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國後期,郭威是如何上位的?《網路歷史》

隨著地方藩鎮力量被削弱之後,馬上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面對強大的外敵時,帝國政府應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派一個高級軍政長官坐鎮前方。

可真正的問題在於,派一個高級軍政長官坐鎮前方,協調眾多軍區聯合對外作戰,給他的事權太小了,各大軍區很難實現有效的聯合作戰;如果給他的事權太多,這種人就會比以前的藩鎮還可怕。

郭威死後,前方突然傳來緊急軍情,柴世宗一心要禦駕親征的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中央政府的軍權,必須得皇帝親自掌握,如果讓別人掌握了,後果是很危險的。

這種事實,對皇權而言,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因為這意味著當時的政權格局,對皇帝的年齡、能力、資歷有了很高的要求。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皇帝的年齡太小,或是能力、資歷不足以擔任大軍統帥,皇權隨時有可能從皇帝手中飛走的。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柴世宗可以繼承郭威的權力,而柴世宗之子就隻能靠邊站了。

帝國中央政府讓郭威坐鎮前方時,就為一個問題展開了爭論。

那就是郭威坐鎮前方時,是不是應該保留樞密使之職呢?

如果保留這種職務,那郭威在當地自然會擁有行政、經濟、軍事全權;而且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中央政府工作;他在關鍵時候突然作亂,想一想也很危險。

是不是讓郭威繼續保留這種權力呢?有人說應該保留,有人說不應該保留。

但是最終還是讓郭威保留了樞密使之職。

當然了,以後漢當時的政治格局,郭威取得這種權力,也是無法篡奪皇權的。

問題是,小皇帝突然作死出怪招,直接讓郭威撿了個現成的便宜。

小皇帝想鏟除托孤重臣時,太後說我們應該和宰相商量一下,小皇帝的親信就說了,先帝曾教導我們,重大事情不要和書生商量!太後依然對此反對,小皇帝就說了,先帝曾教導我們,軍國大事不要聽婦人之言。

帝遂與業、文進、匡贊、允明謀誅等,議既定,入白太後,太後曰:『茲事何可輕發!更宜與宰相議之』業時在旁,曰:『先帝嘗言,朝廷大事不可謀及書生,懦怯誤人』太後復以為言,帝忿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拂衣而出。

不管小皇帝當時是怎麼想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樣簡單粗暴的處理軍國大事,而且做著完全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就是標準的作死玩法。

郭威率軍逼死小皇帝,是因為小皇帝自己要作死,所以這件事做的非常輕松。

但是在皇權相對強大的背景下,郭威想爬上皇位,就沒有這樣輕松了。

在這種背景下,郭威見到馮道,馮道竟然大大咧咧地面對郭威;而郭威面對此情此景,不由自主地習慣性的給馮道下拜,而馮道竟然坦然受之。

這讓郭威非常沮喪,因為這意味著文職系統首腦,並沒有認可他要當皇帝的事實。

太師馮道帥百官謁見郭威,威見,猶拜之,道受拜如平時,徐曰:『侍中此行不易!』

關鍵是,當時劉知遠有三個弟弟。

一個是河東節度使劉崇;一個是忠武節度使劉信;一個是天平節度使慕容彥超《同母異父的弟弟》,基於他們的利益,他們肯定還是希望天下是劉氏的天下。

五代篡位的皇帝,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劉知遠都是率軍殺入帝國都城,甚至還沒有殺入帝國都城,就爬上了皇位。

而郭威率軍殺進帝國都城,竟然看著眼前的皇位,就是無法爬上去。

這本身證明,當時的皇權已比以前更強大了。

後來趙匡胤篡位比較容易,就是因為郭氏也好、柴氏也好,一方面人丁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郭威造反時,被後漢小皇帝一怒,殺了個一塌糊塗,所以後周的皇族力量非常弱小。

業等命劉銖誅郭威、王峻之家,銖極其慘毒,嬰孺無免者。

如果柴世宗死後,後周帝國有強勢的皇族成員存在,趙匡胤篡位時,難度肯定會很大;如果後周也有趙光義那樣的強勢親王存在,那更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

這就好像,如果趙匡胤死的時候,帝國的二把手不是他弟弟趙光義,而是他的親信小弟XX,那大宋帝國估計當時也就滅亡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柴世宗在最後時刻猜忌自己姐夫,於是給趙匡胤留下了機會;就如楊堅可以篡位,是因為小皇帝猜忌強勢的皇族親王。

於是給外人留下了機會。

因為當時皇權比較強大了,所以郭威看著皇位,就是無法爬上去。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就決定讓另一個劉氏皇族成員當皇帝。

現在的問題是,應該立哪個劉氏皇族成員當皇帝呢?

