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討南唐的過程中,柴榮發現淮南地區河流、湖泊眾多,南唐軍隊以船支運送部隊,來去便捷自如。
而周軍隻靠步兵和騎兵,沒有水軍,無法迎擊南唐水軍。
於是下了兩道詔令:一是招募工匠,在汴河岸邊打造戰船百艘;二是命南唐降將,邦助訓練水師,為接下來的南征做準備。
在說淮南前線總指揮李重進圍攻壽州將近一年時間了,仍無法攻克,主要是南唐老將劉仁贍忠心報國,誓死頑強抵抗,才使壽州孤懸一方,為南唐把守最後一道關卡。
接到柴榮即將親征的詔命後,李重進把部隊分成兩撥,一撥人馬繼續攻城,另一撥人馬扼守通往壽州的交通要道,阻斷南唐的援軍和物資。
顯德四年春,南唐皇帝李璟派大將朱元、邊鎬、許文貞,率數萬大軍前來增援壽州,在壽州城南的紫金山安營紮寨,並強行打通一條通往壽州的運糧通道,將急需的糧食運往城中,守城官兵士氣大振。
李重進采取夜襲的戰法,數次截殺運糧的唐軍,奪得糧草百十餘車。
朱元等人吃了幾次敗仗,不敢在貿然出擊,隻是守在紫金山大營,等待時機。
年後,柴榮命趙匡胤和張永德隨駕,督乘戰船從閔河出發,沿潁水進入淮河。
李璟收到柴榮再次南征的消息,立即催促留在濠州的李景達和陳覺率軍支援紫金山和壽州。
柴榮和趙匡胤督水軍過淮河直抵壽州城,三聲炮響之後,戰船落帆。
圍城的後周將士們伏地山呼萬歲,守城的南唐兵心驚肉跳,他們知道,隨著柴榮的到來,他們的末日也臨近了。
後周軍上岸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由柴榮親自率領,加強攻城力量。
另一路由趙匡胤率領,進攻駐紮在紫金山的南唐軍。
邊鎬和許文貞見趙匡胤率軍沖殺過來,立即率軍迎戰,趙匡胤率軍且戰且走,故作不敵,退到壽州城南,唐軍緊追不舍,突然唐軍身後一聲號炮,殺出一彪人馬,將唐軍沖成幾段廝殺,領頭的是後周大將李懷忠。
這邊趙匡胤又掉頭殺回,兩邊夾擊,唐軍大敗,僅餘幾十人隨邊鎬和許文貞逃回紫金山,誰知朱元已在山上的營寨中樹起白旗,兩人隻好換上便服,逃往金陵報信。
話說南唐皇帝的弟弟、齊王李景達和監軍陳覺率水軍馳援壽州,船隊在淮河與後周水師主帥王環的戰船碰個面對面,兩軍擺開陣勢開戰。
正殺的難解難分之時,忽聽岸上金鼓陣陣,吶喊、助威聲如雷鳴,原來是柴榮率援兵從陸路趕到,在岸上為後周水師助威。
李璟達和陳覺見後周兵將越聚越多,估計是紫金山那邊出了問題,心裡打起了退堂鼓,下令撤軍,他這麼一撤,兵士自然就沒了主心骨,失去戰鬥毅志,後周軍乘勢追殺,南唐水軍損失過半,李景達率殘部逃回金陵。
壽州城外的南唐兵力被掃蕩幹凈,柴榮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啃下這塊硬骨頭。
老將劉仁贍坐鎮壽州,懷著對南唐的一顆赤膽忠心,誓死抵抗後周大軍,堅持了一年有餘。
可是隨著外圍的援軍被逐步趕走或消滅,城內的糧食和兵源也日漸枯竭,劉仁贍心力交瘁,急火攻心,終於一病不起。
他的小兒子劉崇諫見父親病危,怕一旦城破,家族性命不保,於是偷偷出城,想投降後周軍。
也許是該他命絕,出城時被巡誠的小校發現,繩捆索綁地推到劉仁贍面前。
劉仁贍問他出城幹啥,劉崇諫直言不諱,說出城投降,劉老頭子氣的狂噴一口鮮血,喝令將劉崇諫推出去斬了,左右侍衛以為自己聽錯了,在那發愣,劉仁贍又大喊一聲,他們才反應過來,將劉崇諫拉出去行刑,監軍周廷構苦苦哀求,又派人通知劉仁贍的夫人,可老兩口都口徑一致,投敵叛國者—殺。
可是劉仁贍的忠心報國,鐵面無私,並不能感動城內的諸位將領,監軍周廷構見戰局已註定要以唐軍的失敗而終結,抵抗隻能徒增傷亡,便與副使張全約及守城眾將商議,大家一致同意開誠投降。
雙方血戰了一年多的壽州城就以這樣平淡無奇的方式打開城門,向後周軍投降。
柴榮進城後出榜安民,並開倉放糧,救濟城中饑困的軍民。
老將劉仁贍還剩最後一口氣,被抬到柴榮的面前,柴榮非常欽佩他的忠心,好言安慰,老將也見著了自己的老對手,後周天子。
他朝柴榮微笑的點點頭,瞌然而逝。
柴榮感慨萬分,追封劉仁贍為彭城郡王,封他的長子劉崇贊為懷州刺史。
後來的北宋趙匡胤一朝,也將劉仁贍列入祠典,賜祠匾『忠顯"二字,可以世代享受香火祭祀。
可見忠義之士無論在哪都會受到尊重和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