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後期建立北漢能夠頑強存在幾十年的原因是什麼?《網路歷史》

五代十國的後期建立北漢能夠頑強存在幾十年的原因是什麼?

文 和運超

劉知遠的早年有不少出身貧賤,渴望投軍上進的一面,這也是後來很多關於劉知遠的文學改編、藝術化創作的一個基礎。

但史書記載劉崇卻很不一樣,幾乎就是一個好吃懶做,還嗜好賭博的無賴子弟形象。

等劉知遠投身軍中以後,劉崇才順帶拉去投軍,跟兄長相聚一起。

劉知遠被後晉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時,劉崇沾光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

不久任麟州刺史,升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遙領泗州防禦使。

北漢劉崇的畫像

麟州刺史這一步看似對劉崇隻是一個職務的過渡,可對後來的北漢、北宋在後世人才流傳,實際非常重要,麟州就是著名的楊家將故裡。

楊家第一代猛將楊業就是從這裡投靠劉崇,作為五代時很流行的義子,改名劉繼業,可這個收養改名的關系,史書記載實在蠻奇特,讓後人感覺無法理解。

從劉崇子孫的名字來看,劉繼業實際應該要算是劉崇的孫輩,這一名字排行顯然是與劉繼元、劉繼恩等人一樣。

但楊業的年紀顯然與劉崇的兒子劉承均差不多,甚至多半是大好幾歲。

楊業的出生年份雖然無法確定,但死亡時間卻算是眾所周知,當時也不過人到中年,當時他的孫子按說年紀還不大。

一般是出於尊敬,往往稱楊老令公。

但劉崇去麟州任職的年紀是有譜的,就四十多歲,楊業按說是二十上下,劉崇到麟州時應該還沒有親生的孫輩,就收養過繼的劉繼恩,從年紀來說當時也不過六七歲,關於楊業被收養和改名的情況究竟是出於什麼倫理和邏輯,實在讓人疑惑。

楊業的真正本名叫楊重貴,關於麟州楊家的故事後來流傳很廣,但史實的由來卻並不像楊家將故事那麼影響深遠。

比如楊業的父親楊弘信和兄弟楊重訓《由於楊業和楊重訓的生年在史書全無記載,到底誰年長並不清楚。

一般認為楊業是哥哥,不過楊重訓歸宋以後死於太祖開寶年間,且有兒子長成。

而楊業是眾所周知太宗趙光義攻滅北漢才歸順,後參與伐遼戰事,如前面推測其年紀並不算老,也許應該楊重訓是哥哥》,就很少人知道。

楊家從楊弘信開始就是麟州一帶的土豪,不但家族尚武,且出於地理因素,家族和西北黨項折氏一直關系密切。

唐末五代的折氏是西北黨項的五大姓氏之一,已經成為僅次於拓跋和野利的大姓,而折氏家族唐末以來一直遍佈麟州和府州。

後漢的劉知遠時期,已經有折從遠這樣來自府州的黨項大將,折從遠的父親折嗣倫在後唐年間也是麟州刺史,所以,這一黨項家族在府州、麟州的人脈根基非常深厚。

出於避劉知遠的名諱,折從遠在後漢就改名為折從阮。

當時劉知遠得到折從遠以後,才算穩固了西北麟州、府州等邊境地區,劉知遠非常放心,劃為永安軍交給折從遠,後來還把勝州和黃河沿岸的五個邊鎮都劃入永安軍。

為了籠絡麟州楊氏和折家,劉崇到麟州任職,自然就刻意和楊家父子交好,所以將楊重貴收養在身邊。

然後,形成有劉家、楊家和西北麟州、府州的黨項折家互相攀親聯姻的傳統,折從遠的孫女就是嫁給楊業的折氏,民間故事裡著名的佘太君。

而折從遠的兒子,楊家折氏的父親折德扆也是一代名將。

有關楊業的連環畫

幾年後,劉知遠建立後漢,進入汴京開封後,就讓劉崇留守太原,加授河東節度使、同平章事,劉崇便開始在太原經營勢力。

郭威代漢其實也是劉崇事業的重大分界點,雖然看似接下來劉崇自立門戶,長期要與郭威、柴榮的後周抗衡,可是從內部人脈上,他實際相繼失去了本來頗為牢固的麟州、府州折家和楊家兩大武將世家的重大支撐。

