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繁華聚於開封,而開封之繁始於柴榮。《網路歷史》

擴建大梁城,是柴榮執政期間最大的政績之一。

在五代史中,有過太多的屠城、毀城、滅城,很少看到建城、修城、擴城,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所展現出的千年汴京的繁華喧囂,絕對應有柴榮在歷史上留下的這重重一筆。

大梁即今河南開封市,建城已有2600年的歷史。

周朝時,周文王之子畢公高曾在此築城,其開封之名則始於春秋,取鄭莊公”開拓封疆”之意。

大梁最早為魏國首都,後世相沿舊稱,簡稱梁;因汴河從城中穿過,唐時又設汴州,故簡稱汴,合稱汴梁;此後北宋在此建都,號東京,金滅北宋又改稱汴京。

歷史上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先後在此建都,是絕對沒有水分的”七朝古都”。

曾發生過上源驛事件的大梁城,因當時隻有內外兩重城墻,方使李克用逃出朱全忠的魔掌。

朱全忠滅唐建梁,就將大梁定為首都,後晉、後漢兩朝續以為都,雖相繼統治幾十年,卻未能徹底改變大梁城市的面貌。

登基一年後,素有經營頭腦的柴榮,覺得大梁城廂局促,街道狹窄,就決定進行擴建。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四月十七日,柴榮下詔,命把大梁外城向外拓移,先在預定地段插立界標,待冬季農閑時動工修建。

柴榮下令,今後民間墳地,都應在界標七裡之外,界標以內由政府統一規劃。

除街巷、倉庫、軍營及政府機關用地外,其餘空地可由百姓自主建房。

同時,他要求擴建工程不能耽誤農事,每年春季暫停施工,分段實施完成。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一月,柴榮征調四個州府的民工約10萬餘人,開始大規模擴建京城。

擴建後的大梁城,在舊城外加築一道廓城,規模比老城增加一倍,形成三重城墻。

最裡面的是皇城,周長9裡;中間為裡城,周長20裡;最外面的就叫羅城,周長48裡,有15座水陸城門,面積約34平方公裡。

大梁之為七朝古都,雖有魏國當初打下的根基,以及朱全忠鎮守封王之地,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獨特的地理位置。

《呂氏春秋》曰∶”古之王者,則天下之中而立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的帝王,都喜歡選擇在天下的中心地帶建立國家。

這一說法,成為古代帝王後來定都選址的重要原則之一。

先秦時代,河南洛陽被認為是天下之中,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

隨著華夏疆域的拓展,”洛陽中心說”漸受質疑。

據《全唐文》載,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朝廷進行了一次地理測量,測得開封的嶽臺為大地之中,這為開封日後的輝煌埋下伏筆。

大梁老城原本有三條人工運河,北有金水河、五丈河,中有汴河,擴建後南邊增加了蔡河。

四河均與護城河相連,阡陌縱橫,激灩混混,城內的橋梁多達34座,儼如東方的威尼斯。

在四條河流中,金水河最為清冽,遂引入皇城不作他用,成為皇家專供飲用水源。

汴河是城內最大的河流,作為南北大運河的組成部分,是當時京城漕運的主要渠道,北宋時,經汴河漕運的糧食每年達600萬石。

大梁因河流、橋梁眾多之故,城市街道不如長安那樣橫豎方整,但基本上仍呈井字形。

到了宋代,開始打破坊市分離制度,商鋪林立、門庭若市,買賣興隆、項背相望,形成了汴京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城市景象。

柴榮擴建大梁城,歷史上沒有圖冊傳下來,但北宋則有汴京城的復原圖傳世。

雖然後周時的大梁城,還沒有日後汴京的繁榮、氣派,但城市建設的根基,卻是在柴榮這時候打下的。

擴建後的大梁與前代都城最大的差異,還在於它打破了過去皇城偏北的慣例。

汴京的皇城,基本處於市區的中心地帶,而官衙則分散在裡城,雜處於居民和商鋪之間。

這樣佈局的結果,就將皇城與街坊融為一體,使汴京不再是單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向政治與商業中心轉變,這就為城市的商貿流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汴京城還有個特點,就是首次在皇城與裡城之間,設置了丁字形縱向宮前廣場,這在以前難以想象。

這丁字廣場成為宮前重地,是朝廷重大集會的場所,尚書省、開封府等也設在這兒。

當年的上源驛還一直保留,後晉時改名為都亭驛,仍是政府招待用的國賓館。

從皇城宣德門起,向南經裡城朱雀門,直到羅城南薰門的中心大道,就是汴京全城的中軸線,被稱作”禦街”。

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城共有四條被稱作”禦路”的街道,它既是皇帝出入的所經之路,又是商業、住宅的聚集之處。

