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五代後周的建立者,出身貧寒,母親改嫁,跟著繼父姓郭,不久繼父和母親又過世,跟著姨父姨母還是過著貧窮的生活。
青年時代也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估計是紋過身,武勇過人,被人稱為郭雀兒,曾因醉酒殺過屠父。
但是從軍之後,喜讀兵書,性格也變得沉穩起來。
在五代那種亂世,郭威的上級變了一個又一個。
從李繼韜到石敬瑭,最後他跟了劉知遠。
後來,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郭威成了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一年後,劉知遠病故,郭威被任免為顧命大臣。
不久,後漢就發生了三鎮叛亂,朝廷先派了白文珂等人去平叛,但都沒什麼成效。
於是郭威就受命出征,他平易近人,廣交將士和文臣,兩軍交鋒時又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立功他馬上賞賜,負傷的他也親自去撫慰。
不管是誰提的建議他都能虛心接受,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他也不計仇,終於使將士和睦上下一心,提高了士氣和戰鬥力。
郭威虛心聽取將領們的建議,博采眾長,制定了先攻河中的策略,然後用圍困打消耗戰的辦法與敵對壘,一年後,在城中糧草已盡,士氣喪失的時候一舉攻陷,李守貞和妻子自焚而死。
其他兩鎮也先後平定。
郭威立下大功後,又被派到鄴城防禦契丹。
但在這時後漢內部發生了內亂,文官與武官的鬥爭牽連到了郭威,結果郭威在京師開封的親屬全部被殺。
郭威在眾將的擁護下,帶上大軍去京師找後漢隱帝討個說法。
而隱帝不聽母親讓人下詔與郭威和好的勸告,領兵出征,結果被亂兵殺死,蘇逢吉也自盡了。
郭威不費什麼力就進了開封。
聰明的郭威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李太後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
他又嚴禁士兵掠奪騷擾京城,恢復了京城的治安秩序。
郭威派人迎接劉崇的兒子來繼位,以此穩定宗室。
等一切穩定之後,郭威就將他的稱帝計謀實施了:讓手下將領發了假情報,說契丹要南下進犯了。
然後就奉太後之命領兵出城,到了澶州,數千將士發生兵變,擁立郭威為帝,歷史書上經常說他是被迫稱帝的,其實都是事先的預謀,郭威的大將北宋建立者趙匡胤估計就是學習郭威的做法發動陳橋兵變的,因為這兩次幾乎如出一轍。
郭威對中國的統一還是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的。
也許是因為他的後繼者柴榮的光輝和趙宋的統一,反而讓他暗淡無光。
柴榮繼承的就是郭威的局面,而趙匡胤更是學習了郭威的檀州兵變。
現在,人們記得更多的卻是陳橋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