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一場不大的戰役卻成為了柴榮以及後周的轉折點。《網路歷史》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三月十一日,豪氣沖天的柴榮,命大將符彥卿、郭崇《即郭崇威,避郭威名諱而改》從磁州固鎮出發,包抄東路;大將王彥超、韓通從晉州東進,截擊西路;而自己則率主力從大梁出發,打響了他登基之後的第一戰——高平之戰。

三月十九日,漢遼聯軍與後周大軍在高平佈陣,戰事一觸即發。

高平,今山西高平市,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即高平市的長平村。

事隔1200多年之後,後周與遼漢之間的高平之戰,又在這裡打響。

高平之戰是古代比較典型的兩軍對壘實例。

需要說明的是,郭榮當時未在中軍,系由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護駕,在中軍之後親自督戰。

此外,因郭榮一路急行軍前進,由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尚未到達,使得後周的兵力略遜於聯軍。

佈陣完畢,急於求戰的劉崇登高望遠,見後周軍隊勢單力薄,就很後悔邀請契丹參戰。

他對將領們說∶”我看今天這陣勢,要打敗郭榮太容易了,契丹根本不用參戰,只要我軍發動攻擊,就一定能打垮敵人!”

於是,劉崇就派人去告訴楊兗:”柴氏與我是世代恩怨,今日之戰,不煩足下出力,敢請將軍息兵,隻登高觀戰即可。

“大戰在即,突然要援軍袖手旁觀,楊兗頭都大了,登高觀察後對劉崇說∶”我們面對的可是強敵,千萬不可輕率進擊!”

一心想吃獨食的劉崇,聽了很不高興,他捋著須髯丟下一句話∶”我們當然不會錯過機會,請你不要開腔,隻看我們決戰就行了!”楊兗聽罷緘默不言∶兄弟,你今天卡路裡是不是整多了?行,你去打。

不承想,老天還真幫劉崇的忙。

會戰剛開始,後周右軍陡生巨變,兩位大將樊愛能、何徽還未迎敵,就突然率軍後退。

霎時之間,周軍右翼竟全線潰逃,一千多步兵競相卸去鎧甲,扔下武器,高呼萬歲,全體向北漢投降!

關於樊、何二人何以退卻,各類史載均未說明原因。

若是非要尋找合理的解釋,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因後軍未到,致使後周軍心動搖,史書記載∶”時河陽節度使劉詞將後軍未至,眾心危懼”;二是樊愛能、何徽有心叛變。

不過,這兩條理由都不充分。

後周雖後軍未至,但並非實力不濟,不堪一擊,更何況其對手,還曾是自己的手下敗將,從心理上講,沒有懼怕對方的理由;此外,周軍既非久戰生怠,也非寡不敵眾,豈有一開戰就全線潰散之理?

至於說兩將事先通敵,臨陣倒戈,就更無實證。

首先他們沒有通敵的記載;其次他們隻是逃跑,並未投敵,最後還返回大營。

因此,我們隻能猜測,要麼他們本系貪生怕死之輩,要麼就是嫌柴榮太嫩,擔心後周江山會像其他朝代一樣,轉瞬即逝。

但無論怎麼說,右軍瞬間失守,一下子就將後周大軍,逼入相當危險的境地。

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完全不同,基本上是人海戰術,但除了兵力、謀略這些因素外,士氣往往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

首次領兵作戰的柴榮,一時還無法深察和估量它的嚴重後果,但憑直覺知道,在這種時候,任何命令都會顯得蒼白無力,隻有行動,隻有迅速、果斷地采取行動,才有可能穩住陣腳,挽回頹勢,扭轉局面。

就在眾人惶惶不安、不知所措之際,隻見柴榮猛然躍馬入陣,僅率他身邊護駕的五十名禁軍騎兵,冒著飛石流箭,直向敵人中軍帥帳沖去。

劉崇當時正在帳中飲酒,故示灑脫,忽見前方鐵騎滾滾,不禁大驚失色,忙令中軍前去阻擋。

柴榮深知,自己的行動僅僅隻是一種象征,在這廣闊無邊的戰場上,如果此時稍有遲疑,等大家研究之後再做決定,全軍恐怕早作鳥獸散了。

事實證明,正是柴榮這一無畏行動,恰似一道無聲的命令,向全軍發出了向前沖鋒的號令!

直到這時,眾人才開始清醒過來,禁軍中有人率先站了出來,高聲喊道∶”皇上的處境如此危險,我們怎能不拼死一搏!”說完,他轉身對張永德道:”敵人氣勢正盛,隻有奮力一戰,才有取勝的機會。

禁軍中很多人精於左手發箭,請將軍迅速率軍登上高地,加強左翼,我率軍增援右翼,我們左右合力出擊,帝國成敗,在此一舉!”

喊話這個人實在不能小覷,此時他雖然還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日後可是大大的了不得。

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趙匡胤!