一是寬敞的禦街,以州橋至朱雀門一段最為繁華,沿途酒肆、飯店、藥鋪、茶坊、商店鱗次櫛比,遊人紛至沓來,其夜市尤為著名,被稱作”州橋夜市”。

“燈火樓臺處處新,笑攜郎手禦街行”,小兩口晚上牽手逛街,嬉偎而行,享受夜市熱鬧的氛圍,古人的浪漫從不比今人差。

二是從宣德門向東,經土市子至潘樓街再折向北,從馬行街至新封丘門止。

這一路的潘樓街、界身巷是商賈大咖雲集之地,珍珠、綢緞、錦帛、字畫等商行遍地,樓觀、寺祠、公廨、廟宇香火縈繞,”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嚴”,界身巷的金銀彩帛更是”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馬行街的夜晚則是”車馬闐擁,不可駐足”,北往南來,如梭如織,施耐庵形容這裡”家家門前紮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真可謂”寶馬雕車香滿路”。

三是從州橋向東,經相國寺前門至新宋門止,有魚市、肉市、瓷器、漆器等鋪,臨河而沽,喧鬧異常,有點像我們現在的菜市場,另有一番熱鬧的光景。

相國寺乃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的故宅,占地545畝,唐睿宗李旦親筆禦書”大相國寺”匾額,是當時最大的定期集市,每月都要舉行5次廟會,每次人數上萬,各色貨物應有盡有,還有不少來自關外的客商,在此兜售具有異國風情的香料、犀角、象牙等特產。

廟會的交易上市量驚人,僅豬肉一項,每晚都有上萬頭生豬趕入城內屠宰。

四是從州橋向西,一直到新鄭門為止,主要以經營鮮果、珠玉為主。

四條禦路風格迥異,各具特色,再加上醫藥門診、修車理發、看相算命、香火紙馬等各路攤販齊聚於此,汴京的街市,可謂欣欣向榮、繁忙喧囂。

柴榮這次擴建工程,使汴京初具都市雛形,且在宋代得以高速發展。

汴京城面積雖不及長安的一半,但在宋時卻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達到驚人的140多萬。

據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介紹,宋初人均GDP達到600美元,經濟總量占全球的21%,財政收入峰值約為1.6億貫,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當代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在擴建大梁城的過程中,柴榮事必躬親,考慮周詳。

最初,大梁老城十分擁擠,百姓在蓋房屋時,往往侵占路面,造成街道狹窄,許多道路甚至不能通行馬車。

為此,柴榮下令拓寬馬路,最寬的有三十步。

三十步是個什麼概念呢?

步作為長度單位,歷代不一。

周朝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而一般說來,舊制以五尺為步。

古時一尺約為23厘米,那一步就是1.15 米。

而我們現代成人的步幅,一步都超不過1米。

因此,柴榮設計的這三十步,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得多,大約有35米。

現代城市通行的車道,一般都在3.5米左右。

也就是說,柴榮當年要求拓寬的馬路,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0車道,而在那個時代通過的,僅僅隻是為數不多的馬車而已!

一千多年前的設計方案,卻已達到這樣的寬度,可謂是空前絕後的超前意識。

雖說秦始皇當年修建的馳道有五十步寬,但那是連接咸陽與各郡之間的高速公路,而馳道中央還占去三丈,以作為他的禦用專道。

其後,宋代在這一治理思路上進一步發揚光大,上面提到的汴京”禦街”,據說有的路寬,竟達到了驚人的200餘步,《清明上河圖》貫穿全圖的主街道,確實就像是廣場。

新建成的汴京城,河流蜿蜒漯洄,橋梁風姿各異,街坊整齊劃一,道路寬敞氣派,百廢俱興、飛橋臥虹,百帆千影、車水馬龍,汴京在柴榮手裡浴火重生,其後再經北宋的建設,終使其成為中國現存僅次於南京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築。

隻可惜,中國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卻在徽宗、欽宗兩位昏庸的帝王手中終結,而曾經輝煌榮耀、光照千古的汴京城,也在金兵的鐵蹄下毀於一旦,使柴榮為之付出的心血付諸東流,令人扼腕嗟嘆。

宋徽宗自己寫的《眼兒媚》,可讓人一窺今昔∶”玉京曾憶昔繁華,萬裡帝王家。

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

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