自然不能立一個強勢的劉氏成員當皇帝,因為無論基於中央、還是地方的軍政大佬利益,他們都希望一個弱勢皇帝高高在上的,因為弱勢皇帝高高在上,他們的既得利益更容易保持。

所以,最後大家決定立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劉贇當皇帝。

對於這種事實,劉氏皇族也表示可以接受。

於是郭威與峻議立贇。

從當時的情形看,大約就是郭威逼死不講規矩的劉氏小皇帝,又扶立了另一個劉氏小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馮道就率人去迎接劉氏小皇帝到京城,整個過程進行的並沒有毛病。

但是馮道和小皇帝走在中途,突然傳來消息,三軍將士擁立郭威當皇帝了。

已醜,郭威帥百官表請以承大統,太後誥所司,擇日,備法駕迎贇即皇帝位。

郭威奏遣太師馮道及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詣徐州奉迎。

郭威遺書,雲為諸軍所迫;召馮道先歸,留趙上交、王度奉侍。

面對這種消息,大家都傻了。

小皇帝對馮道說,我之所以願意到京城當皇帝,是因為有你在中間作擔保,我相信你的人格、更相信你的實力。

現在,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馮道的態度很簡單,我也不知道怎麼做。

道辭行,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故無疑耳。

今崇威奪吾衛兵,事危矣,公何以為計?』道默然。

小皇帝的親信,一時群情激憤,於是想殺死馮道。

但是小皇帝阻止了,因為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馮道顯然也是不知情的。

客將賈貞數目道,欲殺之。

曰:『汝輩勿草草,此無預馮公事』

但是小皇帝一夥處於這種位置上,其實是爬到了鬼門關上,因為他們現在的身份、利害關系,已嚴重威脅了郭威,既然郭威上位了,等待他們的命運,估計不必做什麼樂觀分析的。

崇威遷於外館,殺其腹心董裔、賈貞等數人。

因為當時決定扶立上位的小皇帝,就是河東節度使劉崇的兒子,所以劉崇對此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在郭威正式篡位前,劉崇的一個小弟說,我們必須得給郭威造成一定的軍事壓力,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劉崇認為郭威並沒有輕舉妄動,而自己一味給郭威造成軍事壓力,有可能會把郭威逼得狗急跳墻,所以拒絕了這個建議。

但是很快傳來消息說,郭威篡位了。

郭威篡位後,劉崇就在晉陽也即位了,他當時大約想復制石敬瑭的成功。

要知道,石敬瑭就是以晉陽為基地,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奪取天下的。

而劉崇在晉陽稱帝後,向契丹人尋求幫助時開的條件也是,一切就按石敬瑭當年開出的條件。

因為郭威勝利了,所以我們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郭威是正統,北漢是叛亂。

實際上從皇權的法理上講,郭威才是標準的叛亂,而劉崇則是正統。

劉知遠死後,郭威篡奪了劉氏江山,劉崇作為劉知遠的親弟弟,希望恢復大漢江山,這是多麼名正言順的事啊。

至少從皇權的法理上講,比當年劉秀、劉備恢復漢室,那是名正言順的多。

劉秀、劉備與大漢皇帝都是標準的遠房親戚,而劉崇則是大漢皇帝的親弟弟、親叔叔。

從這層意義上,劉崇占據法理的制高點,又有強大的軍事團隊作後盾,還可以取得契丹人的支持,應該可以復制石敬瑭的成功。

但是在關鍵時候,文職系統選擇了支持郭威,所以劉崇想復制石敬瑭的成功,本身就是困難重重的。

更主要的是,契丹皇帝想支持劉崇,但是在契丹內部沒有多少人響應。

契丹皇帝一心強逼大家參與中原王朝事務,結果弄得反對派四起,於是契丹皇帝被人火並了。

九月,北漢主遣招討使李存將兵自團柏入寇。

契丹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於九十九泉。

諸部皆不欲南寇,契丹主強之,癸亥,行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軋及偉王之子太寧王漚僧作亂,弒契丹主而立述軋……契丹主德光之子述律逃入南山,諸部奉述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並其族黨。