在此緊急情況之下,張永德不遑多想,當即聽從趙匡胤建議,立即率軍投入戰場。

趙匡胤的舉動,給其他官兵樹立了榜樣。

殿前侍從馬仁禹大喊”主辱臣死”,鄧州行軍司馬唐景思”願賜臣堅甲一聯”,均帶頭沖鋒陷陣,奮勇殺敵。

正是這些將領的表率作用,後周士兵開始全線出擊,爭先恐後,拼死一戰,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後周因右軍潰敗而導致的劣勢,正在一點點地奪回,兩軍交鋒,又回到最初的起跑線上。

就在這時,戰場形勢又起變化。

北漢左軍主將張元徽本來正殺得興起,誰知坐騎馬失前蹄,一個筋鬥從馬上摔了下來,被一擁而上的後周士兵當場格殺。

張元徽是北漢的一員猛將,又是左軍指揮官,他一戰死,頓使北漢士氣大挫,士兵開始逃亡。

劉崇見大勢不好,忙舉旗收兵,但已無法阻止如潮水般的潰逃士兵。

此前一直充當看客的契丹元帥楊兗,眼見後周大軍勢如破竹,本就心生畏懼,再加上曾受劉崇的冷遇,竟不出兵相救,隻是保全實力,全身而退。

高平之戰,以遼漢聯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且說樊愛能、何徽率眾向南逃竄,碰到正加緊北上的劉詞。

二人詐稱,後周大軍已敗,勸劉詞不要前進,但劉詞堅決拒絕,繼續進發。

正巧,劉崇的殘餘部隊正在澗水北岸集結,劉詞一抵達,就聯合前方追擊部隊發起攻擊,北漢大軍死傷慘重。

劉崇脫下皇袍,化裝成平民,帶百餘騎兵從雕窠嶺倉皇北逃,總算僥幸回到太原。

隨後前線大捷消息傳來,樊愛能、何徽方率殘部北返。

三月二十三日,郭榮率軍進駐潞州,暫作休整。

此時,他要處理一件頭等大事,這就是如何處置逃跑的將士。

對於這次戰役,柴榮可謂喜憂參半。

喜的是,他首次親征便取得勝利,既提高他在國內的威望,又重創遼漢聯軍,大大提振了士氣;憂的是,他實在沒想到,軍中竟有像樊愛能、何徽這樣的敗類,差點使他功敗垂成,全軍覆沒!

論理,臨陣脫逃,罪該當死。

但是,這二人均為軍中大將,身居要職,且系郭威在臨死前一手提拔。

其中,何徽曾在北漢當年圍困晉州時,立下過汗馬功勞,現在卻要拿他們開刀,初為新君的柴榮,一時下不了決心。

柴榮整整想了兩天。

三月二十五日,柴榮在大帳裡休息,張永德在一旁侍候,柴榮就跟他商量。

張永德是郭威女婿,柴榮貼身的親信之一,他說的話自有分量。

最終,柴榮下令逮捕樊愛能、何徽,以及跟隨逃跑的七十多名中層軍官,全部斬首示眾,軍中大震。

回到京城的柴榮,深知親軍的弊端,開始整頓治軍。

他強調∶”兵在精而不在多,我們應下決心,對軍隊進行徹底清理,全部挑選驍勇健壯的士兵,老弱及膽怯的一律淘汰,另行安置,如此既精兵簡政,又可節約軍費。

命令一下達,當即就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天下勇士,由各州、縣政府層層把關送到京師,又任命趙匡胤當教頭,挑選最好的組成殿前各路親軍,而騎兵步兵則由各將領負責。

柴榮鐵腕治軍在史上很有名,史書評價,自高平之戰後,後周軍隊兵強馬壯,戰鬥力之強,近代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朝代可以與之媲美。

郭榮其後四方征戰,八面威風,捷報頻傳,所向披靡,都得力於這次選將練兵的結果。

高平之戰,對於柴榮、後周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來講,均具重大意義。

這次戰役的規模並不大,卻由此奠定了以中原地區為基礎的大一統觀念,使五代在極端混亂衰弱的谷底,開始復蘇。

如果說唐宋是兩座高聳的頂峰,那五代就是一個淺淺的谷底。

而今在這個U字形的谷底,在歷經整整八十年之後,我們終於看到歷史的車頭正從谷底揚起,一線和平的曙光,正沖破層層雲霧,直上九霄。

高平之戰不僅鞏固了柴榮的地位,還借樊愛能、何徽的人頭,整肅了軍威,再加上選兵練兵有方,終為日後的進一步擴張,奠定了堅實強大的基礎。

為此,史實為我們透露了柴榮治軍的歷史真相。

柴榮登基之後,最擔憂的並不是別國入侵,而是前朝的這幫將領。

史載,郭榮一直認為”諸將之難制也久”,總想找機會以做效尤,而高平之戰正是天賜良機,故而堅決清除,沒有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