從劉崇建立北漢的背景看,史書當然認為劉崇與郭威早年就關系不好,但不好是出於什麼原因卻不清不楚。

假如做一個泛泛地推測,頂多還是郭威等人臨終受命輔佐劉承祐,作為劉知遠兄弟的劉崇仍然靠邊站,恐怕對此安排難免比較失望。

按說劉崇跟著劉知遠以後,也算受器重。

在這種關鍵時刻,劉知遠沒有讓劉崇回到京師接受托付,一則似乎暗示他們兄弟倆關系沒有想象中那麼親密;二則是千古傳統,就算兄弟間沒有大問題,出於對兒子劉承祐繼位的保護,還是將這位同胞兄弟放在地方上比較安全,對比後來趙匡胤和趙匡義兩兄弟的命運發展就能想見,五代十國這種特殊背景下的防范考量不是沒有道理;三則還可以說明,後來劉崇選擇繼承後漢的道路也多少算是劉知遠的一種遠見。

京師劉承祐這邊出了變故,發生郭威奪位這種情況,劉崇在地方確實可以起兵拯救後漢社稷,隻不過劉崇的資質還是差了些,錯過打敗郭威的最佳時機,反而讓自己陷入被動,北漢後來就隻能局限在河東一隅自保。

劉崇起初聽從節度判官鄭珙的建議,以防契丹的名義,停止對東京汴梁輸送貢賦,大量選募勇士,修繕兵甲,擴充兵力。

而郭威進入汴京後,一開始未得到朝中大臣的完全擁戴,不敢立即稱帝,讓宰相馮道去迎徐州節度使劉贇入京,表示要立其為皇帝。

原本劉崇得知汴京生變後,確實打算舉兵南下,可得知郭要扶立劉贇,果然一時欣喜就沒有繼續南下,確實是郭威的一招一石二鳥的妙著。

劉贇當了大半年小皇帝,當郭威被擁戴成功穿上龍袍後,劉贇就被降為湘陰公。

這時,劉崇才知道上了當,派遣牙將李鋋入京想將劉贇接去太原。

但劉贇已經遇害,所以劉崇對郭威自然痛恨不已,很快也稱帝建立了北漢,要與後周對抗到底。

劉崇命次子劉承鈞率軍攻打附近的晉州《今山西臨汾一帶》、隰州《今山西隰縣一帶》,居然都無功而回。

可見北漢雖然幾年間都在招兵買馬,但劉崇從來就不是一個有長遠目光的人,北漢士卒多數還是缺少訓練,實力並不算強。

為了確保地位,劉崇再次拿出無賴子弟本色,選擇投靠遼國,向遼帝稱侄,並施以重金賄賂,希望遼國能出兵援助,居然一反劉知遠建立後漢的本意,再次走上石敬瑭後晉兒皇帝的道路。

契丹遼朝這邊是世宗兀欲在位的最後一年,作為機緣巧合下,被放逐的前太子東丹王耶律突欲的兒子重新登上大遼皇位,世宗兀欲一直也在為鞏固內部而費盡心力。

這次得到中原北漢的歸附,世宗兀欲自然有幾分意外之喜,這個感覺和他皇叔太宗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歸附意向半斤八兩,同意冊封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

