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戰亂最為頻繁、社會秩序最為混亂的時期。
短短幾百年的時間,朝代更替頻繁,也湧現出了一批開國『君主』。
然而,在他們之中,有一位皇帝卻被稱為『兒皇帝』,這是為何呢?
實際上,這個充滿諷刺意味的稱號並不是後世學者為了嘲諷石敬瑭而起;相反,『兒皇帝』是石敬瑭自己給自己起的一個稱號。
回看二十四史,不難發現,有許多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前半生驍勇善戰、名聲赫赫,然而一旦位極人臣,篡位稱帝後,往往變得昏庸無道,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石敬瑭便是這樣一個人物。
早年的石敬瑭崇拜漢代名將周亞夫,好讀兵書,因此得到李嗣源《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存勖之弟》的器重,將其收在自己軍中。
史書對於石敬瑭如何得到李嗣源的垂青沒有過多的描述,但時年二十歲的石敬瑭能夠得到當時已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的賞識,足以說明他的過人之處。
後梁貞明四年《918》至同光元年《923》的八年時間裡,石敬瑭追隨李嗣源和李存勖東征西戰,立下無數戰功,並在戰場上兩次於萬軍中將身陷重圍的李存勖救出,這讓李存勖、李嗣源對其更加器重。
李存勖建立後唐至李嗣源為帝的十年間,石敬瑭先後被加封為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使其掌握了後唐發家地——河東地區的軍政大權,石敬瑭從此擺脫束縛,成為了專鎮一方的大將。
功高總是震主。
雖然李嗣源在位期間,石敬瑭表現地規規矩矩,但在後唐長興四年《933》李嗣源病死,李嗣源養子李從珂經歷政變後繼位,是為後唐末帝。
李從珂雖早期亦雖其父李嗣源征戰多年,但與石敬瑭相比,戰功明顯略遜一籌,因此,石敬瑭慢慢變得不受控制,朝廷也對石敬瑭愈加猜忌。
彼時的石敬瑭坐擁河東之地,也即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等地,勢力極大。
李從珂擔心日久生變,石敬瑭會變的更加難以控制,因此在936年下令將石敬瑭調離河東。
在得到石敬瑭的拒絕後,李從珂立即下詔宣佈免除石敬瑭的所有職務,並派重兵前來圍剿。
激戰之下,石敬瑭自知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取勝,於是便將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契丹。
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石敬瑭上書耶律德光,許諾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年年進貢,並且若自己僥幸打敗後唐、改朝換代,自己將作契丹的『兒皇帝』。
面對如此誘惑,耶律德光想都沒想便欣然應允,當即派遣大軍南下,與石敬瑭一起前後夾擊後唐軍隊。
後唐的軍隊在兩面夾擊下大敗而歸,石敬瑭一路追擊,最終在第二年攻入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登基為帝,建立後晉。
與此同時,『兒皇帝』這個無比恥辱的名號,也隨之一起流傳了下來。
回顧石敬瑭一生,雖其早年驍勇善戰,但他為了自身性命,甘向契丹當百依百順的『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從而將北方的百姓拱手送到契丹人殘酷的鐵蹄統治之下。
從此,中國有了『兒皇帝』這一可恥的稱呼,石敬瑭從此遺臭萬年。
值得一提的是,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做法並沒有為後晉帶來長久的和平。
由於北方門戶大開,契丹人南下劫掠變得更加來去自如。
在石敬瑭死後不久,契丹鐵蹄南下攻占了後晉都城開封,後晉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