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歷。

契丹新一任皇帝,就是著名的睡王,因為這個契丹皇帝除了玩樂,就是睡覺,啥正事也不幹。

契丹主年少,好遊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

後更名明。

因為類似的原因,以至於許多人都認為,如果中原王朝強勢一點,就可以大敗契丹,因為契丹皇帝實在太差勁了。

其實呢,這是標準的把歷史當英雄傳奇看,契丹大佬擊殺契丹皇帝後,扶立一個睡王在上,本身就意味著是眾多大佬聯合執政的格局。

這就好像,滿清皇帝死後,大家擁戴一個六歲的小朋友當皇帝,本身就意味著是眾多大佬聯合執政。

契丹睡王上位後,劉崇又馬上派人與契丹表示親善友好,並希望契丹派兵幫他平定郭威的叛亂。

自火神淀入幽州,遣使告於北漢,北漢主遣樞密直學士上黨王得中如契丹,賀即位,復以叔父事之,請兵以擊晉州。

關鍵是,此時契丹也達成共識,決定大舉派軍幫助劉崇。

簡單的看,劉崇就是有機會復制石敬瑭的成功。

問題是上一次耶律德光進入中原,竟然想趁亂入主中原,所以現在面對契丹的友好幫助,中原王朝的軍政大佬,都也不敢掉以輕心。

在這種背景下,劉崇雖然得到契丹人的幫助,也無法復制石敬瑭的成功了。

這樣折騰了半天,最後的結果,就是當時歷史上又出了一個北漢,也是十國之一。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北漢多少是一塊滾刀肉。

第一、從法理上,它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因為它是後漢皇帝的親弟弟劉崇所建立,郭威奪取了後漢江山,劉崇以晉陽為中心一心恢復漢室,這拿到哪裡說,也是理直氣壯的。

第二、既然契丹願意幫助它,中原王朝想滅掉它,難度就比較高了。

第三、中原王朝也一時不敢全力滅北漢,因為滅掉北漢,會與契丹矛盾激化,而且與契丹直接接壤的地方太多;所以基於整體戰略考慮,中原王朝也需要在契丹之間,留下北漢這種緩沖區。

因為類似的原因,北漢是十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事實上,陳橋兵變20年後,宋太宗趙光義才率軍滅了北漢。

到此為止,中原王朝才算勉強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單從地盤上看,郭威上位時,中原王朝是最衰的時候。

因為石敬瑭時代,把幽雲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割給了契丹;現在因為北漢的存在,以晉陽為中心的十二個州也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

這樣一裡一外,中原王朝丟失了近30個州。

但是從中央集權的角度看,此時是中原王朝最為強盛的階段。

現在就看郭威能不能加強皇權了?

郭威爬上皇位後,因為文職、軍方系統,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所以很快在中央政府建立起了雙頭格局。

在這種背景下,郭威親信王峻的權力就變得越來越大,大有成為當年郭崇韜、安重誨的傾向。

樞密使王峻,性輕躁,多計數,好權利,喜人附己。

自以天下為己任。

每言事,帝從之則喜,或時未允,輒慍懟,往往發不遜語;帝以其故舊,且有佐命功,又素知其為人,每優容之。

峻年長於帝,帝即位,猶以兄呼之,或稱其字,峻以是益驕。

王峻當時的權力有多大,我們可以從一件事看出來。

王峻一度與郭威分庭抗禮;郭威始終奈何不了王峻。

有一次郭威與王峻矛盾激化,於是王峻撂挑子回家休養去了。

而隨後不久,各地節度使紛紛上書希望王峻繼續出來主持工作,面對這種事實,郭威也感覺害怕極了。

因為這種局面可以出現,顯然是文職、軍人系統實現了默契,否則事情不會發展到這一步。

於是郭威就通過軟硬兼施讓王峻出山。

峻心嫉之,累表稱疾,求解機務,以帝意,帝屢遣左右敦諭,峻對使者辭氣亢厲,又遺諸道節度使書求保證;諸道各獻其書,帝驚駭久之,復遣左右慰勉,令視事,且曰:『卿儻不來,朕且自往』猶不至。