劉崇再次兵出陰地關《在今山西靈石西南》,向契丹借兵五千人合攻晉州。

劉崇又攻打了近兩個月,還是不能破城,又聽聞後周樞密使王峻率大軍來援,遂燒毀營寨,撤軍退走。

因為劉崇像石敬瑭一樣選擇投靠契丹,作為邊境州府深受滋擾的麟州、府州大族折家,在郭威代漢以後就選擇主動歸附。

折家早年來自代北,對契丹一直心懷怨望,紮根麟州、府州以後也堅持抵抗契丹。

折從遠在後唐、後晉時就以抗擊契丹聞名,如今劉崇再次選擇當兒皇帝,折家、楊家全都很失望,所以折從遠、楊弘信一起主動歸順了後周。

後周郭威的畫像

劉崇當然非常惱火,北漢乾祐五年《952》,又遣軍攻打府州。

這時,楊弘信才剛死,出於楊業的一番影響,身在麟州的楊重訓被兄弟情打動歸順了北漢。

但是府州防禦使折德扆不但沒有示弱,還一舉擊退漢軍,甚至出兵反而奪取北漢治下的岢嵐軍《治今山西岢嵐》。

劉崇自然很鬱悶,於是改以防守為主,再也不敢大舉進犯後周。

北漢既要供養軍隊,又要對契丹進貢,各地賦稅一直很重,以致許多百姓冒死都要逃入後周境內。

過兩年後,郭威病逝,養子柴榮即位。

劉崇看到機會又決定起兵南征,遼將楊袞領騎軍一萬、部族軍五六萬,號稱十萬大軍支援援北漢。

顯然,契丹方面也覺得是一個入主中原的好機會,所以也算是出大力南下。

北漢方面其實僅有主力三萬人,以張元徽為前鋒,會同遼軍南攻潞州《治今山西長治一帶》。

張元徽在太平驛《唐代設立的驛站,在今山西長治市襄垣縣西南》擊敗三千潞州守軍,進圍潞州。

而後周新君柴榮聽聞消息後力排眾議,決意大舉親征。

北漢乾祐七年三月,柴榮率大軍北上,與漢軍對陣於澤州《治今山西晉城一帶》北部的高平城《治今山西晉城市代管的高平市》。

劉崇將兵馬列為三陣,以張元徽為東偏、楊袞為西偏,自己居於中軍。

劉崇輕視柴榮年輕,所帶周軍兵少,也不聽遼軍大將楊袞和北漢樞密直學士王得中的勸告,當時開春時節正刮南風,風向對北軍不利。

劉崇堅持命張元徽逆風而進,猛攻周軍右翼。

周將樊愛能、何徽引兵潰逃,所部士卒紛紛投降漢軍,聲震川谷。

柴榮對周軍接戰失利深感大驚,自率親兵臨陣督戰。

劉崇得知柴榮出陣,更命張元徽果斷乘勝進兵,結果張元徽馬失前蹄,反被周軍斬殺,漢軍士氣頓挫。

此時,南風強盛,周軍順風迎擊,一戰大敗漢軍。

劉崇不得不揮旗收兵,也制止不住潰敗之勢,直到傍晚才臨河澗勉強佈防。

而楊袞因劉崇不聽自己的告誡,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漢軍失敗。

不久,周將劉詞率後軍乘勝追擊,再次擊敗劉崇,繳獲其輜重、器甲、車駕等物。

劉崇歷盡艱辛方才逃回太原。

柴榮在潞州重整大軍,斬殺樊愛能、何徽等敗軍之將,而後率軍進圍太原。

周軍也圍攻近兩個月,未能攻破太原。

當時,周將符彥卿、史彥超駐軍於忻口《在今山西忻州一帶》防禦遼軍,先後都被遼軍擊敗。

柴榮見好就收,於夏季來臨的六月撤軍。

雖然對遼軍有一些疲軟,但北漢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南下。

劉崇也憂憤成疾,於這一年冬季十一月病逝,兒子劉承鈞即位。

劉崇建立的北漢,一直沒有開拓新的地盤,僅有河東范圍的主體各州,像並州、汾州、忻州、代州、嵐州、憲州、隆州、蔚州、沁州、遼州、麟州、石州,一共十二州,也沒有修建宗廟。

由於同樣要以各種賄賂維系和契丹的盟友關系,史書提及每月發給宰相的俸祿隻有一百緡,連鎮守地方的節度使也隻有三十緡。

在劉崇死後,兒子劉承鈞繼位時也是得到契丹遼朝的冊封為準。

劉承均比後周的柴榮小五歲,比接下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還大一歲。

史書稱劉承均自小性格孝順恭謹,喜歡讀書,擅長書法,假如換一個相對安寧的時期,或者是相對安寧的地方,劉承均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守成君主。

