作用。

他力排眾議,堅決發兵相救。

是年年末,李存勖率軍進至距離柏鄉,與梁軍對峙,是為柏鄉之戰。

轉過年來,李存勖命郭將周德威率三百精騎前往挑釁梁軍,隨後撤退,將憤怒的晉軍引至鄗邑以南的曠野之上。

早先埋伏於此的晉軍,以逸待勞,突然發起猛攻,梁軍大敗,損失二萬餘人。

柏鄉之戰示意圖

此戰後,河朔也基本成為李存勖的地盤,朱溫是將盟友活生生地推到了敵營。

此時,李存勖想南下滅梁就隻剩下幽州的劉守光和契丹需要解決。

因此,柏鄉之戰勝利後,李存勖開始攻打劉守光,以便日後南下不會腹背受敵。

公元912年,晉將周德威步步進逼,幽州告急,劉守光向後梁求援,朱溫禦駕親征,圍攻成德節度使王瑢,以此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但在攻打蓨縣《今河北景縣》時,大營被晉將李存審突襲,糧草輜重盡數被毀,軍心大散,隻好灰溜溜地回了洛陽。

不久朱溫被弒,兩年後劉守光即被俘虜,李存勖又掃除了一個障礙。

劉守光的桀燕政權是李存勖後方的威脅

朱溫在此之事中的失誤,在於未能及時援救劉守光,待到晉兵已穩住腳跟,實在是為時已晚。

不過,李存勖既然要打幽州,必然在朱溫的必經之路上做足防守,朱溫碰一鼻子灰實在正常。

隻是,晉軍依靠沙陀鐵騎,善於長途奔襲,梁軍應當知此,卻每每中招,這就不能不有所反思了。

三、後梁政權的內部矛盾

這個就與朱溫的個人問題和家庭問題有關了。

朱溫的兒子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人:郢王朱友珪、均王朱友貞,以及義子博王朱友文。

後梁皇室主要人物

由於義子朱友文能力較強,朱溫有意立他為嗣君,這勢必造成朱溫親生兒子的不滿。

而朱友珪時任控鶴都指揮使,也就是皇宮護衛統領。

朱溫知道他有野心,遂決定調任朱友珪為萊州刺史,並召朱友文進京。

但朱溫好色的稟性害死了他。

朱溫荒淫無度,不顧禮法親情,朱友文妻子王氏和朱友珪的妻子張氏都時常被迫服侍於側。

因此,朱溫的行動通過張氏提前被朱友珪得知。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至少朱友珪是這麼想的。

如果讓朱溫成功行動,這皇位是沒希望了。

於是,朱友珪與老部下韓勍在912年農歷六月廿二日率軍潛入皇宮,夤夜殺入寢殿,朱溫當場斃命。

朱溫的失誤,說白了說是沒有解決好利益矛盾,對野心家朱友珪疏於防范,導致政變產生。

朱溫死後,朱友珪密不發喪,矯詔賜死朱友文,後梁失去了最優秀的繼承人。

隨後,朱友珪之弟朱友貞與趙巖、袁象先、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殺死朱友珪而登基。

後梁經此大亂,更加速了衰亡。

後梁帝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