帝知樞密直學士陳觀與峻親善,令往諭指,觀曰:『陛下但聲言臨幸其第,峻必不敢不來』秋,七月,戊子,峻入朝,帝慰勞令視事。

但是王峻權勢越來越大,自然是郭威不能容忍的。

因為這意味著皇權受到了挑戰,最後郭威在取得馮道等人的同意後,解除了王峻的權力,王峻不久後死了。

癸亥,帝亟召宰相、樞密使入,幽峻於別所。

帝見馮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猶愍之,命其妻往視之,未幾而卒。

郭威把試圖與自己分庭抗禮的王峻清理出局了,又把另一個不馴服的藩鎮大佬清理出局了。

當然了,因為中央集權空前強大,所以這個藩鎮大佬連一個回合也撐不過,就讓郭威清理出局了。

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王殷恃功專橫,凡河北鎮戍兵應用敕處分者,殷即以帖行之,又多掊斂民財……壬申,帝力疾禦滋德殿,殷入起居,遂執之。

中央集權的發展,就是不斷分割地方人事、軍事、政治、經濟系統實現的。

事實上,只要讓地方不再出現人事、軍事、政治、經濟權力集於一身的大佬,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就是非常容易的。

皇權的加強,就是不斷分割中央、地方政府人事、軍事、政治、經濟系統。

事實上,只要讓整個帝國政府分割成眾多互不隸屬的權力系統,任何一個人想窺視皇權,也是非常困難的。

這個過程中,它是需要足夠發達的交通、媒介基礎,否則它是無法實現的。

我們通常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漢唐時代皇權非常強大,實際上,這隻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中國的皇權強大,是從宋代開始的。

漢唐時代的皇權,與宋明清時代相比,那可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皇帝如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死於非命、篡權上位的皇帝一批接一批。

這種時代的皇權有多衰弱,自然不用細分析。

大秦帝國,始皇帝剛死不久,始皇帝的諸子就讓趙高、李斯屠殺幹凈了,而且帝國很快磚崩瓦解了。

這種時代的皇權有多衰弱,自然也不用細分析了。

西漢時代,高祖剛死,天下就是呂後說了算,惠帝就是個擺設;呂後死後,少帝就被謀殺,文帝才上位的;文帝、景帝有諸王之亂;武帝之時雖然穩定,但是也有太子率軍搶班奪權的事;宣帝之後王氏崛起,天下似乎就是王氏的天下了;而最終就是亡於王氏。

東漢整個時代,主旋律就是宦官外戚輪流坐莊。

大唐時代,高祖被兒子逼得提前退休;太宗諸子接連叛亂《先是齊王密謀作亂;後來是太子陰謀作亂》;再往後,天下姓李還是姓武,實在看不清楚了。

再往後,中宗死於非命、睿宗提前退休;玄宗之後更不用多說了,因為主旋律就是藩鎮之亂。

而宋、明、清幾百年時間裡,圍繞皇權,雖然也會發生一些問題,但是總體來說,傀儡皇帝、死於非命的皇帝非常少見,控制皇帝的太後、權臣也非常少見;武力篡權上位的皇帝,也非常少見;至於地方大佬與中央政府對抗的事,更是非常罕見。

當然了,交通媒介發展,是皇權強大的重要條件,但是並非只要具備這種條件,皇權就可以強大。

事實上,隨著交通媒介的進一步發展,皇權還會由此瓦解。

因為交通媒介的發展,一方面有利於皇權分割威脅自己的各種力量;但是交通媒介發展,也有利於各種利益群體實現聯合協作。

在什麼情形下,有利於皇權發展;在什麼情形下,利於制約皇權,這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交通媒介的強弱不同,是影響皇權強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個說起來復雜,有機會我會詳細分析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的來說,經過梁、唐、晉、漢歷代皇帝前仆後繼的削藩、鞏固皇權,到了郭威時代,中央集權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剩下來的,就是等著後繼者,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了。

把與自己分庭抗禮的王峻清理出局後、把一度無視中央政府權威的王殷清理出局後,郭威的歷史也就結束了。

郭威當皇帝的歷史,也非常短暫,因為滿打滿算,郭威就當了三年皇帝。

但它顯然是殘唐五代皇權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就開始全面復興了。

所以此後接連三個中原王朝皇帝,都是不斷開疆擴土的強勢皇帝;於是此後20多年時間裡,中原王朝征服大江南北,終於讓混亂百年的歷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