迫於無奈,北漢劉承均也當了『兒皇帝』,由於年輕時就和楊業交往,二人也算共同成長,劉承均對楊業確實非常親密,楊業會對北漢賣力效命,確實有河朔武人重情重義這一層關系。

但如前所述,畢竟楊業骨子裡對依附契丹也不大滿意,雖然靠著親情關系暫時拉攏了兄弟楊重勛回歸北漢,且能繼續坐鎮麟州,可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

後周與北漢的形勢圖

後周顯德四年《957》,柴榮開疆拓土攻略南唐不少地盤之際,坐鎮西北麟州的楊重訓選擇投靠後周,被柴榮封為麟州防禦使,這一信息讓一代雄主柴榮看到收復北方的希望,所以跟著就開始奪取幽州的行動。

北漢除了楊家之外,文臣中最得器重的是宰相郭無為。

他出身很不一般,是一個來自武當山的道士,據說出於同姓淵源,曾經投靠過郭威。

一說郭威見了郭無為蠻喜歡,想過要立刻啟用,卻被左右視為江湖術士,勸說阻止。

另一說當時郭無為已經結交趙匡胤,左右在向郭威進讒言的時候,趙匡胤出面保護郭無為,及早勸他離開了。

事情大體可能屬實,但細節充滿小說氣息,可信度恐怕不高。

郭無為便投靠與後周敵對的北漢,當時作為北漢繼承人的劉承均正禮賢下士,對遠來投奔的能人異士一般很包容。

經過交談,確實發現郭無為有見地有才華,當他一繼位迅速提拔郭無為做宰相。

然後主持訓練兵馬,整頓內務,做了不少事情。

郭無為之外還有衛融,山東青州人。

後晉年間的進士出身,劉知遠建北漢時提拔為太原觀察度支使,相當於協助劉崇掌管經濟。

北漢建立時,衛融很得賞識,作為翰林學士,顯然還發揮了才學一面。

劉承均繼位初期是倚重郭無為,但沒多久天會改元《957》,衛融也升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成了宰相。

到天會四年《960》,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再次上演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位於北漢南邊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反抗《位於山西和河北交界處,有山西的澤州、潞州,但河北則有邢州、磁州、懷州等地》,聯絡北漢準備歸附。

劉承均親自率軍進駐太平驛打算與李筠會面,還派遣宣徽使盧贊入潞州接洽。

可惜盧贊貌似態度不好,與李筠鬧得不愉快,劉承均又遣衛融去和解。

可趙匡胤當時行動非常迅速,很快攻破澤州,李筠敗死,衛融就在軍中被俘。

趙匡胤斥責衛融為何勸北漢主出兵幫助李筠,衛融坦蕩回答說:全家四十多口人受劉氏的優待,不忍心背叛他。

陛下縱不殺我,我也不能為你效勞,最終還是要回到劉鈞處。

宋太祖惱怒令人擊其頭,拖出斬首,衛融大呼:『大丈夫死或重於泰山,或輕子鴻毛,今之死正其所耳!』太祖下令召來太醫為其上藥療傷,並賜衣服、金帶、鞍馬等。

令衛融寫信告訴劉鈞,以俘獲的宋將周光遜等來換回衛融。

都知道在趙匡胤登位前夕,後周世宗柴榮曾大舉北伐希望收復契丹占據的幽燕之地,還確實收復了燕南三關三州。

但是柴榮最開始的計劃,並不是直接針對契丹。

『先易後難』的提法本就出自柴榮身邊的親信大臣王樸,柴榮前期也一直都是和南方的南唐、後蜀等展開較量,拓展實力,集聚財富。

柴榮調轉方向北伐,所想的依然是先消滅較弱的北漢,然後才與契丹決戰。

後周進軍的行動非常順利,一共出兵四十多天。

柴榮雖主攻河北地區,並試探性要攻取幽州燕京,但是,柴榮從一開始就考慮防范契丹遼軍會與北漢聯合行動。

在攻取三州三關的過程中,北漢方面確實出兵協同阻止後周,受命遣兵欲出土門《土門關,又稱井陘口,河北西部要隘,翻過太行山就是山西省的娘子關。

唐代屬於河北道鎮州,宋代屬於真定府,今屬於石家莊市》,直入河北阻擊周軍。

周世宗柴榮探到消息後,命心腹大將李重進出兵攔截。

跟著又任命侍衛馬步都指揮使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散員節度使馬全乂為雄州都部署,鎮守新得到的河北二州。

周軍士氣旺盛,柴榮的確還想繼續前進,結果中途得病,不得不從行營返回開封,途中聽報:『李重進在百井大敗北漢,斬首二千餘級』幾日後又有報說:『昭義節度使李筠攻打遼州,已奪取了遼州,生擒遼州刺使張丕』後又聞報:『建雄節度使楊延璋率兵攻取了北漢十三縣。

北漢主逃回了晉陽』結局很無奈,一代雄主柴榮回去就死了,事業蒸蒸日上的後周被趙匡胤輕松拿走,另建宋朝。

氣息奄奄的北漢反而繼續又和北宋對抗了近二十年。

平遙著名的鎮國寺就是北漢天會年間所建

過了近十年,宋太祖趙匡胤把內部局勢穩定,而且解決了南方大部地區,像荊南、後蜀等地都順利平定。

江南的南唐地區也受到威脅,後主李煜不斷獻地稱臣,絲毫無力同宋軍較量。

在這一系列行動期間,趙匡胤並非扔下北方不聞不問。

不論契丹還是北漢,其實趙匡胤都非常警惕。

像乾德元年《963》時,就派猛將王全斌試圖攻取北漢一些邊境地盤。

北漢曾以為宋軍企圖大舉進攻,火速向遼軍求救。

在遼尚未發兵前,宋軍趁機占領了北漢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並攻打遼《今山西左權縣》、石《今山西離石縣》二州。

戰事進行了一段時間,遼州刺史杜延韜降宋,北漢再次催促遼軍。

遼帝耶律璟令步騎大軍六火速馳援,宋軍趁機退回。

然後是開寶元年《968》的大規模進軍,趙匡胤感覺準備妥當,當時也確實出現很好的機會。

這年八月,北漢主劉鈞病逝,王位爭奪激烈。

以史書所記,劉承鈞有好幾個兒子,但貌似全是養子。

比如先後繼位的劉繼恩和劉繼元都是外甥兼養子。

他們的母親是劉崇的女兒,也就是劉承均的同輩姐妹,先嫁薛釗,生子繼恩,後嫁何氏,生子繼元,這二人都做了舅父劉承鈞的養子。

另外還收養有兄弟的兒子,比如劉繼文也是侄兒,生父就是曾經被後漢短暫擁立為皇帝的劉贇,被後周太祖郭威所殺。

還有一個劉繼欽,也是某個兄弟的兒子。

原本扶持上位的是年紀稍長的劉繼恩。

可不久,供奉官侯霸榮殺死新主繼恩,司空《宰相》郭無為又殺死候霸榮,再迎立太原府尹劉繼元為國主。

侯霸榮不僅為人神秘,而且對付北漢主的行動也非常詭異。

根據史書描述,感覺也是宋朝安插的內線一般。

《新五代史》稱侯霸榮的所為就是郭無為指使,意圖成功以後投靠宋朝。

而《宋史》就更加寫明是要獻首於趙匡胤了:『至是謀持繼恩首獻太祖,遂乘繼恩無備,白晝挺刃而入,反扃其門,繼恩繞屏環走,霸榮以刃揕胸弒之,年三十四,時立六十日』《《宋史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一》》

宋太祖趙匡胤本就以軍事擅長,嗅覺十分敏銳,立刻改變『先南後北』的大方略,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勛,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禦使何繼筠、懷州防禦使康延昭、建武節度使趙贊等各率所部,分別自潞《今山西長治市》、晉《今山西臨汾市》二州進攻太原。

北漢方面仍然拒絕投降,一方面派出名將侍衛都虞候劉繼業《即著名的楊業》對抗宋軍,一方面聯絡契丹,楊業帶兵據守交通要道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采取以守阻擊的策略,如此逼退了李繼勛。

在局部戰鬥中,宋軍表現出一股生猛氣勢,尤其黨進算宋軍的新人。

其實和楊業類似,出身黨項地區,甚至本就有黨項淵源,目不識丁,但孔武有力,為人質樸,在禁軍任職,很受趙匡胤信任。

當時楊業曾率騎兵數百突襲宋軍先鋒部隊,結果被黨進擊退,一直追擊到城邊。

楊業藏到護城河中,被北漢城中守軍用繩索拉上城頭,這才得以幸免。

這在楊業的軍事生涯中是為數不多的敗績。

後周世宗柴榮的塑像

楊業采取守勢,與馮金珂防禦在團柏谷。

當然,北漢又立新君,宋軍沒有放棄勸降,太祖嘗因界上諜者謂鈞曰:”君家與周氏為世仇,宜其不屈,今我與爾無所間,何為困此一方人也?

若有志中國,宜下太行以決勝負。

“鈞遣諜者復命曰:”河東土地甲兵不足以當中國,然鈞家世非叛者,區區守此,蓋懼漢氏之不血食也。

“太祖哀其言,笑謂諜者曰:”為我語鈞,開爾一生路。

“可是,新君劉繼元還是不願投降。

李繼勛圍攻了差不多兩月,遼軍看看趕到,就決定退軍。

次年二月,宋太祖決定親征,命曹彬、黨進分別領兵先行奔赴太原,自己親率大軍繼後。

這一次,趙匡胤已經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考慮到太原城防牢固、短時強攻不可取,便征發當地民工數萬人,修築長墻包圍太原,並築長堤,引汾水灌城,多方進攻。

這一次圍攻長達三個多月,宋軍挖掘汾河,以河水灌城,雖然造成城內恐慌,但城內軍民仍然負隅頑抗。

太原城久攻不下,看看又拖延到夏季來臨,天氣炎熱,很多人感染疾病和瘟疫,士氣低落。

此時,宋軍又獲知遼軍出兵救援的消息。

因為宋軍已經是疲憊之師,如果堅守不退,再與遼軍交手,顯然沒有多少勝算,宋軍還是決定退兵,棄下大量軍事物資,占領的城池也失去了。

與此同時契丹軍隊仍在北邊戰場給宋軍造成了很大壓力。

當時已經進入五月,北方陰雨連綿,宋軍多疫病,宋太祖被迫撤軍,但將大量居民遷徙到內地,隻留下太原孤城,北漢大勢已去。

又過幾年,開寶九年八月《976》,宋太祖趙匡胤為徹底解決北漢,又進行第三次北伐。

這次黨進作為大軍主將,與潘美、楊光美、牛思進、米文義兵分五路進攻太原。

黨進第一個沖到太原城下展開了猛烈的攻勢。

北漢還是一如既往的向契丹遼朝求援,看在多年『叔侄』的情分上,遼朝景宗耶律賢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領兵援救。

遼景宗時期已經不同於之前的穆宗述律,契丹已經邁向全盛頂峰時期。

遼景宗為人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勇將,本身的才幹也不差,加上皇後蕭燕燕更是難得的助手,所以哪怕遼景宗的身體不是很好,絲毫不影響遼朝事業大局欣欣向榮。

宋軍這時遇到的遼軍確實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很不湊巧,趙匡胤兩次三次攻打北漢,北漢方面本身也顯得異常頑強,因為他們堅信遼軍一定力挺。

宋軍每次進攻都非常困難,這一次,宋軍還在圍攻的時候,後方忽然傳來宋太祖趙匡胤神秘去世的消息。

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登位,用三年時間做緩沖調整。

從他的自身情況來說,主要是為了遏制對他上位充滿質疑的不利輿論。

趙光義希望做出一番比趙匡胤絲毫不遜色,甚至還要超越的成績。

作為繼承趙匡胤經營十多年的趙宋家底,一開始趙光義也都比較順利,比如他也以平穩方式解決了東南方面漳州陳氏,吳越錢氏的問題。

到太平興國四年《979》開始北伐,大將潘美先領軍攻到太原城下。

趙光義親率主力二輪出擊,阻擋遼軍支援,這一次趙光義確實行動步驟精明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